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谈声乐训练中的松、开、通、点、情

谈谈声乐训练中的松、开、通、点、情

日期: 2010-2-6 11:25:56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喜梅

谈谈声乐训练中的松、开、通、点、情
   陕西省黄龙县职业中学 杨喜梅 邮编:715700
   用松、开、通、点、情几个代表性的文字,具体论述声乐训练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即全身心自然放松,打开喉咙,竖起管状,追求面罩,整体歌唱。
   声乐不同于器乐,声乐演唱家不同于器乐演奏家。声乐家是以人身乐器来表达音乐艺术内涵的,由于人的身体不像其它乐器那样是工匠早已制好的,具有漂亮的音色、音质、固定的音高、音域、任何人都能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而歌唱就不同了,首先得找一位好老师帮他塑造好歌唱乐器,使其普通的发音器官唱出优美的歌声,就像乐器一样可以演奏各种高难度技巧的乐曲。因此,歌唱状态的训练是塑造人身乐器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的声乐学习,认为歌唱状态的训练应从松、开、通、点、情几个方面进行。
   一、松.俗话说松则通,通则灵。无论是站在舞台上还是在声乐课堂上,歌唱者始终要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不能松松垮垮或僵硬拘谨,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最佳状态之中。
   歌唱者演唱时身体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处在一种“前松后紧”的状态之中:前面上胸部自然挺起,胸肌放松,不紧,不压,不憋,不塌。如果胸部有丝毫的紧张感,都影响发声质量。双肩与胳膊要自然松垂,呼吸时决不能抬肩;面部肌肉不紧张,表情兴奋而舒展;头的前部嘴角一下包括下巴、下腭的各部分肌肉、牙关节、舌根、前颈部要处于非常放松的那种“懒洋洋”的状态之中。在身体的后半部,对歌唱发声最重要的是脊柱的支撑作用,脊柱要挺拔(沈湘教授形象地比喻说:“好像在脊梁骨里插了一根擀面杖”),上端颈椎略为梗直,形成头部重量支撑的轴心。虽然后颈略为梗直,但决不能用力,它的作用只是给咽腔通道固立的稳定,对共鸣的形成有积极作用。正是由于歌唱者感觉后颈有微小的挺拔紧张的感觉,才形成了“前松后紧”的正确姿势。
   二、开.开是指“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的方法及腔体共鸣状态如下:
   1、 用“打哈欠”的办法“打开喉咙”是声乐界尽人皆知的有效方法。人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然抬起,咽管(咽腔: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畅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畅打开方便之门。
   “打哈欠”分三个过程:“引发——扩张——消退”。在三个过程中以“引发”状态为“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因为这时的鼻腔与咽腔肌肉刚开始兴奋,这种舒展、扩张的力量非常含蓄。法国著名生理声学家于松称它为“隐蔽的哈欠”,英国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则把它叫做“半打哈欠”。这两位专家均强调“打哈欠”的分寸感,也就是说在“引发”的状态下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歌唱者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打哈欠”的分寸感,而采取“扩张”状态这种最大的“打哈欠”动作,不仅保持不住喉结周围不受干扰的松弛感,而且,用的力往往过头儿,常常发生撑着唱的弊病。
   2、以“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歌唱发声,是类似“打哈欠”状态“打开喉咙“最有效的方法。“打哈欠”的目的为的是“打开喉咙”,使喉结稳定在低喉位上让声带在拉紧的架势上积极工作,但是,演唱者很难在歌唱发声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维持“打哈欠”的状态。然而,“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
   喉咙真正需要打开的是喉底那部分,也就是喉结下方、大气管上端的胸口发声位置在“吸着唱”的感觉下感到这里扩张。而喉结里面却没有任何感觉,即没有声音,也没有力量。在演唱时,歌唱者不能感到气息与声音从喉结里面的声门中通过,而是让气息与声音的混合体在想像中绕过喉结,向后沿着咽腔的通道,贴着咽壁的轨道向上“吹送”。
   3、“打开喉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使喉咽腔通向口咽腔的重要“门户”  ——会厌,以最佳的状态开放。
