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刚柔相济的艺术(2稿)

刚柔相济的艺术(2稿)

日期: 2010-3-17 0:40:10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胡利娜

【摘要】 本文通过对“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进行简单介绍,提出在管理工作中应针对被管理者的思想特征,采取“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现阶段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到“刚柔相济”,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复合专业人才。
   【关键词】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学生管理 学校管理
   “刚”、“柔”两字好理解,二者“相济”却挺难。通过近段时间的工作,我意识到,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不是“刚”有余“柔”不足就是“柔”有余而“刚”不足,很难达到二者有机地融合。如果“刚”过了头,在管理工作中可能会时遭顶撞,到头来落得恶评如潮,对工作心灰意冷。而有的则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会缺乏创造奋进的蓬勃活力。刚柔相济的管理艺术,不是一个管理者一下子就能掌握的,它是有胆识、有魄力、有素养的管理者,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达到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领导艺术境界。
   首先,我们对“刚”和“柔”进行简单阐释。“刚”,在管理中可称为“刚性管理”;“柔”可称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① 。这就要求为了配合刚性管理的进行,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在单位内部具有较强约束性和强制性,从而达到管理的统一性。这种管理既有优点,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忽视了人的因素,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能力、有各种精神需求的独特个体,不考虑这些特点,一味地利用权力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控制他们,将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单位的发展后劲。
   “柔性管理” 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强调 “以人为本”, 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依据单位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在被管理者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的为单位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②。 有人将“柔性管理”的特征概括为: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但是,柔性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变动性和灵活性很大,处理得不好有可能造成混乱,这会影响柔性管理的实施。
   可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有各自的特点和缺陷,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实现其功能的互补,发挥出最大的管理功效。
   其实,“刚”并不意味着“强”;“柔”也不意味着“弱”。有时候问题“冷处理”比“热处理”效果要好得多。“柔”常常能起到“刚”不能起到的作用,问题就在于我们怎样运用。学校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有时会遇到个别人或家长当面顶撞或无理取闹。在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缺少涵养的人可能会立即暴跳如雷,不分青红皂白,来个暴风骤雨式的袭击。结果是剑拔弩张,火上加油,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还有一些人在困难和问题面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或简单草率,思想主观,这都是管理者不成熟的表现。成熟的管理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冷静沉着、心平气和,善于在发火之时,釜底抽薪把怒火熄灭下来,这才叫领导者的大度。像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火烧曹船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成竹在胸,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老练和成熟!而那些正言厉色、声嘶力竭的呵斥,往往是最无能的表现。
   从目前学生的思想特征来考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保姆式”、 “法官式”的刚性管理方式,会使学生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严重压抑,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甚至消极心理而自暴自弃。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强调采取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把握不好易导致管理秩序失去控制,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同时柔性管理的实施客观上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这在现实中较难做到。另外柔性管理追求的那种依靠师生间高层次的“情”、自觉的“意”等非理性内在力量和“校园文化场”的无形制约,以激励为动力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较持久努力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管理周期长,短期内不易取得实效。
   从我校情况来看,由于我校学生思想素质层次不一,从而决定管理方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应“刚”则“刚”,应“柔”即“柔”。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处理问题,不掌握尺度和分寸,就无法真正理解刚柔相济的内涵。“刚”到什么程度算正好?“柔”到什么地步算合适呢?真理越过一步,就是谬误。这就告诉我们干什么都要掌握好“度”。“刚”,不能火星飞溅;“柔”不能像一团棉花。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要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氛围来让学生逐步去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并独立去学会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对学生不能也不应该过于约束,应在适度的管制范围内,采取宽容、理解、引导和真情来对待他们,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注重个性与共性的融合,从而达到引导和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例如,我们批评一个学生,就要十分注意观察“火候”、把握分寸,否则会把事情办坏。我们就应该见机而行,把所犯的错误帮他分析透彻,并让他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重犯会给自己和集体乃至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此后,看其态度,如果犯了错误的学生态度诚恳、一直认错,就不能是抓住不放,得理不让人,一个劲地重炮袭击,那么问题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导致犯错误的学生一不做二不休,使问题越闹越僵。这就是当管理者的没有把握住火候,“刚”过了劲。可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批评犯错误的同学或同志不痛不痒,不深不透,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就是“刚”得不够劲。对于那些犯了错误拒不认识,且态度蛮横的人,当领导的就不能低声下气,而应义正辞严,晓之以理让其口服心服。这要看事态如何发展,要根据具体情况,态度可软可硬,可刚可柔,只要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刚”“柔”尽为我所用。
   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尽管千头万绪,问题复杂,但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感情用事,凭一时冲动,盲目地下结论,武断地处理问题。要学会刚柔相济,把学校的每一件事办好,把碰到的每一个问题解决好。
   ①邓海宾,谢培豪;“刚柔相济”、重在“柔性”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6):25 3
   ②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 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