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单招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措施研究
摘要:在中职学校,单招生不同于普通中职生,存在有升学目标和高考压力,因此对于其综合素质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院校应该重视对于单招生的礼仪教育,促进其道德修养的提高。本文从中职单招生礼仪教育现状出发,就如何做好中职单招生礼仪教育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职;礼仪教育;现状;有效措施
前言: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中职学校本身的性质特殊,但是同样需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确保其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表现自身的文明礼仪行为,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1中职单招生礼仪教育现状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对于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导致礼仪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对于礼仪缺乏足够的认识。礼仪指人际交往中依照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出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的内容包括衣着打扮、沟通交往、情商等,可以将其看作是个人素质和内在修养的体现。而当前中职院校中,仅有约24%的学生具备对于礼仪的有效认知,多数学生只是了解一些基本礼仪,却并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甚至有部分学生对于礼仪保持了错误认识;二是基本礼仪规范掌握不到位。相关调查显示,多数中职学生对于一些日常礼仪知识缺乏到位掌握,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以与领导和长辈通话为例,仅有20%的学生认为应该领导和长辈先结束通话;在与长辈见面时,也只有2%的学生知道应该等对方先伸手再握。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对于基本礼仪行为规范缺乏到位掌握;三是对于礼仪知识运用不足。不少中职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礼仪知识,但是并没有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明知别人正在休息的情况下,如果自身有事,依然有趣敲门打扰;有超过30%的学生见到老师不会主动问好。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在礼仪知识学习与应用方面脱节严重,礼仪教育并没有能够达到预期效果[1]。
2中职单招生礼仪教育有效措施
2.1引入生活场景
礼仪教育强调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通过相关知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的礼仪知识,还应该引入生活场景,将礼仪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中职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和领导都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学生,在仪表、举止、谈吐等方便做出表率,使得学生能够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举止,自觉约束自身。另外,中职院校还应该定期具备礼仪教育相关的活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比,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礼仪分氛围,提升礼仪教育的效果。
2.2树立学习榜样
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行为的训练。以升旗仪式为例,要求学生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行注目礼,做好活动入场和退场训练,并就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姿势进行训练,包括师生见面打招呼、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文明礼仪会得到一定好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身更多的放在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主动关心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调动学生对于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该利用文明礼仪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中职院校应该定期组织“文明礼仪之星”评比,授予表现优秀的学生荣誉称号,配合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班级、宿舍之间充分发挥文明礼仪榜样的示范作用,将榜样转化为力量,提升学生对于礼仪教育的认识,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2.3强化学生认识
文明礼仪是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在具备良好文明礼仪的情况下,个体可以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因此做好中职学生礼仪教育非常重要。礼仪教育实际上是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礼仪教育的认知,也可以促进其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中职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仪容仪表、气质风度、言谈举止、商务礼仪等理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礼仪的基本内容,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也可以促进其待人处事、社会交往以及择业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礼仪教育,这样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避免在面试和工作过程中出现有失礼仪的行为[3]。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教育中,礼仪教育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中职教师需要充分重视起来,针对当前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礼仪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确保其能够正确掌握和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礼仪,使得自身可以在社会中表现出更强的综合实力,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娟.中职礼仪教育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7):296-297,29.
[2]汤慧景.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黄艳.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