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日期: 2010-3-12 9:17:16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一、什么是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也叫做教学工具,既我们通常说的教具(teaching aids)。教具,顾名思义,就是“教学过程中可借以辅助教学活动的用具。它包括传统的教科书、标本、模型、图表等,现代化的有电影、电视、投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设备。”他们都是教学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其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学媒体可分为:传统媒体、单向媒体和双向媒体;课堂教学媒体和远距离教学媒体;听觉媒体、视觉媒体、触觉媒体和视听媒体;真实性媒体、模拟性媒体和符号性媒体等。 [1][1] 例如:电影、电视、计算机、教学课件、幻灯、投影等,前三者都是视听媒体,后三者既可以是视听媒体,也可以是视觉媒体。本文中的教学媒体主要指的是这类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媒体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里的中小学以及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一些重点中学,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应有尽有。即使在条件一般中小学中,教学课件(如:PPT)、投影、幻灯这类媒体也已经比较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着。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了它,教师能够用多种媒体传授教学信息,学生能够通过广泛的渠道获得更多、更大范围的学习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 (jug and mug)的灌输式的教学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chalk and talk)单调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皆宜, 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化繁为简,变远为近,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 密切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营造了学习的氛围,创设了有效学习的条件,丰富了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现代化教学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在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一些盲目地选择和滥用、乱用教学媒体的现象也开始显现。不管需要不需要,适合不适合,有课堂就有现代化媒体,用媒体必用现代化媒体,平时上课要用现代化媒体,优质课评比或竞赛更是必须使用现代化媒体。实际上,这中不恰当的选择和使用,已经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 有声有色却事倍功半
   某校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规定要在教学中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小王是该校高一年级英语学科青年教师,已经工作三年,平时对信息技术很感兴趣,有空就钻研课件制作中的技术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组内其他老师都认为他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高手,有时其他老师在课件制作中遇到技术问题,还要向他请教。此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突出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按照小王自己的话来说,是“撞到了自己的枪口上了”。
   课堂教学展示那天,小王在课堂上又是音频,视频动画演示,又是网络交流,还有课件做的测试练习。精美的课件代替了传统的板书演示,一节课容量大,节奏快,热热闹闹,学生也是看得眼花缭乱。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看和听外,就是敲击键盘,通过网络回答问题并将答案通过投影显示在屏幕上。然而,在课堂反馈练习中,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正确率不到一半。按照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听课老师把小王这节课定为“中”。课后,小王感到很困惑,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如何使用网络辅助教学上,为何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呢?
   同样的现象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另外一位教师的课堂上。一次,笔者应邀到某校听课。英语教师利用PPT呈现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利用在磁性黑板上粘贴打印好的句子来呈现关键句式。平心而论,这节课上得还是很好的,课件设计精美,无论是PPT上的例句还是贴在词性黑板上的纸条上的内容,都为学生的口头练习提供了学习支持;教师善于营造气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频繁、有效。但是,一节课结束后,授课教师自己向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学生听说能力都不错而动笔一写就错、甚至连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都经常出错呢?”这位老师的问题也正是笔者想要提的问题。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些课件可是我们的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的啊。
   三、有声有色的课件为何事半功倍?
   随着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的推广普及,录音带、录像带、CAI教学软件的制作运用,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来完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训练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事物,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生动,达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目的,并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渲染了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英语教学的需要,很多教师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然而,由于国内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根据笔者观察,课堂教学中媒体的使用已经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
   1.本末倒置——不是帮助学生的“学”,而是表现教师的“教”。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课件形式花样翻新,真可谓“有声有色”。一些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无关的东西充斥于课件之中。课件制作精良,从配音到动画设计让学生赏心悦目,但是,课件效果却适得其反,淡化了课堂的主题,淹没了中心,主次不分,详略不当,这样的课件不仅违背了注意规律,也违背了使用教学媒体的初衷和本意。现代化媒体成了教师展示自己利用现代化媒体的高超技巧的“辅助”手段,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吸引到不需要他注意的东西上(因为那些东西“有声有色”),而需要他们注意的内容由于没有“声音”与“色彩”的强化,往往被忽视。现代化媒体使用的精彩纷呈,而学生学到多少只要天知道。造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熟悉或忽视了心理学关于注意的规律。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多媒体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只停留于表面,盲目追求美感。媒体画面乱且杂,分散学生注意力。画面上信息过多,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过分追求视觉形象,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中,可能一开始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上,造成注意的浪费。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多媒体用得不当和过度,就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
   适当地引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引用过多就会冲淡教学主题。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切不可随意呈现,喧宾夺主。所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绝对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
