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工学模式下中职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工学模式下中职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日期: 2010-3-7 6:20:05 浏览: 12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以我校电子类专业的建设为例,指出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专业建设应拓展该专业建设发展的口径,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产学合作,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并立足专业建设的需求来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做到校企携手,实现共赢。
关键词:中职;电子类;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目标;实施
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一项重要标志。专业的现代化建设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专业,提高教学质量,使其专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真正达到与企业“接口”,是职教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工人的目标作为专业定位,引进电子类行(企)业的生产、维修标准,按照示范专业的标准,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一线实践提供条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第十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强同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让学生参加短期专业实习,提高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打好基础。加强专业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深化电子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升专业的知名度。
电子类专业建设的基本构想与实施
(一)拓展电子类专业建设发展的口径
我校电子类现有两个专业,一是电子电器专业,二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其中电子电器专业已于2004年被评定为省级示范专业。针对电子技术应用的情况,我们首先明确了专业的办学方向,根据其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建设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配备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努力在1~2年内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成省、市级示范专业。另外,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全体人员会议,努力拓展电子类专业的发展口径,科学地论证“光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设置,培养企业急需的光电设备制造方面的专业人员。
(二)改革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今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以往“2+1”培养模式(2年的专业知识学习+1年的专业顶岗实习)的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探索研究电子类专业“1+0.5+1+0.5”人才培养的思路,走“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之路,使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达到50℅以上,即学生在学校学习1年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到实习基地进行半年的实践操作,再回到学校学习1年的专业知识,再到企业进行半年的专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很快地适应岗位的需要。
“工学结合”的模式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三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自2004年起轮流到校外实习基地——无锡华协光电科技公司(日资)、富士康科技集团华东(昆山)公司(台资)等大型外资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对口实习,校企携手共同培育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职高生参加专业顶岗实习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使企业获得了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从而在实训与就业之间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企业可以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采取“订单式”预定学生作为未来的员工,大大缩短了职高生适应新环境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研究用人单位对电子类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以“知识适度,能力较强”为基本要求,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同时增加了与企业“接口”的选修课,开发电子类校本课程。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来校举行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电子类专业的建设发展要适应国家、地方和市场的需求,毕业生应取得毕业证、职业技能证和普通话合格证。
(三)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必须让学生学习便于形成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基本素质为主线的知识、能力课程。在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下,我们多次召开电子专业的任课教师会议,让教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大胆整合课程,精简理论教学课时,加强实践教学课时。文化课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改革。例如,数学分层次教学,突出实用性;英语突出专业词汇的学习和听、说训练以及个人求职时所需的口语训练;语文推行“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几篇好作文,背一批好文章(诗文)”的学习;政治课则加强职业道德、法纪的学习和人生观教育;专业课则要求教师以“学练结合、学用结合、工学结合”为主,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加企业生产工艺过程的基本要领,编写适应学生需要的教材和讲义;专业拓展课以选修课为主,开发与企业“接口”的电子类专业的校本课程,例如,《普通话与人际交往技巧》、《电子优秀毕业生事迹介绍》、《实习就业前的心理辅导》、《电子小制作》、《500强电子企业发展业绩》、《××电子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原理》、《××企业的管理方法介绍》等等。
(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产学合作
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狠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电子专业课要创造各种条件,大练专业技能,定期举行技能大赛。各个兴趣小组要经常开展活动,培养一批学生技术骨干和带头人。投入资金,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产学结合模式的办学途径和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已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华协光电科技公司、海尔集团售后服务中心、徐州家电维修中心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上企业定期给电子类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成为产学结合的一项很好的措施。今年,我们已同本地的多家大型电子制造企业取得联系,积极为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寻求符合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加强同原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探索、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学生实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一批稳定的产学合作办学基地,才能为学生及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我校电子类专业共有专、兼职专业课教师14名(其中兼职教师3名),学历均为本科以上,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教师仅占二分之一。该师资队伍结构的力量还很单薄,专业技能不够过硬,因此还需要加大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尽快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出电子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能的骨干教师,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我们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一帮一”老带新的结对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四新”培训,鼓励教师专业进修、读研,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技术能力。让业务全面的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去顶岗实习1~2个月,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技能。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行业部门主办的职业资格证与岗位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及考试,以便早日成为本学科的技师,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可以聘请联办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签订师徒合同,每周集中授课半天。
(六)立足专业建设的需求来开展课题研究
加强专业建设,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电子类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的要求,立足专业建设的需求,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及教学改革、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注重选题的技巧,明确研究的方向,多渠道地争取科研项目,提倡专业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提升教科研水平。2006年,我们的研究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实习促进职高生社会化过程的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校电子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及《工学结合模式下职高生自主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研究》分别被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省、市教育科研部门列入“十一五”规划的立项课题。到2008年,我们争取在省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达到两项,市级课题达到三项,县级课题达到五项,电子类专业各任课教师人人至少拥有一项校级小课题。要求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进展的讨论会,每年要公开发表五篇以上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县、市级以上的获奖论文要求每人至少有一篇。
参考文献:
[1]夏晓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3-44.
[2]王福义.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刘国钧职教中心的案例[J].职教通讯,2004,(12):32-33.
[3]周先鸿.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J].职教通讯,2004,(10):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