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新闻 > 政协委员热议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政协委员热议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日期: 2005-12-23 19:22:38 浏览: 16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中国教育报

在今年的“两会”上,记者发现一个大变化:有关职业教育的提案明显比往年多,而且委员们的职业不一,有教育领域的,有政府部门的,也有公司的董事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战略调整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把重望寄托在职业教育的身上。

让“站大脚”的农民变成新农村主人

青海省西宁市副市长鲍义志委员今年提交了三份此类提案,涉及农民工转移培训、加大中职投入、改善西部贫困职校生的住宿条件等。为了多反映基层的意见,鲍义志在“两会”之前到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方调研。有个场景让他印象很深刻:在这些县城,经常看到一大堆农民在“站大脚”。“‘站大脚’是我们那里的土话,就是指人靠在墙根处没事干。”鲍义志特地向记者解释,他们一般早上从村子里出来,背着干粮,每天就在城里找个地方等着干点苦力活,比如为单位搬重物,为城里修路等,一天也就挣十多块钱。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里,还有个现象让许多委员们担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保障。大批的失地农民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王智琼在她的提案里讲到,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约在4000万人至5000万人,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站大脚’的农民离新农村的主人还很远。”鲍义志委员这样说。

要想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描绘的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要把“站大脚”的农民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个历史性的挑战。

职校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民

这是一对矛盾: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农村职校由于投入不足、地处偏僻、信息不畅、师资缺乏、实习条件差等各种原因,在与城市职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尤其在我国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年扩招100万的大背景下,不少职校却生源紧张,处境尴尬。

“即使一些处境好的城市职校也不会把太多目光投向农民。”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圣坤委员说。

另一方面,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有4.2亿,其中中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占37.3%,大专以上仅占0.6%。也就是说,近90%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所以,我国每年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的不到20%不足为怪。

据江苏常州长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燕雯委员的调研,即使是江苏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集中了全省1/3的农村劳动力的16个经济薄弱县,劳务输出已是这些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绝多大数作为苦力,收入低微。

如果充分挖掘现有职业学校的办学潜力,将使农民有业可就,生活有保障。本来是两全齐美的事,为什么双方各自观望?

鲍义志委员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青海民和县是国贫县,38万人口中就有近5万人年均收入在600元以下。在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时,有多少名额就有多少人报名,农民兄弟们特别积极,因为培训是免费的。

“不可否认的是,无力支付培训费是横亘在他们面前最大的障碍。”鲍义志委员说。

其实,费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是认识问题。汤燕雯委员分析认为,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导致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曾经火热一时的农业中学等已逐步消失;重视不足,加上财政紧张、职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许多职校难以为继。

当然,也有的职业学校不坚持自己的办学定位,“心猿意马”。不少委员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干脆挂着中职校的牌子,却走对口升学的路子,还与县重点中学攀比高考升学率。另外,职教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等也是症结所在。

“实际上,如果职校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学校来说,就获得了发展的一次契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辱教育服务社会的使命!”鲍义志委员认为。

上边催得紧,下边才能走得快

因大力发展陶瓷业,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成为失地农民集中的区域,由王智琼委员带头的农工党党员去年选择这里,就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展开调研。徐芹珍是成员之一,她同时是佛山市邮电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因此格外有感触。她说:“看着那些农民无所事事,甚至沉迷赌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挺担心。其实有不少职校,尤其是行业系统办的职校,生源困难,为什么不用起来呢?”

“上边催得紧,下边才能走得快!”徐芹珍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她认为,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根本出路。

“政府应该出资,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这是政府的责任。”王智琼委员建议,政府应设立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使培训资金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同时,在政策、资金、教学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职业学校,把发展职业教育同扶贫工作、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

“即使是政府财政紧张,也可试行农民工工资偿还机制。”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王沛清委员说,可以由政府或企业先垫付培训资金,等受训农民工就业后再分年度从工资中扣除。

不少委员认为,应该重点加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因为这些人就是以后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与否。王智琼委员建议,对他们要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开办电器、缝纫、电工维修等多种技能培训工种让他们挑选,实施一到三年预备制培训,让他们成为生产一线紧缺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对年龄较大、文化基础低的农民,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以物业公司保洁、家政服务为主的特定时段培训。

作为一名职教教师,在目睹了一些职业学校发展由盛转衰的过程之后,徐芹珍也常常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表示困惑。不过,对职业学校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件事,她还是蛮有信心:“如果做成这件事,很有意义,老师们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