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幼儿意愿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幼儿意愿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日期: 2009-12-1 17:32:45 浏览: 12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 绘画是一种对自然的模仿,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与色彩相结合的新形式的创造。绘画教学对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意愿画教学可克服传统绘画教学中呆板的、束缚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弊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客观公正的对待幼儿的作品,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及创造意识的培养。教师在绘画过程中要善于从特定的环境中捕捉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美术契机,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开展意愿画教学活动。
【关键词】 意愿画 想象力 创造意识
绘画是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多年来,美术教育却过多地在“术”字上下功夫,习惯用“标准手法”来束缚幼儿,忽略了幼儿绘画作品中应有的创造力与鲜活的生命力。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却经常看到“一切老师说了算,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而且那些画都是经过多次模仿过的,创造性已经大打折扣了。这种模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幼儿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意愿画是指教师不规定题材范围,幼儿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愿望随心所欲的作画。意愿画教学既能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又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所以我们应尊重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提倡意愿画教学。
一、幼儿意愿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皮亚杰关于儿童绘画的理论——幼儿意愿画教学的必要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是儿童在已有经验范围内以现有认知水平去理解外部事物的同化思维过程),使儿童表达自己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它的出现与发展和儿童的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程度。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作了一系列与皮亚杰的思维实验相应的认知发展的研究,其研究证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随着教育条件的不同可以加速或延缓发展的进程。教育虽说不是万能的,但离开教育要促进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这就为幼儿意愿画教学提供了必要性。
(二)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意愿画教学的可能性
儿童想象最初出现在1.5-2左右。想象的生理基础是大脑上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2岁左右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趋于成熟,儿童在头脑中有可能储存较多的信息材料,其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也就更多。此时幼儿语言即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儿童想象发生的重要因素。想象正是借助于词的这种概括性联系,对各种具体事物在大脑皮质所留下的痕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加工改组、重新配合。在意愿画教学过程中,幼儿可利用词的概括性将头脑中各种事物的表征进行再创造,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开发早期智力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目的于外部世界的认识。
幼儿绘画的年龄阶段特点
幼儿有其自身独特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可以通过绘画活动表现出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绘画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点,反映出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情况:
1.5岁到4岁的幼儿绘画属于涂鸦期,它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岁幼儿的无意识的涂鸦期。幼儿只会在纸上画不规则的线条,这是一种较少受到视觉控制的纯肌肉运动。第二阶段是2岁幼儿的控制涂鸦期。幼儿正在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及开始注意手眼协调,反映在绘画上表现为幼儿会画有一定规则的线条和圆形物。第三阶段为命题涂鸦期。幼儿不能如实再现其脑中的图象,但是他却能给他笔下所画的形象命名,这说明他的确是想把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加以再现。
4岁的幼儿已经可以用简化的形式,来表现他眼中所看到的形象。如两个点代表眼睛,两条线代表胳膊等,表明这一年龄的孩子已经能够抽象出物体的主要特征。5岁的幼儿能画完整的人,6岁的孩子注意到了人体的比例。用简化形式进行绘画正是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因为它是按照幼儿主观的某种倾向把外部世界的面貌进行了改造。
幼儿绘画中创造力表现的另一个现象是物体的融合,将不相干的两个世界重新组合。如幼儿画轮船时会画上两只人的眼睛,他的解释是让轮船认路。幼儿将完全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使用的是现实中的材料,但却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创造出了让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新形象、新概念和新形式,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幼儿意愿画教学的现实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样,在评价一幅幼儿绘画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绘画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而创造能力是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基础上的,没有想象谈不上创造。幼儿时期,儿童想象能力的发展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意愿画是指教师不规定题材范围,幼儿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愿望随心所欲的作画。意愿画教学既能满足幼儿表达的愿望,又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才能。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首先是国与国的竞争,而国与国的竞争是民族的竞争,民族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素质的竞争最终是人与人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就是智慧的竞争。江{学}泽{海}民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为幼儿意愿画教学提供了现实性土壤。
二、幼儿意愿画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这对幼儿的思维想象有直接的影响。创造能力是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基础之上的,没有想象谈不上创造。让孩子有想象力必须给孩子良好的知识,没有知识谈不上想象。想象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的重新组合,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使想象和创造有更大的空间。而意愿画就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头脑中已有的表象随心所欲的作画。要想使幼儿以新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受,感性经验是其源泉,所以从小要给孩子丰富的知识。
