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学分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浅谈学分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日期: 2006-3-1 12:18:57 浏览: 2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近年来,一方面社会上需要技能型的人才,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这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学分制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学分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实行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开发教学设备教育创新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普高招生之后招收,因此,这些学生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学生入学时总分有的接近普高分数,有的则只有两位数;学习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对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个性好动,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年制教育,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性差异,造成教学中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效果、毕业后的素质差异较大,不但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是迫在眉头的事。
一、实行学分制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学分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与兴趣不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感兴趣的专门化课程,有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个人兴趣和条件,跨学校、跨专业、跨年级选择课程;对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多选技能课程,以实用技能弥补文化课的不足,一样可以毕业。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能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学分制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学分制教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安排、专业设置。这样使我们的教育始终能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销对路”的学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2)学分制促进教学课程的改革,使中等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可以得到重新组合,构筑新的教学优势,从而保持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优势,也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3)实行学分制可以充分利用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全面的提高,开创中等职业教育新局面,有利于构筑中等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
4.学分制能促进教学体制的创新
(1)实行学分制后淡化学年制,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所需的学分就可毕业,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业。
(2)由于校外课程的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可以以本校为基地,向外延伸,促使办学模式的创新。
(3)学分制可以带来生源结构的变化。我们不单可以招收初中应届生;也可以针对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员工继续再教育量身定做一些课程,使我们的教育更有针对性,目的更为明确;还可以开办一些社会人员的进修、岗前培训、职业培训班等。构建教育“立交桥”,也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问题。
(4)由于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年段、甚至不同的学校,班级只是一个临时的集体,授课教师同时充当临时班主任的角色管理这个班级的责任。使教学管理模式发生新的变化。
(5)根据教学要求,对学校一些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课程,我们可以聘用社会上操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兼职,实行计时工资制。这样可以促进在校教师操作能力的提高和用人制度的改革。
5.学分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行学分制会相应增加课程设置,同时也会相应增加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课程。一位教师可能同时身兼数门课程,这促使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面外,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式也会因为课程的不同而不同,促使教师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式甚至网络教学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学分制教学的要求,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实行学分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1.学分制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要求
(1)首先根据学校的特色和专业的特点,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完全选修课三大类,编制学分表。根据专业的特点要求科学设置一些基础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这样一来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基础,二者可以为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再学习潜力。专业基础课作为限制选修课,允许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此类课程不必追求过多理论系统的探索与研究,而注重于理论的运用和理论与专业的结合。为专业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专业课程,可以实行模块套餐式组合教学。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岗位发展趋势将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成各专门化课程供本专业的学生选修。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既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加强,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积极性。只有丰富了校本课程,才能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不容置疑,现在有些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其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与我国目前较为落后的行业或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这样的课程学生学到的实际上是落后的知识,甚至是淘汰的知识。我国加入WTO后这些行业的变革进一步加快,由此产生的一些知识更新的岗位,恰恰是社会所急需的人才。因此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开发一些前沿性的校本课程加以补充。此类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理论性和系统性,关键在于“新”,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办学,适当开发一些校外课程,尤其是一些需要投资较大,设备更新快的应用型的课程比如加工中心的操作,可以通过与社会的联办,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
2.学分制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学分制要求要有更多更新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以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另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增加课程的实施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一位教师身教几门课程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给教师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但也可以让一些教师脱颖而出,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型的教师。再者,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教学方法相应也会有所不同,才能收到较好教学效果。有些课程既要授课又要实习,一门课程就得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这给创新教学带来很大的思维空间,只要有利于教学的新方法,我们都可以大胆尝试。
3.学分制对教学设备的要求
(1)增加教学设备的投资
由于应用型课程的增加,相应要适时添加新教学设备,同时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会加快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给教育投资带来更多的挑战,如何协调教育投资与教学设备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又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
(2)加强教学设备的管理
只有加强对教学设备科学的管理,才能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备的管理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制订和完善教学设备的管理制度,必须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设备的计划、审批、采购、使用、处理的管理制度,这是教学设备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②要做好教学设备的采购计划,就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和已有的教学设备,科学做好计划,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投资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③实行多渠道教学设备的采购,由于有些专业教学设备的特殊性,这给采购带来一定的困难,只有开辟多渠道的采购途径,按照采购计划中教学设备的性能要求、规格要求、使用要求、质量要求和服务要求、参考价格等进行招、投标。这样既可以采购到所需的教学设备又可以降低采购成本。
④加强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教学设备的使用可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有些较为专业和贵重的设备应尽量做到定人和定位使用。
⑤及时处理已损坏和淘汰教学设备。建立相关的认定程序和报废制度,但这些设备并非都是垃圾,有的还有一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对其他单位和个人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设备处理制度,让它变废为宝,做一些公益事业或拍卖回收一些资金。
(3)提高教学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购置教学设备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现在有的学校购置的教学设备,放了三、四年还尚未开箱就成废旧设备,有的是缺乏保养或个别零部件损坏,导致整台机器的闲置,有的设备使用率很低,这些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①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开发一些相应的校本课程,以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价值和效率。
②加强教学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以提高教学设备的完好率,建立教学设备的定期保养与检修制度,建立日常使用登记制度,对于损坏设备应及时维修,以延长教学设备的使用寿命。
③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注意事项,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教学设备损坏。
④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课堂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野蛮操作和随意作业。
⑤做好课程安排的统筹工作,充分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率。
⑥签订采购合同时,应注意售后服务的有关条款,保证设备的零部件和附件的供应,以及人员的培训。
⑦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三、实行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校要统一对学分制的认识,成立学分制实行工作委员会,下设课程设置研究小组、教学管理小组、学生管理小组、目标考核小组。制订学分制实施的有关规章、制度、条例;加强对学分制实施的全过程监控;对学分制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收集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工作情况等各种信息,以便对现有的学分制规章、制度和条例进行完善和补充。
2.必须严格把好教育质量关,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授课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教材的选择、备课、授课过程和考核各环节的工作,如实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分的含金量。
3.各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要适当、协调,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技的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使教师能够适应学分制教学的需要;公平、公正对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考评;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实行必要的奖惩制度。
5.学校应依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选修课程选择进行必要的指导。
6.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新出现的各种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