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探析
摘要:差异化教学是基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差异化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对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了解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真正从课堂中学到知识。本文从差异化教学谈起,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我们如何实践差异化教学策略。简要的探析,希望能为初中英语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引言:我国是一个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国家,目前许多地区的初中英语教学大都以大课堂的形式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很多学生的脑海中,英语是枯燥乏味的。这个固有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习成绩也不如人意。这时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了,差异化教学就应运而生。
1. 差异化教学是什么
差异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兴趣、天分等的不同,组织专业的教师培养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这种教学模式最早可追溯至孔子《论语》中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这是现代差异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原话,却是孔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一条真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特点,扬长避短[1]。
初中英语中的差异化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把学生发展水平进行有机分类,因材施教,在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去学习英语知识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最终达到自我提升的理想效果。
2. 差异化教学的现状
我国教学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中,在很长时期都占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过于传统僵化地上大课,无法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发展,针对性不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不清,导致优生和差生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近年来,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整体的教学水平还是不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东部沿海地区教学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部地区,城市教学水平要明显优于乡村教学水平。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良莠不齐,对英语不够重视。初中阶段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好奇心强,传统课堂里枯燥的英语,并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2]。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大大减弱,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现状需要我们去推广使用差异化教学模式,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
3. 差异化教学策略如何在课堂中实践
3.1教学分层
3.1.1教学目标分层
实践差异化教学策略,第一步要将学会个体发展情况进行梳理,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差异化教学目标,从而科学开展差异化教学[3]。
首先,对于尖子生,注重对他们的拓展和拔高。这些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基础知识扎实牢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这就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去讲解基础知识 。对于此类学生,教师要让他们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着重注意对他们的知识的拓展和拔高,尊重他们主体地位,锻炼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对于成绩平平的中游学生,及时地引导。这一部分成绩的学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教师不可忽略他们的重要作用。他们通常上课听讲认真,作业按时完成,按部就班的学习,被动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因而看似认真学习但成绩平平。因此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教师在学习中督促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对应于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学习。
最后,对于差生,教师要多给予关怀和重视。这类学生,是最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他们往往基础较差,成绩不高,学习兴致不高,注意力不能集中,自由散漫,自制力差敷衍了事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此类学生,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多给予他们关注,适当的鼓励他们,建立他们的信心,在日常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再去学习这样就会轻松很多。
3.1.2教学方式分层
学生间既存在共性特征,又有不同的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区别,因材施教,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教学方式[4]。例如在进行日常用语打招呼Hoe are you?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进行授课时穿插分组讨论的练习,练习基础英文的对话交流。课堂最后让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分享本堂课的收获,以及补充疑惑的地方。最后课布置每个组相应的课后作业。这样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有效减少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对于学习的自卑情绪,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
3.1.3教学评价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过于片面单一,仅仅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评价学生,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的学习评价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考虑,如平时表现、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参考。教师评价时也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水平,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5]。这样才能提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质量也会显著提升。
3.2充分尊重学生实际,制定差异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充分调查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差异化教学策略实施前,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做一个了解,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其他能力。这个调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即兴的英文自我介绍--To introduce myself.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教师及时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尤其是对英语不好的同学,保证这个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个大致了解,而且教师也能看到学生英文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差异化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课前积极备课。在了解学生背景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有层次地进行课前教学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才能真正让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进行差异化分组。差异化教学策略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进行差异化分组,这也是保证差异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进行分组时,一定要系统而全面地进行。
3.3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良好的语言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于良好语言环境的营造。众所周知,我们的英语课本上会同时标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供大家自由选选择。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每位老师的发音习惯不同,因此学生学习中对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并不能完全分清,基本是任意切换。此时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差异教学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从听说读读写四方面着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其实就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6]。
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发音、习惯表达等方面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做一个比较。发音发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卷舌,美音多卷舌。例如基础词汇star,英音发成长音[sta:]而美音则发成[star],在进行讲解发音时,教师可以分别让学生先回答star这个词汇的发音,进而让同学讨论英音跟美音的区别,最后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习惯表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造句:秋天很美。对这一简单句的联系,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不唯一的。明显不同的就是秋天这个词汇,有用Autumn的 ,有用Fall的,教师针对此情况,可以在鼓励大家的同时引入对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习惯表达的区别讲解。这样讲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学习只是差异化教学内容的冰山一角,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的徐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氛围。由于新课改下跟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起到营造良好语言环境的作用,为学生学习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7]。
结束语:初中英语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英语也是当今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之一。差异化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教师要充分把握差异化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出发,制定符合不同英语基础水平学生的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并能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实践差异化教学策略,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意义非凡,有助于他们本阶段的学习成长,长远地看,有助于他们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参考文献:
[1]张友国. 浅议初中英语课堂差异化教学有效性[J]. 当代旅游, 2018(7):142-142.
[2]方清. 中学英语分层教学方案设计探究[J]. 校园英语, 2019(12):115-115.
[3]阮碧娟.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差异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9):33-33.
[4]郭霞. 城乡结合地区初中英语差异教学的实证研究[J]. 好家长, 2017(30):50-50.
[5]王彩虹.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 2017(3):198-198
[6]敖国红.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 长江丛刊, 2017(15):73-73.
[7]施晓丹. 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 中学生英语, 2018(4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