基于Pro_E的冷挤压模具设计
基于Pro/E的冷挤压模具设计
盛冬平, 朱如鹏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电学院,南京 210016)
1 引 言
挤压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优质、低消耗的少无切削加
工工艺,是将金属毛坯放入模具模腔内,在强大的压力和
一定的速度作用下,迫使金属从模腔中挤出,从而获得所
需形状、尺寸以及具有一定力学性能的挤压件。显然,挤
压加工是靠模具来控制金属流动,靠金属体积的大量转
移来成形零件的。
冷挤压是挤压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与此同时,
冷挤压模具发展也日益成熟。鉴于其工作条件的恶劣性,
冷挤压模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难度也很大。组
合分割式模具结构为冷挤压的模具设计提供了一条崭新
的思路。
Pro/E 是采用参数化设计的、基于特征的实体模型化
系统。工程设计人员采用具有智能特性的基于特征的功
能去生成模型。其特点是可以随意勾画草图,轻易改变模
型。这一功能特性给工程设计者提供了在设计上从未有
过的简易与灵活。同时 Pro/E 是一个功能定义系统,即造
型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设计专用功能来实现,其中包括:
筋、槽、倒角和抽空等。采用这种手段来建立形体,对于工
程来说更自然、更直观,无需采用复杂的几何设计方式。
基于 Pro/E 的组合分割式模具结构为冷挤压的模具设计
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2 冷挤压及模具设计简介
2.1 冷挤压的种类及所选挤压方法
冷挤压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 1)正挤压:金属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运动方向相一致。
( 2)反挤压:金属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运动方向相反。
( 3)复合挤压:毛坯一部分金属的流动方向与凸模的
运动方向相同,而另一部分金属的流动方向则与凸模的
运动方向相反。
2.2 冷挤压所用材料及软化处理
冷挤压用原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塑性,较低的变形能
力和冷作硬化敏感性。冷挤压材料的选择,是挤压生产中
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直接
影响着模具的寿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挤压加工的难
易程度。
为了提高挤压材料的塑性,降低其硬度和变形抗力,
冷挤压原材料和中间工序的半成品,在挤压之前需要进
行软化处理。软化处理时,一般要把材料处理到其延伸性
达到最高,硬度最低,即充分软化的程度,使金属的冷挤
压成型容易在较小的压力下进行。中间工序的软化处理
是为了消除冷作硬化和应力,用以恢复材料的塑性。一般
认为,挤压件若有一个表面的硬度超过 HB130 时,工件
在下一道挤压之前必须进行软化处理。软化处理方法,根
据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1)完
全退火;( 2)不完全退火;( 3)球化退火;( 4)等温退火。
2.3 挤压材料的润滑处理
挤压之前或者在工序之间对材料进行润滑。使材料
在挤压过程中,获得适合于塑性变形条件,提供有足够的
韧性,能经受重压而不致损坏的润滑层,以降低工具载
荷、减小摩擦、延长模具使用寿命。
3 球头杆的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分析
3.1 产品图形尺寸及分析
产品 3D 图见图 1,平面图见图 2。
球头杆由 3 个台阶、球头、六方、底部螺纹组成,其中
螺纹直接搓丝就可以形成,球头、六方部分的成型尤以球
头部分最为关键,由于台阶、六方的成型模具设计都容易
实现,故本文主要讨论球头部分的成型模具设计- 镦粗挤
压成型的模具设计。
3.2 液压机的选择计算
镦粗挤压成型工序是在模腔中进行镦粗( 也称为闭
式镦粗),由于在镦粗挤压中变形量较大,故挤压力也非
常大。根据公式:
P=FC! 均
摘 要:冷挤压中的镦挤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其受力强度大,且工况复杂。基于 Pro/E 的组合分割式模
具结构为长零件的冷挤压的模具设计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Pro/E;冷挤压;模具
中图分类号:TP3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2333( 2007)01- 0060- 02
M 制造业信息化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ALIZATION
60 机械工程师 2007 年第 1 期
其中,P- 最大镦粗力;F- 终了受压面积( 此处为半球面面
积);C- 镦粗系数取 C=2( 一般是 2~5);! 均- 平均变形抗
力,! 均= !1+!2
2 ,其中,!1 由 Φ1( 挤压前的变形量)决定,
镦粗 Φ1=0,查表可知 !1;!2 由 Φ2( 挤压前的变形量)决定:
Φ2=ln H0
H1
H0- 镦粗前的高度;H1- 镦粗后的高度。
查表可知 !2,从而可知 ! 均= !1+!2
2 ,故可得最大镦
粗力,根据其选择设备。
