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责任心

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责任心

日期: 2019/5/11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陈慧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缺乏责任心,但责任心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为了学生的幸福着想,班主任应该为学生做长远计,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真正的养成不是仅仅出现一次二次负责任的行为,而是形成负责任的习惯。本文重点探讨了学生责任的内容以及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责任心。
   【关键词】中职生;责任心;责任意识;行为习惯
  
   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职业与独立生活做准备。无论对职业还是家庭来说,责任心都非常重要。有企业反馈,他们不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因为企业会对员工实施岗前培训。他们看重员工是否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因为责任心这个道德品质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出来。可以说,学生如果具有责任心,才能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一、中职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现状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责任心现状是这样的:
   (一) 责任转嫁他人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你专心学习,其他事情就不用管了。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学生常有如下表现:自己不会订闹钟唤醒自己,而是依靠父母叫早;不会自己整理衣服,全靠父母;自己的事情,不会主动找教师跟进,期望老师督促他们完成,比如学生因病因事请假,他们期望老师将假条送到他们手中,而不是他们去老师办公室取假条。
   (二) 个人责任不到位
   班级统一安排的值日任务,如果班委、班主任不检查,有些学生能不做就不做;即使勉强做了,完成情况也不理想,常常需要返工。
   (三) 缺乏集体责任意识
   很多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比如纪律班委不在,班长等班干部不会主动顶上;值日生有病有事请假,不会将自己的任务转交给其他同学负责。
   (四) 做不到的事情无交代
   学生参加学校活动或承担班级事务,如果遇到障碍无法完成,第一、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第二、不会主动向老师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他们通常选择听之任之,由事情自由发展,直到老师干预,他们才给老师反馈。
   二、明确应承担的责任和意义
   (一)明确责任的意义
   学生道德的培养通常有四个心理过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了解责任的意义,能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唤起学生对责任的认同感,从而产生对所承担责任的使命感。
   班主任应该紧抓课堂与班会课两个阵地,不失时机的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责任感小到对班集体、家庭,大到对国家有多么重要。
   青春期的学生不愿意听老师说教,班主任可以收集并向学生展示正反两方面事例,让学生思考有无责任有何不同以及责任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真正认同责任心是必备品质。
   (二)明确责任的内容
   1. 对自己负责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首先,学生要对健康负责,早睡早起、多喝水、吃健康食品,穿着适当衣物等;其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自己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再次,直面自己的错误与过失,学会在错误中学习;最后,爱护自己的个人信誉,遵守自己许下的诺言。
   2. 对家庭负责
   尊重父母长辈,关心兄弟姐妹,热爱家庭。周末和假期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多与父母交流、汇报自己的思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进步。
   3. 对集体负责
   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按时值日、遵守纪律、行为规范、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爱护班级荣誉。主动承担班级事务,有困难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求助,及时反馈,共同解决问题。
   三、促使学生负责任的行为习惯化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曾经发表题为《德育为什么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痛点就是始终难以走出知行脱节的误区,如果把学生养成习惯比做烧开的水,很多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在50度左右就停下来,比如说孩子的行为刚刚发生转化,老师就认为达到了目的,教育已经成功了。实际上,离真正的成功还远。老师应当通过反复训练促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这才算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因此,明确学生责任行为之后,教师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教学生怎么做
   如何负责,不是学生不想做,而是缺少人耐心地教他们如何做。日本管理大师曾经这样交代下属工作:一、领导者陈述一遍工作要求;二、让员工复述要求,以确保员工听懂要求;三、询问员工准备如何解决问题;四、询问员工遇到困难怎么办?五、询问员工何时向领导者寻求帮助或者反馈进度。教师交待任务的时候,也可以用这 “五步法”与学生沟通,教会学生做事。
   (二)跟进执行
   跟进执行是最关键、最耗时的一部分。行为形成习惯需要时间,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进三步退一步的情况纯属正常。班主任要做好过程管理,如发现学生有退步,班主任要及时指出、提醒、纠正学生。
   (三)形成习惯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一般的习惯需要21天养成,有些习惯需要90天养成。等学生能够反复地出现负责任的行为时,老师才能认为学生已经养成某种好习惯,从而进入下一轮习惯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将会使学生家庭、社会受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需要漫长的时间,老师要有方法、有耐心。
  
   ﹤参考文献﹥
   [1]孙云晓. 习惯养成有方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2]樊登.可复制的领导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