   2.厚此薄彼——青睐“现代”,冷落“传统”。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媒体就被束之高阁。传统的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讲义、练习(讲义和练习只用于课后)等就几乎被打入冷宫了。笔者认为,“传统”之所以称为“传统”,因为它还有生命力,否则应该是“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时候,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那就要尽可能使用。有时恰恰相反,用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不及传统媒体来得方便、高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教师对各种媒体的性能、特点,优势与不足缺乏认识。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所没有的优势,但不管多媒体多么现代、多么时尚,它在课堂上的功能同样只能是对教学的“辅助”,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媒体,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全能媒体”,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等,一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PPT成了“课本”的翻版。我们知道,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还需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用,如何使用,而不是处处滥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使得有些人认为课堂教学从此可以告别黑板与粉笔的时代,因而屏幕遮挡住了黑板,课件显示代替了板书。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优秀的板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反映,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性等特点。其次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运用计算机虽然也能呈现板书,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体现的板书,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呈现,这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板书也就具有短暂性。因此,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功能。
   3.顾此失彼——“信源”滔滔不绝,“信宿”手忙脚乱。
   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媒体,有的教师课堂上呈现、传递信息的速度成倍提高。但是,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也要有个度。随着鼠标一次次轻松的点击,教学内容在屏幕上快速地出没,学生能加工多少?难怪有人把这样的教学称之为由“人灌”变为“机灌”。要说原因,那就是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了解,容量过大,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载,信息难以消化。“信源”(教师的陈述和媒体内容的呈现速度)和“信宿”(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同频共振”。
   有的教师由于片面理解课堂教学效率,认为教学效率就是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误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增加知识传授密度,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是,教师学生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使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人灌”变“机灌”成了某些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特点。研究证明,引入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不等于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识是无法灌输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建构主义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果不适度、不恰当地选择课件教学,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或加重学生的负担。
   以课文教学为例,把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作者简介、文体知识、文章的主题、结构、形象分析、艺术特色、迁移材料等等一股脑做成幻灯,一张接一张地放,学生甚至都还没有看清内容,或者看清了但没来得及思考,就换成下一张了。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有数据表明,过大的容量至少使一半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学习障碍,不少学生反映课堂上根本无法做笔记,上课时似乎是什么都听到了看到了,可是过多的信息实在难以很快理解,下了课就感到好像没学到什么,更说不上课后的复习总结了。
   4.教师变成了放映员和解说员,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
   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其人格魅力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持续连贯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老师的一笔好字,会使很多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标准优美的朗读会激发很多学生的朗读热情,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做到的。笔者曾多次听过许多公开课,发现大多数执教者从头到尾不用粉笔写一个字,只有大屏幕的标准字体,老师只是一个放映员。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致使学生感觉是看教师演戏。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用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如何发挥教学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1.为什么要使用教学媒体?
   教学辅助手段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它能够让学生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有效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大大强化学生的学习经验。在一定条件下,低效的学习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使用视觉媒体,而高效学习往往与精心设计的视觉媒体有关。毫无疑问,多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强化理解和记忆。因此,我们可以说,只要信息输入量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参与学习的感觉器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站在前面讲,学生使用的主要感觉器官就是听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只有大约12%是通过听觉学习到的,75%的内容是通过视觉学习到的。可见,通过视觉学习到的东西是通过听觉学习到的6倍以上。但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为学生提供6次视觉学习的机会。以电视节目为例,画面加口语或文字说明让我们对电视节目过目不忘。由于电视、电脑、MP3,MP4等现代媒体日益普及,学生已经习惯或适应了这些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时多使用这些媒体,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教师有心将学科知识处理得便于学习,有心让教学双方都轻松有趣,就必须科学合理地使用视听媒体。
   另外,人们讲话的速度和思维的速度是不同的。以讲英语为例,一般人1分钟能讲多少个单词呢?如果说得很快,每分钟能达到200个单词。实际上,平均水平要少得多,每分钟大约150个单词。同思维速度相比,人们平均每分钟用了800个单词。这样,就产生了讲话速度和思维速度的差距。
   假如在课堂上你的学生听课状态还不错,你讲的话题内容很有意思且与学生密切相关,他们有听你将内在需要。比如说你说话的速度是每分钟160个单词,当然,他们的思维速度要快得多。因为处于上述状态,他们会推测你下面将要讲什么,或考虑如何将你讲的内容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去。这样就填补了老师讲话速度和学生思维速度之间的差距。但是,如果学生的状态和你谈论的话题内容与上面的情况恰恰相反,学生的就要开小差了——他们可能会去想任何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来填补这个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填补这个差距,让学生将注意力继续集中到你讲的话题上。这种有意义的东西就是教学媒体。比如说,给他们发讲义或作业,他们听的时候可以参考讲义,也可以一边听一边完成作业。你也可以让他们做听课笔记,制作学习内容的图解或概要并在全班呈现。这样,不仅讲解和思维之间的速度差的问题就解决了,还培养了学生好的、有效听课习惯。
   2.怎样使用教学媒体?