3.3 模具设计分析
上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模板结构和凸模结构的紧
固方法。在中型压力机上,一般利用 T 型螺栓将模板固定
在压力机滑块上,此时,上模板可以不带柄部,呈平坦形
状,采用导柱导向时,要适当加大模板结构面积。若采用
模口方式导向,可在模板上固定一个导向套。
在上模的设计分析中,有两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第一,凸模尺寸一般根据凸模受力情况和结构需要
而确定。凸模的长度尺寸直接取决于模具的结构,可由下
面的经验公式求得:L=H1+H2+H3+H
式中:L- 凸模长度;H1- 凸模固定套厚度;H2- 凸模进入模
腔深度;H- 考虑到磨损,调整和安全因素附加的数值,一
般取 10~15mm。
第二,材料的选择。凸模
的结构设计中,由于受到大应
力作用,同时考虑到节约材料
成本,故采用多层结构,且采
用不同的材料。凸模的结构设
计构思如图 3 所示。
在下模的设计分析中,
取决于模座结构和凹模的紧
固方法。如果是仿照冲压模
具结构设计的下部分的结构形式,它利用螺栓将凹模、
支撑垫板同模座直接固紧在一起,这时需要在凹模体或
外套上钻孔,对模具寿命极为不利。这种形式常用在挤
压力不大的有色金属的挤压模具中。为了避免在凹模体
上钻孔,可采取利用中间衬套的紧固方法,或采用压板
进行固紧,采用压板固紧凹模,其紧固牢靠,且更换凹模
方便,故在挤压模具中获得广泛应用。
由凸模来的挤压力首先通过垫圈传给模座,再传给
模板,最后才传到垫板和压力机的工作台面上。压力经过
多级传递之后,模座上的震动、变形和接触压力都会明显
减少,因此,使用多层组合结构模座对于缓冲压力作用十
分有利。在下模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凹模的设计有重要的
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应力计算。
3.4 凹模强度计算
冷挤压凹模可视为内部均匀压力作用的厚壁圆筒,
凹模截面内任意半径 r 处的切应力 !t 和径向应力 !r,可
用厚壁桶理论公式表示:
!t= r2
1 p1
r2
2 - r2
1
1+ r2
2
r2! "
!r= r2
1 p1
r2
2 - r2
1
1- r2
2
r2! "
!v=|!t|+|!r|
式中:P1- 凹模的内壁径向工作压力;r1- 凹模的内半径;
r2- 凹模的外半径;r- 凹模的内任意点半径。
根据畸变能量强度理论,其 ! 相当应力为
! 相当= P1
1+Q2
1- Q2! "2+( - P1)2- P1
1+Q2
1- Q2( - P1)# =P1
3+!4#
1- !2
设凹模材料的许用应力为[ !],其强度条件为
! 相当=P1
3+Q4#
1- Q2 ≤[ !]
圆筒所能承受的最大内压力则为
P1= 1- Q2
3+Q4#
[ !]≤ 1- Q2
3+Q4#
!s
此时 P1 即为最大的允许内压,!s 为单向应力状态的
屈服极限,在上式中,如果无限增大凹模的外部半径 r2
时,则 Q→0,所以,
Pmax= 1
3#
!s=0.557!s
根据切应力理论,其相当应力为
! 相当=!t- !r=P1
1+Q2
1- Q2 -( - P1)=P1
2
1- Q2 ≤!s,
所以 p1= 1
2( 1- Q2)!s
同时当 r2→无限大,则 Q→0,上式变为 pmax= 1
2 !s,只
有在应力强度条件满足后才能使用。
4 结 语
在对镦粗冷挤压的成型设计模具中,由于其复杂性,
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断裂、变形、单位挤压力较大、模
具使用寿命较短。同时模具各主要工作部分的部件都需
要严格的理论计算和实验保证,而组合分割式模具结构
为冷挤压的模具设计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在设计的
过程中,Pro/E 的设计功能体现了极大的优越性。
[ 参考文献]
[ 1] 王考培.冲压手册[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 2] 万战胜,等.冲压模具手册[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 3] 赵丹阳,宋满仓,王敏杰.Pro/E 中 CAM模块在模具制造中的应
用[ J].模具制造,2002( 4):3- 6.
[ 4] 杜东福.冷冲压模具设计[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5] 郭铁良.模具制造工艺学[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 6] 谢建新,刘静安.金属挤压理论与技术[ 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
社,2001.
[ 7]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编委会.模具结构设计[ 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4. ( 编辑 毕 胜)
作者简介:盛冬平( 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 CAD 及
自动化。
收稿日期:2006-08-30
&&&&&&&&&&
M制造业信息化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ALIZATION
61机械工程师 2007 年第 1 期
基于Pro_E的冷挤压模具设计.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