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如何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日期: 2010-3-29 5:05:02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和。它是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苏联经济落后的环境下形成的。它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客观、辩证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总结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 客观认识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从苏联共产党建立起这个国家后,就对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断地探索。虽然,苏联最终解体,但是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给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而斯大林,作为苏联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甚至以后的解体,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说,斯大林给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如何评价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呢?
   十月革命的胜利,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社会主义。但是,当时的俄国经济和文化都相当的落后,到底应该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以列宁为首的苏共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在“直接过渡”的办法和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都失败的情况下,列宁又尝试了“迂回过渡” :实施新经济政策,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固了社会主义成果。与此同时,斯大林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24年斯大林开始执政到30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在仍持续执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逐步占到了指导地位;1934年开始,斯大林模式开始进入了全面形成阶段,1938年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出版,统一了党内思想,全面阐明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准则,确立了一元化的思维模式,至此,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全面形成。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苏联内部的条件和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共同促使了斯大林模式的诞生。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俄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封建专制的小农国家,同时又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在这种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斯大林模式的目标就是争取苏维埃政权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问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能盲目粗暴的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而是应该全面、客观、辩证的看待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有利也有弊。它在苏联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主义探索中,苏联国内社会稳定,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始终保持着统一。虽然一些局部地区发生过社会动荡和民族摩擦,但党和国家没有出现分裂,也没有出现全局性的社会动荡,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这种状况也是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前提。第二,斯大林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苏联当时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困难时期,,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短短的十年中,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种发展势头与当时普遍陷入萧条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增强了苏联的国家实力。第三,在文化方面,国民教育程度得到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在这种基础之上,科技实力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其航空、火箭制造和水电工程的许多工程技术都居世界前列。第四,苏联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人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斯大林模式极易转化成战争体制,战争爆发后,能够保证战时物质的需要。斯大林模式可以说是苏联卫国战争也即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不可缺少的保障。最后,在这种模式下,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一些国家纷纷获得了解放,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虽然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但是其形成之时就隐含着深刻的矛盾和严重弊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战争结束后,这种模式过于高度集中,对生产力进一步持久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总结起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证。 虽然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独存、一党执政的政治格局是有当时历史条件和政治斗争环境所要求的,并且这种体制对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并强大起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苏共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包揽了国家和社会事务,客观上消弱了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最高权力机关形同虚设,只是履行法律程序的机构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党内的官僚体制的产生,党内和国家都缺少民主,直接影响到了党的组织建设。
   其二,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管理僵化,导致经济效益差。这中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他对公有制的片面追求,不符合生产关系应当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搞“一大二公”,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另外,所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畸形,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反而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了市场的作用。长期的把计划经济跟市场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基本经济制度,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全部经济生活,国家经济决策更多地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这样就不可能使资源实行合理有效配置。社会需求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影响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得不到有机结合,从而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然而与这种体制相配套的却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国家集中调控一切资源,实行高积累、低消费,高投人和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的政策.对企业下达的经济计划指标,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形成一种高成本、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
   其三,斯大林时期,苏共的思想逐渐僵化和教条。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封闭、僵化的状态。也导致了个人崇拜的产生。斯大林成为衡量一个人政治觉悟的标准,将斯大林的思想当做神来膜拜,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死板的教科书,失去了其本身的与时俱进的本性。反而成为了社会建设和改革的思想缰索。
   综上所述,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有利也有弊,我们不该全盘否定这种模式。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必定要付出成长的代价。斯大林模式的最终失败,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敲响了警钟,毛主席在虽然认识并摈弃苏联模式,但最终未能避免这种错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训以及其他国家的兴衰成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从新的实践出发,又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命运相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在新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将具有我国自己风格的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总之,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推动我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参考书目: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 钟玉海等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评析 汤德森 《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四期
   3、斯大林模式之弊端及对我们的启示 孙以虹 陈娇云《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4、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 张光明 《俄罗斯研究》 2003年第一期
   5、再论斯大林模式 王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五期
   6、科学的认识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 左凤荣 《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一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