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红楼梦》夸张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探析

《红楼梦》夸张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探析

日期: 2011-9-14 17:40:4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向莉

内容摘要:夸张是写说者对某种事物有种深切的感动时的一种自然的言过其实的描写。《红楼梦》的作者正是借助夸张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受。并借此对众多年轻女子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同情和关怀;对当时的社会抒发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和愤懑。
   关键词:夸张,情感抒发,共鸣
  
   夸张这种修辞手法,是对事物的一种张皇夸大的描写。之所以有言过其实、张皇夸大的夸张手法出现,主要是由于写说者当时情绪激动的缘故所致,是写说者当时某种特定情感蓄积而不抒不快的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关于这一点,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有所认识。他在《论衡•儒增篇》中曾对“尧、舜之德”、“文、武之隆”做过如此评说:“夫为言不益,则美不足称;为文不渥,则事不足褒。”也就是说,不张皇夸大则不足以表达对尧、舜、文、武的推崇、礼赞之情怀。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也有“辞不过其意则不鬯”的相似论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论夸张时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书中云:“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事物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所谓夸张,便是由于这等深切的感动而生。”[1]这就是说,夸张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写说者对于某种事物有着深切的感动时,为了主观情意的抒发,而故意或情不自禁地夸大其辞、言过其实的。正因如此,千百年来它成为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莫不是运用夸张抒发情感的典范。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更是大量的采用夸张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写他那奔涌的激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经历了从荣华富贵到衰败零落,从“王府高堂”到僻巷村居,从贵族公子到穷苦平民的一条复杂的生活道路。这种家庭胜极而衰的巨大变故,身边众多女子的悲惨遭际,使曹雪芹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丰富的情感积淀,浓重的悲剧意识和强烈的情绪郁结,使得他“醉余奋扫如椽笔”(郭敏《题芹圃画石》)写出了“字字看来都是血”的鸿篇巨制——《红楼梦》。小说中那强烈的情感,或愤、或悲、或喜、或赞,像一股汹涌的激流,在作品中奔流、激荡。这一强烈情感的抒发,作者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夸张手法。作者借作品中多达二百多例的夸张,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心中奔涌的激情。如小说开篇第一首缘起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便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苦衷,奠定全书的悲剧基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 抒愤激之情的夸张
   曹雪芹用一生的心血写下的《红楼梦》,它好似“满纸荒唐言”,却在假语村言中让读者读出了那一行行的“辛酸泪”。在书中,百年鼎盛之家,树倒猢狲散;两小无猜之纯真爱情,横遭摧残;至纯至性至爱之群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作者透过这一幕幕悲剧,用犀利的笔触以夸张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悲剧产生的的缘由,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愤激。例如在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便直指封建制度。
   ①“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第四回)
   例①是贾雨村初上任审薛蟠以案时,门子给他的“护官符”。作者充分利用夸张独特的表达效果,以极度夸张的手法,通俗生动地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贵权势和腐朽本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官相护、极度黑暗的现实。这一夸张所揭示的内容,是作者情感的的源头,是读者理解作品的一把总钥匙。贾雨村正是凭借这一“钥匙”,打开了通向仕途之门。读者更是透过这一夸张的叙述,找到了后文种种悲剧产生的根源,对全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我深切的感受。再如:
   ② 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必要死住着才好。我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第七十五回)
   探春在书中是一个“才自清明志自高”,聪明能干又要强的人,她顾大体、识大局,曾经试图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现状,但残酷的现实却让她失望。大观园的抄检,金钏儿的横死,鸳鸯的逼婚,晴雯的夭折,让她意识到家族的衰亡已经近在咫尺。例②中的一个比喻兼回环式的夸张,就是探春对家族矛盾的一个悲情揭露。贾府内部主子、奴才们为了争权夺势,欺上瞒下、尔虞我诈、剑拔弩张。而这内部的重重矛盾,正是贾家走向衰败的催化剂。
   ③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花尽头。……(第二十七回)
   例③是饯花之期,林黛玉掩埋残花落瓣时所做的《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撒上空枝见血痕”,这些夸大其辞的话语,是林黛玉对寄人篱下的客观处境的深切感受。这种夸张之语,是林黛玉的心声,是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悲惨处境的深刻反映。这种强烈的悲剧感和幻灭感既是林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作者借黛玉之口对不合理社会的愤怒控诉。而这种对社会制度,对封建专制的激愤之情,在宝玉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中达到了高潮。“闺帏恨比长沙”、“巾帼惨于羽野”,“钳 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作者用“恨比长沙”、“惨于羽野”夸大晴雯遭遇的不幸,更激起读者愤激之情,故有“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这种直抒胸臆的夸张之语!这夸大之语是对晴雯的悲悼,更是对迫害晴雯的罪恶势力、黑暗社会的愤怒声讨。
