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探析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让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人的身体普遍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人们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尤为的关注,仅仅身体上的健康已无法满足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市场,且更注重人才的良好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也就促使了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文章主要对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为其它职业院校融入体育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素质拓展;体育教学;实践;可行性
职业院校是构成我国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每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全国毕业生中所占的比列较大。职业院校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为人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起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中接受的能够提高他们素质拓展的训练很少,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心里素质的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对身体上的锻炼更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中很难立足。下面主要对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深入的探究。
一、国内现状
目前来看,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仍然是加强技能发展和体质的强化。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还能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心里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等不同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当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无法在社会适应性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等进行全方面的发展,是因为体育院校在这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培养和开发。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很好的学习主导权,做了学习的奴隶,而教师在其中却起着主导的地位,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机制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肯定都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而学校在这样不全面的教学发展中也很难扩大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对体育教学只是传统的教学,只是把竞技放在中心位置,会把学生引入体育教学的谬误区,使学生对体育教学失去兴趣影响学生的情绪。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都比较传统,都是从中小学体育教学系统的演化而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团队精神等方面来说没有任何提高促进的作用。
二、融入素质拓展训练融入的作用
第一,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都有利,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它最好的体现。第二,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不仅使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全面为体育服务的精神。最后,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全面的陪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
拓展训练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习的体验,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亲自感受。在体验式的学习中转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学习的奴隶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消化渗透知识点的效果和接受知识技能的内容明显强于课堂听讲。课程模拟自然的环境和真实学习情景等手段,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程,让学生多多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个人学习实践能力。传统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大多数都是通过教师的口述和书本上的阅读来讲述某项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通过自身不断的训练与体验达到预期水平,素质拓展在这方面与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必要性
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在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是社会发展趋势所需,也是社会对所需要人才提出的新挑战和要求,学生只有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把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到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的新的需求,素质拓展训练不仅在人才培养水平方面有所提高,为职业院校体育人才提供相应的技能和基础知识理论,还能促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我国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与教学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期,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差较大,这就导致了从职业院校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较低,或者在岗位上很难有所提升。因此,现代职业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素质拓展大量进行训练,让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更大的提升。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还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何伟锋.探究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J].科技创业家,2013(18)
[2]刘六五.素质拓展训练融入高职体育教学的探讨[DB]. https://www.kj009.net
[3]尤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训练中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
[4]孟梦.拓展训练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