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构建和谐: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其教改探因

构建和谐: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其教改探因

日期: 2009-11-28 12:22:02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内容摘要:
   本文建构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时代要求,通过对能力为本、人性提升的论述,努力寻找现有教学模式的突破口。通过现状与突破的分析,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建筑能力培养为本的平台,实现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进而为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努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 能力为本;和谐发展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突现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提升人性的职业教育观、发展观。面对时代提出的要求,审视我们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便会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而国际上公认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加拿大的社区和初级学院教育等,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能力为本、和谐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模式。
   一、突破:建构能力为本的平台
   刚刚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这样规范着中职学校德育目标: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体现在能力为本的培养上,张扬 “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
   据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尊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努力实践思想政治课程能力本位,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反观现有的德育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实践缺少那种自然的亲和力,特别是缺少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文本到文本理论。比照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强势能力本位、和谐发展的突破口在哪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这为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依此,本人理解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其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其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其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唯其如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实现能力为本,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实践:实现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人”的教育。从19世纪马克思所预言的“全面发展的人”,到邓小平提出的以“三个面向”为旨归的“四有新人”,“人”始终是教育情有独钟的关注对象。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表现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全面提升人性。思想政治课程正是这样一门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意见》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这一切又可以表述为:(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实践于思想政治课程最合适不过了。
   在教学中,既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又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
   在实践中,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努力做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点化。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简言之,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其具体教学实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唯此如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进一步从理论文本的局限中走出来,高扬人文性,还受教育者主人之地位,完成其自主学习的使命。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思想政治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这些人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思想政治课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挖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多元的世界,孕育着丰富的开放的教育资源,为我们超越理论文本的不足,滋润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简而言之,就是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实践中领受感悟,让人性赐予精神力量;实践中着眼发展,让思想政治课堂拥有灵性的荣光,这样的思想政治课程才会“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倡德育,便是使人类能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找见他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每每在受得人文精神的陶冶之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便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就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凡此种种,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通过对学生能力为本的培养,实践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
   (3)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4)教育部制定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6)张健 《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