   上述案例中的青年教师小王在和同事分析讨论,更多研究过上述原因之后,决心改进多媒体在自己日常教学中的使用方式,以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小王自己也进一步总结了经验。坚持在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尽量发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优美语言环境的显著优势进行辅助,又同时注意克服以上所述的缺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各自适合的方式,一味的传统不行,但时髦的多媒体也未必每节课合适。
   鉴于以上认识,他在教学The Olympic Games(Senior English Book1)一课时,再次尝试了多媒体教学,但这一次他在课件制作时注意克服了以上分析的一些弊端,在实际操作中也更注重了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小王发现在教学warming up及单元话题导入部分多媒体很有其优势。如在屏幕上设置“飞入”的动画效果呈现了奥运会会旗,学生自然讨论起有关会旗上的五环。当“Swifter,Higher,Stronger.” 以不同的颜色呈现时,有的学生马上说:“the Olympic motto”,于是向学生提问:“What does motto mean?”同学们都争着回答。在学生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播放27届悉尼奥运会中运动员参加开幕式、比赛及领奖仪式的剪接片断,由此导入新课the Olympic Games.在介绍奥运会的历史时,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张世界地图,给欧洲着色,配以闪烁红字幕“776 B.C. ”,然后定位Greece,屏幕左边显示红字“the Olympic Games ,776 B.C. Greece”,学生很快作出反应:“The old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6 B.C. in Greece”,随后在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妇女在配音 “How sad!we are not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games!”中失望地回头走的漫画,然后屏幕中间闪烁红色字幕“393 C.D. Stopped”(配有刹车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The Olympic Games stopped in 393 CD because Greece was ruled by Roman Empire.整个引入、介绍过程中,学生始终情绪热烈,主动参与意识相当强烈。与此同时,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想了解更多奥运会情况的强烈欲望,纷纷打开课本,寻找答案。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也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
   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容置疑,关键是要取其长,而避其短。
   怎样才能解决多媒体应用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中学英语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扬长避短——根据任务要求和媒体的性能特点进行选择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一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的教学媒体。教学任务是多样的,教学目标是多范畴、多层次的。因此,并非完成任何教学任务、实现任何教学目标都非现代化教学媒体不可。要在熟知各种教学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运用教学媒体。
   例如:向学生呈现新的学习内容、介绍一些跨越时空的辅助材料、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当我们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来激活学生已有的、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相关的知识时,粉笔和黑板就比其他媒体来得方便。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用一页讲义或有待学生完成的作业纸就比设计课件就显得省时、省力,方便、有效。因此,教学媒体的选择一定要与教学任务的要求相结合。无论利用媒体教学,要在“辅助”二字下工夫,要明白教学媒体只能发挥其辅助作用,而不是用它来代替教师来充当课堂的主导。“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并非一无是处,不可全盘否定,关键要看如何使用这“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既要了解传统教学媒体的弊端,又要看清楚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局限。要在教学手段方面既发扬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要适当采用,合理利用多媒体,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并非每堂英语课都要自始至终使用多媒体。以SEFC第二册(下)We’ve Lost Our Dad一课为例,与其让学生花近十分钟的时间观看课文录像,或花上近二十分钟的时间看、听CAI软件中的课文内容、录音,还不如分配角色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学,自己去了解故事情节。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但在日常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完全可以聪明地利用计算机来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如,书写不太美观的老师可利用Authorware ,Powerpoint或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工具来设计板书;发音不够标准的教师可让学生多听与SEFC配套的磁带和光碟;绘画能力不强的老师可进行图片扫描,用计算机显示,起到与挂图同样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2)以人为本——为促进学生更有效、更成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行为,包括媒体选择和使用的行为。学生是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中心。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精心选择、合理使用教学课件,既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更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比传统教学媒体好,但是,天天使用,学生也会厌烦。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心理学关于注意的研究告诉我们: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们把心理活动贯注并维持在某一对象上,使心理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人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指向特定对象,而且可以使注意在这个对象上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注意的集中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其它无关事物与活动,从而集中到某一特定对象上,并对其它有妨碍的活动产生抑制。正是由于注意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才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它事物处于“注意的边缘”或注意的范围之外,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视而不见”。由此可知,注意的集中性所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水平和程度。由于需要不同,人们注意的中心是可以相互变换的,新的对象不断变成注意的中心,原来是注意中心的对象又退居为注意的边缘,甚至完全不被注意。正因为此,才使得人们有选择地省时高效地加工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信息。
   根据注意发生时有无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由于它不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控制,所以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既有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又有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具体包括:(1)刺激物的强度。任何强烈的刺激,例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剧烈的震动,都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在一定的范围内,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对无意注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即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同时出现的其他刺激物在强度上的相互关系。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它强烈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因为相对强度小。例如,在强烈的噪音背景上,即使大声说话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它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则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由于相对强度大。例如,在寂静的教室里,一位学生不小心碰掉了一本书,它所发出的声音就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二是刺激物的新异性。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一般来说,新颖奇特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而司空见惯、千篇一律、单调重复的事物则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教室里来一位金发碧眼、高鼻梁、白皮肤的洋学生,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形式出现时也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如一个平时穿着朴素的女生,今天忽然穿了一件崭新漂亮的衣服,就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关注。
