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人物悲剧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悲剧艺术
——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例
学生:张亚莉 指导老师:韩 莉
[摘 要] 今天我们处于社会的转型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复杂。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去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得出性情和命运关系的科学合理的结论,为构建和谐人情社会服务。并着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综合分析。
[关键词] 性格和命运;和谐人情;和谐社会
[Abstract] In our society today, the transition phase, people, people with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ety. We should go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 Lin and Xue and its impact on the destiny, com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destiny of the conclusions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for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human social services. And focusing on sociology, ethics, psychology and so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key words] Character anddestiny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Harmonious society
是欣赏林黛玉,还是欣赏薛宝钗,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有不同的回答。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拥林抑薛者有之,拥薛抑林者亦有之,两者有时还争执不下。本文不想对林黛玉与薛宝钗简单的说是或者不是,而是着力开拓一片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情及其命运的新天地,尝试着用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来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作出相应的分析。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的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又面对日益复杂的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急待一种规律性的结论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便我们能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人情,促进人类的全面进步。
一、个体生活价值:选择与调适问题
林黛玉和薛宝钗在大观园这个女儿国里可真的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正如有的评论者说“情言,此书黛玉为重。这一节着力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着两人的性格和命运。
社会学里有种调适行为,那什么是调适呢?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指“人们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社会调适主要指人与人关系和行为的调适包括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有效的行为方式”[1]。
初到贾府的林黛玉,之所以要“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根本原因不在于“恐被耻笑了去”,而是贾府阴森森的氛围迫使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说白了,这是林黛玉潜意识中的社会调适行为在作梗。这种行为方式不仅对林黛玉有效,对于今天不断流动的人口来说依然是种有效的行为方式。调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很多都是都是不情愿的。
林黛玉的入乡随俗是由于社会流动所引起的调适,“当一种文化传入另一种地方时,按常理说新的文化和行为会冲击旧有的文化和人们业已形成的行为方式”[2]。可林黛玉的情况恰恰相反,林家的饮食习惯由于传播者太少,反而受到贾府的吃茶习惯的冲击。所以,为了适应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文化环境,林黛玉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不管贾府的吃茶习惯与林家的有多大的差别,甚至说是这种习惯不但不能惜服养身,还会伤害脾胃,林黛玉“也只得随和些”。事实上,这种习惯再怎么不合理,作为一个初来乍到者,只能接受这种习惯,不管这个接受是自愿的还是强迫的。所以她一直都感觉自己很委屈,只要一有机会她都会把这种委屈表现出来。
不可否认:黛玉率真,宝钗巧伪。拿两人对宝玉的爱情来说,黛玉不像宝钗那样极力压抑自己内心的感情,要把“人欲”之私纳入封建“天理”的框框。黛玉在热烈的渴慕爱情,憧憬自由,追求一种纯洁、高洁的诗的意境和美的天地。在爱情上,尽管她不敢走得太远,但她对宝玉却爱得那么真诚,那么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渝。宝钗常常教导别人要安分守礼不可惹是生非,至于自身更是时时检点,行为举止几乎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更重要的是她还会常常劝宝玉读书仕进。不从审美意义上说,单就现实意义来说宝钗是聪明的,生活都是现实的,要想更好的活就该像宝钗一样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宝钗是对的,这是一种现实的美,黛玉的美更多则是存在审美意义上,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美。那个时代女子不该写字读书,只该“做些针线纺织”。薛宝钗懂得调适自己的行为以便适世,这一点林黛玉永远做不到。事实上,只有先做到才可能做到适世,才有能做到谐世,从社会学研究《红楼梦》这两人的性格及其命运的价值就在于此。
二、个人的价值取向:理想与现实问题
现在从伦理学方面探究两人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个体生活价值观,在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是:在多元性基础上,个体对生活价值作出怎样的选择与调适才有利于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从本源上来说,个体生活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生活的变动使得生活以及生活价值向我们展开了它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一面,从而我们面临着由生活本身的变动而引发出的对多元生活价值的“选择和调适”问题。这其中包括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在选择与调适多元生活价值时会碰到的许多具体问题,例如:
1.把效益和功利作为选择生活价值的标准。
2.重视生活价值中的物质性因素,经济活动的价值观浸透于生活价值中。
3.生活价值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个性化特征相当明显,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遍有效的调适方案很难制定。