   人在发音时,会厌应该向上翻卷。会厌向上翻卷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共鸣音色,会厌翻卷的程度小,声音从喉口中向咽腔传送时就会遇到障碍,共鸣反射的效果差,容易把声音闷在喉咙里面。只要会厌能充分向上翻卷,“门户”完全“开放”,才能为声音的共鸣开通道路,这才是“打开喉咙”的真正意义。
   三、通.通就是指要“整身唱”,“全身心地歌唱”。“整身唱”的感觉是:整身向外舒展的劲儿;腔体上、下贯通的气儿;整体共鸣(胸腔、咽腔、头腔、口腔、鼻腔混合而成的共鸣音响)一米长的声儿。 共鸣不仅需要腔体,而且需要腔体里的空气。因为空气是使声音传导和发生振动的媒介物质。一个好的共鸣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儿的感觉,这个气儿来源很深。胸腹之间的气儿和上面各种空腔都互相通着气儿。上下通气儿,里外通气儿。音越高,气儿越通。共鸣与呼吸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 鱼离开了水就会干死,有了水就会变得活跃了。想让声音“水灵”,就必须像在渠里放水那样,让共鸣腔的通道产生通气的感觉,鱼在水中才能游动,声音靠着气才能流动,“以气带声”就是这个道理。
   四、点.好的共鸣,在共鸣腔里有三个共鸣点,一个共鸣点在鼻咽腔里;其它两个是共鸣的反射点,一个在口腔的上口盖中点;另一个在脑门儿的眉心处。
   根据歌唱音域变化调整共鸣位置的方法:
   中声区的共鸣位置在口腔的咽壁上。起音歌唱发声时,歌唱者首先应感觉到“贴着咽壁吸着唱”,“让声音碰响咽壁”,于是,口咽腔首先产生明亮的弥漫在整个咽腔里的共鸣音色,但在咽壁上集中的共鸣音色尚未成“点状”。随着音高上升,歌唱者要集中注意,用“内视”的感觉,仍然守在口咽腔的咽壁上“吸着念字”,“吸着唱”,同时,还要“看”着咽壁的共鸣音色越来越向后向上通向鼻咽腔,而且越来越集中成“小共鸣点”。当声音跨进高音区时,贴着咽壁向鼻咽腔集中的音色越来越靠后、靠上,位置越来越高,而口咽腔与口腔的共鸣音响随之减弱,好像声音已经不在嘴里,而是向口盖上面、小舌头后面的空腔里“飞升”。直至反射到眉心的后上方处(大约与心理的垂直线成45度角)倾斜上移的“小共鸣点”为音域的扩展和共鸣音色的集中,创造了最省力、最美好的条件。这种“音越高,共鸣点越小、越高”的共鸣位置调整方法,为歌唱者自由地唱好高音打开了科学技术之门。
   五、情.最能令观众赏心悦目、激动、倾倒的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已故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说得好:“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如果没有感情,就只能是一个歌唱匠人,而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歌以咏言,声以宣意’,‘哀乐托于声’。足见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将词的意思、感受表达出来。
   “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有的歌唱者,虽然将歌词背熟,但却不能深入其中。既不能生动地描绘意境,又不能深刻地表达情感,自己脑子一片空白,因此表现的感情也必然苍白无力。这种情况多由以下原因造成:唱一首新歌之前,对歌词未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哪些是叙述事物的,哪些是刻画心理的都要搞的一清二楚,要把歌词的意境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才能避免“不知所云”和“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否则就要闹笑话。
   2、积累感情素材。
   演员在舞台上的艺术表演,能做到“真情的流露”,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与积累分不开的。情感体验是演员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演员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但这种体验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是演员通过文学、电影、电视、戏剧、美术等其它艺术领域的阅览、观摩、学习中去间接体验色彩绚丽、文化多端的感情世界,不断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去积累感情素材,就如同水库蓄水,当你需要的时候,它将会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以上是我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对松、开、通、点、情的几点看法和体会,难免有不正确地地方,请声乐界的前辈和读者批评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