   “壮词可得喻其真”[3],夸大其外部的特性,更显其内在的实质。正是这些夸大其辞的语句,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满腔的愤激,读出了作者的行行辛酸泪。
   二 抒同情之情的夸张
   夸张的运用中,往往表现出写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含有或褒或贬的色彩意义。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夸张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对美者、弱者最深切的同情和热爱,流露出的对丑者、恶者的最辛辣的批判和讽刺,无不撼人心魄、动人心神。对那些善良、美丽的人们,作者饱含深情地寄予他们深切的同情。例如:
   ① 黛玉……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第三回)
   ②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第二十六回)
   ③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第十七回)
   例①中黛玉初进贾府时,见外祖母家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便暗自“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林黛玉的处境,林黛玉的性格甫一登场,便从这一对偶式的夸张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例②中作者把人的感情赋予“宿鸟栖鸦”,把拟人和夸张融为一体,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剧烈震荡。林黛玉深沉的悲痛,使无知的生物都无法忍受,“宿鸟栖鸦”飞起远避,不忍再听黛玉的哭声。通过这一拟人式的夸张,作者对人物感情加倍渲染,收到了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所以脂批说:“可怜杀,可痛杀,余亦泪下。”[4]例③中“不得见人处”这七个夸张的字,则揭示了元春显赫声势、华贵仪态后面的空虚精神、寂寞内心。皇宫重院禁锢了青春少女的情怀,也隔绝了她在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这“不得见人处”蕴含了一个孤寂灵魂多么丰富复杂的内心苦楚。这种生离死别似的倾诉和那省亲时表面极度热闹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含泪的控诉只要亲历了皇宫中的风风雨雨、险险恶恶的元春才能说出。而这种语境中的话语留给人们的思考更是无尽的。表面上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头来,还不是“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三 抒赞美之情的夸张
   对小说中众多女子的悲剧命运,作者给予了深切地同情。同时,对这些女子作者通过夸张更抒发了强烈的赞美之情。《红楼梦》本身可以说就是一首女性的赞歌。曹雪芹几乎把自己的理想全都寄托在女性的身上。《红楼梦》中的男子,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未婚少年,其余大多恶浊不堪。可是女性世界就迥乎不同: 有冰雪聪明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豪放的湘云,敏捷的探春,乃至苦心学诗的香菱,敢于反抗的晴雯,天真烂漫的芳官等等,个个栩栩如生。例如:
   ①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②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第七十四回)
   ③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第七十八回)
   “玲珑七窍”是对聪明人的夸张式赞誉,而宝玉眼中的黛玉却还比七窍之比干多一窍,岂不是有“八孔玲珑”之心了,她的绝顶聪明也就可见一斑。“西子”是众所周知的美女,但林黛玉却比美貌的“西子”还“胜三分”,她的惊世美丽就更加突出。而例(2)中动作未做,声音先闻。“豁”一声超前的夸张,夺人心魄,增添了掀箱子的威势。通过这一动作,表现了晴雯作为一个丫头对残暴而愚蠢的抄检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抗。晴雯这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就呼之欲出,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例(3)中则借宝玉之口通过一连串排比、比喻式夸张,用形象具体的黄金白玉、晶莹冰雪、日月星辰和春花秋月分别来比喻晴雯品质的高贵、品性的纯洁、神采的光辉和容貌的美丽。在这里,作者借宝玉口中的这一夸张形式,对晴雯这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丫头进行了热情的讴歌。通过这两个夸张,一个下层反抗者的丰满形象便跃然于读者的眼前。
   在对众多好女子进行赞美、讴歌之时,甚至于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作者在批判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的赞美之情。例如:
   ④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第三回)
   ⑤ “……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 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第二回)
   ⑥ 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第六回)
   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借剑巧杀人,集中表现了王熙凤的心狠手辣、为非作歹的丑恶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的憎恶和反感。然而,王熙凤又是“脂粉堆中的英雄”她美若天仙,聪明伶俐,才干出众。独撑荣国府、协理宁国府,挥洒自若,非她莫属。冷子兴口中的“男人万不及一”,周瑞家的“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恍若神妃仙子”等便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王熙凤聪明才干的肯定和赞赏。
   四 抒讥讽之情的夸张
   在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同情之意的同时,对于那些丑陋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者更是不惜将其中的某些描写加以夸张,将之变形,赋予作品强烈而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义,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例如:
   ① 尚未去时,从脑后飕的一声,早见一方砚瓦飞来,并不知系何人打来的,幸未打着,却又打在旁人的座上,这座上乃是贾兰贾菌。(第九回)
   “飕”的一声,砚瓦飞来,这是何等混乱的局面。在翰墨诗书之族“极负盛名”的义学里,贾府的纨绔子弟们上演了一场砚台横飞、秽语漫骂、人仰马翻的混战。这一闹学的场景,虽只是一个小插曲,却是那样内涵丰富地对所谓贾府“最教子有方”的辛辣讽刺。再如对秦可卿之死,书中作了如下描写:
   ②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那里还听的进去。(第十三回)
   ③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第十四回)
   宁府的一个儿媳妇去世,儿子尚可忍悲,公公贾珍却“哭的泪人一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 出殡场面又是如此的“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如此出人意表的表现,如此超乎想象的场面,不能不让读者产生一些疑虑,再联系文中焦大酒后的话语,其中包含的对宁府荒淫乱伦的讥讽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④ 湘莲听了,跌足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第六十六回)
   例④中这湘莲的话,却是借外人之口直接揭露了贾府中内内外外、上上下下生活的腐朽和淫逸。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更何况人。这两处的夸张相得益彰,把矛头直指封建社会上层贵族,对他们的骄奢淫逸、腐朽没落作了最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
   夸张的讽刺性往往是同幽默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楼梦》中不少的夸张粗看平淡,细读则诙谐有趣,其味无穷。尤其是用来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时,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百丑图。例如:
   ⑤ 至次日,早有雨村谴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得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第二回)
   ⑥ ……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嬉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癫癫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第七十四回)
   例⑤中的“屁滚尿流”夸张到极致,寥寥几字,便把那些巴结权贵,趋炎附势的小人的丑态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耐人回味,引人发笑。而例⑥中这“拍”的一声响,给为虎作伥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被人称为是“两百年来,一直响在广大读者耳边”的“大快人心的一掌”。[5]这超前的一声响,不仅让读者看到了探春富有胆识的坚强性格,显示了她不容人藐视为“庶出”的尊严,表现了她对贾府内部尔虞我诈的满腔愤怒和强烈不满,更让人看到了那些势力小人的丑恶嘴脸,开心之余更让人深思。而随后在司棋处的事情,更是让王善保家的出尽洋相,“只恨没地缝钻进去”。对这等势力小人,作者以夸张之辞,极尽讥讽之意,这是何等快意人心的描写!
   五 抒愉悦之情的夸张
   《红楼梦》是一部“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贾府是一个积冤如山,血泪成河的悲剧发源地。作者在把一个个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时候,也让人看到了在昏暗的世界中,他心中的那一片光明。在《红楼梦》的女儿国里,也有情趣盎然的生活,有年轻活泼的生命,有爱情、理想的追求,有正义、自由的抗争……《红楼梦》中也有多少青春的梦想!在作者的笔下,夸张同样成为了这种情感的载体。例如:
   ① 贾政道:“究竟也无碍,又何用改,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艳词上作工
   夫。”……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去了。(第二十三回)
   ② 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第二十一回)
   ③ 到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没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鹞,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第二十七回)
   ④ 香菱笑道:“……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第四十八回)
   例①中用 “一溜烟”来夸张地说明宝玉去得之快。宝玉对父亲一贯是既惧又怕,现在又因改“袭人”之名而被父亲教训,骂为“畜生”,一旦能够逃离这种封建家长的管辖,摆脱这种压抑的气氛,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情,当然是要以最快的速度,像一阵烟一样,转眼离去。这种夸张的逃离,读者读罢也会轻松一笑。而例②中的“千妹妹万妹妹”这一数量上的夸张,则极言宝玉呼唤声之多,贾宝玉在姐妹群中撒娇厮缠的儿女憨态便跃然纸上。让读者也感受到了在这一个纯净的“女儿国”中他们的愉悦和快乐。例③中众姐妹并丫鬟们在园中快乐游玩的情景,更让人感受到了她们青春的朝气。她们的打扮让“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她们的快乐,每一颗树,每一枝花都能感受。她们此时的好心情,“一时也道不尽”。透过这一行行夸张的语句,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快乐,她们的欢畅,也感受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例④中“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这个夸张的句子,则是香菱在苦苦学诗后对诗歌的一朝感悟。作者以“几千斤重的橄榄”一句夸张,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歌意境的深远和隽永,又让读者领会到了言语中作者所表达的那一朝愉悦之情。便是香菱在“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后对诗的一种感悟。赏花赋诗,评诗说诗,对她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齐梁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曾对夸张的作用作过如此评说:“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曹雪芹正是借助了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心中蓄积的种种情感,二百多年来,引得无数的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情不自禁地撒下深情的泪水。这就是《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之一,这更是夸张手法的独特魅力与作者“情动于中而发于言”的澎湃激情相结合的独特效应。
  
   参考文献: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
   [2]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4] 乾隆已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 马国权.也论探春[J]红楼梦学刊.1980.年(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