丰富知识有两种形式,一个是在量的方面丰富知识。3-6岁的孩子求知欲特别强,他们可以接受很多很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办法增加孩子的知识。我们采取一种态度,如果孩子积极性很高,我们就给他很多知识;如果孩子积极性不高,就不给那么多知识。我们努力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
知识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知识的结构。我们改变知识的结构,使之不仅是一个集合,而且还要是一个系统。形成一个规律让孩子掌握,孩子脑中有一些结构的知识,运用起来很方便。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前班幼儿也不例外。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绘画知识和技能。在活动设计中也注意用游戏形式,如一个谜语,一个电话,一封信等吸引幼儿。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通过一、二次作业就掌握绘画技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根据学前班幼儿年龄特点,在绘画中提高一点儿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增强其自觉性。而且在每次练习中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幼儿通过每次练习都有新的进步。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1)因材施教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各年龄班和同一班内的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和绘画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幼儿绘画水平进行分类,然后提不同绘画要求。
(2)经常改变作画方式单一的绘画方式,幼儿会感到厌烦。因此应注意不断改变画画的地点和幼儿作画的位置,来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
(3)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各种工具如彩色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油画棒以及各种颜料,有各种不同的绘画效果。他们可以根据面面内容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
(三)鼓励幼儿自己提出绘画的主题,允许幼儿与众不同。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构图,运用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世纪的绘画能力加以指导。使绘画作品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作品,作品成为幼儿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基本上是自主的、独立的、不受教师的影响与干预。真正成为幼儿的意愿画。进一步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利用投影培养幼儿在绘画中的想象力
电教媒体投影仪的运用,可以提供生动的形象,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第一,可以充分 调动幼儿丰富的想象积累;第二,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和创造想象。幼儿绘画需要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具体形象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绘画活动中,运用投影组织幼儿活动,使幼儿在自由自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意愿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对绘画活动做出科学指导
意愿画是幼儿自己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与愿望随心所欲的作画。但这不意味着幼儿在作意愿画时可以放任自流,教师不应该撒手不管,而应该加强指导。幼儿画满含幼儿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热情地感受,反映了他们稚嫩而又大胆的想法。为了和幼儿更好的沟通,教师要把握好指导与幼儿创造之间的关系,学会站在幼儿的视点看世界。对幼儿的绘画活动作科学指导。
1.多和幼儿对话
在绘画过程中,让幼儿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一些不同意见的内容进行对话。这样,幼儿绘画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而是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2.指导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在绘画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直接影响幼儿绘画效果的好坏。在绘画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幼儿比较一下谁的作品更具有创意,然后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能激励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发展。
(二) 客观公正、合理评价幼儿作品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的好坏标准,给人才的培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失误,伤透了一些孩子的心,这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客观公正、合理公平的评价,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作品
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其实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应珍惜和爱护幼儿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儿童画。
2.评价要有灵活性
(1)从参与人员上看,除了有教师评价,还应组织幼儿之间的互评。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评价双方都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孩子们在互相比较、互相观察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能、审美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幼儿的视野、扩展了幼儿的思维。
(2)从评价时间上看,除了在绘画结束时进行评价外,也可在绘画过程中进行评价。
(3)从评价形式上看,除了教师的讲评外,还可进行画展、环境布置、建立“个人作品袋”等。
3.评价要有针对性
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要根据幼儿的原有基础,允许幼儿有自己的发展速度,依照幼儿的发展情况提高或降低目标的程度和期限,以鼓励、建议的口吻提出作品的修改意见,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幼儿。对于有进步的幼儿就应给予表扬、鼓励、肯定,使幼儿对绘画活动感兴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对美术的强烈的表现欲望。
综上所述,绘画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意愿画教学活动我们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方式方法多样化,利用故事、儿歌、谜语、游戏、欣赏中外著名画家的画等形式,唤起幼儿作画的兴趣,使幼儿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让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意愿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语言提示或暗示的方式使幼儿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和最熟悉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情节性的内容激发孩子的情感和作画的愿望,积极启发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想象和表现,教会技能与发展创造力结合起来,促使幼儿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尊重每个幼儿,相信每个幼儿,贯彻“培养塔尔效应”的精神,多用鼓励的方法,对于幼儿完成的作品,无论画得怎样,都十分珍惜,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他们,评价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提高幼儿绘画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自我探究、自我表现的独创能力。
【参考文献】王冰《美术及幼儿美术教育》济南出版社 1997年8月版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版
陈静黎 现代绘画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 .幼儿教育 2004年11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