黛玉有一颗赤子之心,她唱出了和污浊环境决不同流合污的意志,为维护人格的独立和人性的尊严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自始至终,林黛玉都在追求一种“完善论(perfectionism),这是一种综合的,甚至多元的目的论,它主张道理应该帮助人们去实现完善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去努力达到人生各方面的卓越的优秀,达到至善,而尤其是达到人在德性和人格上的尽善完美,它是以人为中心,是致力于在人格和德性上不断超越,尽可能地力求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展示人的最卓越的方面”[2]。在今天这个转型社会里,这种观念应该大力提倡,秉承以人为本的信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薛宝钗坚持的则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约翰密尔在《功利主义》一书里说:“承认功利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正当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成比例。幸福是指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2]
“……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得“咯咯”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到:“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二十七回)
这一幕对宝钗的性格刻画极其复杂,评者有褒有贬,替宝钗鸣不平者理由有二:一则是宝钗原是邀请黛玉饯花的,见宝玉进去了,倒是回来了。这为后文作了铺垫,以后急中扯了黛玉来作“替身”,似乎事有凑巧,不觉突兀。二则宝钗编谎的目的主要在于摆脱干系而非设计陷人,这同她藏愚守拙,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是一致的。至于说宝钗编谎的目的的主要在于摆脱干系而非设计陷人则更是笑话,从说谎的动机说,说谎有三种:一是善意的谎言;二是无善意无恶意的谎言,例如玩笑的谎言;三是恶意的谎言。显然,宝钗的谎言是恶意的,因为她的谎言的后果的确损坏了黛玉的人格。即便这并不是宝钗的主观意愿(从全书的内容综合来说,这很可能就是宝钗想要的结果),但客观上的确对黛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不可否认,实用主义较之性格完善论更适合市场经济,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怎样才能发展呢?纯粹的性格完善论是不能发展经济的,当然纯粹的实用主义可能会使发展走些弯路。这样就要求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人们,用性格完善论来调剂行动中的实用主义。如果这样和谐社会指日可待。
三、个体的生活方式:敏感和时务问题
这一小节着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根据朱光潜在《忧郁的解剖——痛感中的快感》所说,“从动力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就比较容易分析和解释忧郁。依动力说,一切不受阻碍的活动都导致快乐,而一切受阻碍的活动都导致痛苦。忧郁本身正是欲望受到阻碍或挫折的结果,所以一般都伴之有痛苦的情调。但沉湎于忧郁本身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它使忧郁的能量得以畅然一泄,所以反过来又产生一种快乐。一切活动都可以看作生命力的表现,这种表现的成功或失败就决定伴随这些活动产生的情调的性质,当生命力成功地找到正当发泄的途径时,便产生快感。所以,任何一种情绪,甚至痛苦的情绪,只要能得到自由的表现,就都能够最终成为快乐。同样,任何一种情绪,甚至快乐的情绪,只要得不到自由的表现,就都可能最终成为痛苦”[3](162页)。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之所以泪珠儿从冬流到夏,或许她就是从悲痛中找到一种解脱,一种快感。
“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论,主体通过镜像阶段,体验到只能自己还原到外部的他人之中这种对他者的输离。它将我们导入这样一种自己与他者的不可思议的关系中,即‘我’灾成为自己本身之际认同的对手并非自己,而是他者,我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而必须舍弃自己本身,穿上他者的衣裳”[4],镜像原理告诉我们:人只有通过他者才能认清自己。黛玉听了宝玉为晴雯而作的诔文之所以“忡然变色”那是因为她把自己看作了晴雯,晴雯的死只是她的预演,她看到封建势力的魔掌正向自己伸手过来,她和晴雯一样,或者干脆说晴雯就是她的投影,她深知自己逃脱不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命运。知道全书结局的明义在《题红楼梦》中说“‘伤心一首《葬花吟》,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5]这里明白地说,《葬花吟》是谶语,而且后来应验了。
单从心理学上说宝钗要比黛玉做得好得多。从宝钗在大观园的地位来说,她不可能不是一位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的女子,只是她在众人面前掩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罢了。“弗洛伊德把人的各种本能和派生本能看作相反的对立物,如生与死、爱与恨、建造与破坏、主动与被动。”举例子说一个人对他人怀恨在心,他可能因此坐立不安;这时他的自我为了掩盖起敌意,便会对人激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爱。我们似乎可以说这是以爱代替了恨,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在爱的下面,仇恨情绪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更恰当的说,爱是恨的面纱,这种以其对立面来掩饰某种本能与意识之中的机制,叫做‘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6]
“马斯洛海认为,心理学不能孤立地研究人的心理的各个侧面,,而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来加以研究。他强调研究心理健康和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他的自我实现论很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有尽其所能的自我实现的内在潜能或倾向”[7]。大观园里的林黛玉要实现她的价值,就得博得宝玉的欢心。事实上,她得到了贾宝玉的爱,她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她对宝玉爱得深。这里笔者并不是有意说林黛玉是多么高雅不俗,同样的道理也不是有意说薛宝钗是多么虚伪世俗。客观地说,作为一个现实的社会中的人,精神上应该多多向往林黛性情,现实社会活动中应该多多效法薛宝钗的识时务,也只有薛宝钗的这种识时务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做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在我们探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及其对命运的影响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曙光,在今天的改革年代里,我们应该适度吸取林黛玉身上的敢于破除旧统的精神,只有打破了传统的条条框框,才能构筑新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太激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要在新时代时期发扬光大。这样就要求我们效法薛宝钗的实用主义。从而构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规范,有效地指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而构建和谐人情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郭强.大学社会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4]〔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5]红楼梦集刊[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美〕C.S.霍尔.弗罗伊德心理学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局.
[7]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现代[EB/OL].中国期刊网
浅谈《红楼梦》的人物悲剧艺术.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