   三是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在形状、颜色、大小、强弱、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越显著、对比越鲜明,越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四是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注意,如忽明忽暗的光线,忽高忽低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而在运动变化的背景上,相对静止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在电影画面不停地活动中,如果有一个短暂的突然停顿,就会引起人的注意。
   对于学生而言,教学媒体就是教师设计和提供的客观刺激。这种刺激是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能否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只有这样,教学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学辅助功能。
   (3)同频共振——避免给学生强加过重的信息加工负担。
   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时,特别是使用教学课件(courseware)进行教学活动时,应重点考虑教学内容的容量和课件呈现速度。研究表明,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量的多少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直接的影响。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慢了,单位时间内信息量减少,教学效率减低;快了,传递的信息量超过了学生短时信息加工的极限,效果也会降低。
   关于认知负荷,Sweller( )等人提出:(1)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 使得人们很难同时加工多种来源的信息。(2)当某种知识(或图式)含有多种相互作用的元素时, 这些知识将加重认知负荷。如果要学习的知识所引起的认知负荷相对较低时, 那么教学设计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弱。反之, 这种教学设计所引起的认知负荷对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3)长时记忆系统中储存有大量的图式,这些图式被提取到工作记忆系统中,并可以作为单个元素进行处理。这个理论对我们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教学媒体设计原则:能简不繁,重点突出,饶有趣味。
   比如设计制作课件,画面要避繁就简,画面内容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一画面一般突出一个重点,抓主流,弃旁支,简单明了;有趣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画面的趣味性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为寻求感官刺激,而讲究多多益善,或制作得华丽虚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优秀的教学媒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便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让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学生就有可能感受到老师想让他们感受的东西。
   (2)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或感觉到的多了,更深刻的理解的可能性就大了。
   (3)有助于强化所学内容。运用教学媒体可以辅助讲解,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复讲解内容(通过板书),也可以在课后复习强化所学内容(做讲义上的练习)。
   (4)有助于记忆所学内容。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复,也可以说重复导致记忆内容的保持。
   (5)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有更多的感觉器官参与了学习,你的视听媒体有可能激发他们的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6)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因为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不同的,使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就有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的学习风格。
   (7)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教学媒体激发了学生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加大了课堂上的有效输入,为学生更为有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供了条件。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学手段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都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应该适时、适度,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朝着健康、有序、稳步的方向发展。
   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也好,传统的教学媒体也好,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的素质。英语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努力学习在信息化时代交流,学习,研究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并且还应该学会利用因特网筛选和综合信息,利用网上资源组织教学,学会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参加电子教学论坛等。但与此同时,不要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师就可以完全依靠它来完成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而教师本身只需熟悉操作过程,对自身语音语调,教态教法等基本素质可以忽视,甚至在整堂课中都不需要望一眼学生,不需要说上几句课堂用语,更不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须知,老师良好的发音,正确的语调,亲切的教态,灵活的教法,漂亮的书写无一不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由衷的表扬,一次宽容的微笑会给学生无穷的动力,使得他们在一种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一句话,优秀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是电视机和计算机里令人应接不暇的画面永远无法取代的。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观念必须进一步更新,对学习规律必须进一步了解,对各种媒体的“长”与“短”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在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学生的兴趣、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
   五、如何检验媒体选择和使用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我们应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在首位,统筹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水平,教学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教学目标的范畴和层次,教学媒体的优势与不足,教学活动的规模和类型以及教学效率高低,信息量的大小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和利用传统的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以下几个问题,可供我们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参考,也便于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验证。
   △ 我所期待的学生学习结果(即教学目标)是什么?
   △ 我的教学目标应属于哪一范畴(即: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 我的教学目标分别属于某一范畴的哪个层次(即:知识层次、理解层次,还是应用层次)?
   △ 我需要使用什么教学媒体来辅助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 与其他教学媒体相比较,我选择的教学媒体是否能做到高效低耗(即我耗费在准备上的时间相对少一些,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高一些)?
   △ 这些教学媒体用来呈现或介绍什么内容?与什么学习活动结合使用?
   △ 运用这种教学媒体的目的是什么?
   △ 这些教学媒体在课堂上何时使用最合适?
   △ 根据我的观察,学生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教学媒体?
   △ 什么教学媒体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学习活动?
   在回答完每一个问题后,再追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保证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而且在问题中不断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准,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