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传感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光靠理论讲解是很难达到教学要求的;由于职业学生基础知识相对缺乏,学习传感器的理论分析和设计觉得很困难,教师也感到很棘手,本人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将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都进行了调整,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探究式学习、过程评价
一.“活”化教学内容,多做定性分析,少作定量分析
现有的《传感器技术》教材内容信息量较大、相对复杂,涉及范围有物理学、化学、甚至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且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自然就很不理想。为了改变现状,我将教学内容的重点从“传感器设计”转向“传感器应用”,具体做法上:简要的阐述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讲解传感器如何与外部电路连接,怎样进行非电量的测量等。
比如在讲授温度传感器时,我将预先焊接好的一块采用LM350DZ测温电路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只作简单的阐述,重点讲解传感器的引脚功能、工作电压范围、感温范围、如何接入测量电路等,这样能明显的唤醒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此外,针对职业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而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只会感到乏味;所以在课堂上应多做定性分析,少做定量分析;对一些涉及传感器理论的公式,尽量避免深奥的分析和复杂的推导,例如在讲授差动变压式传感器的电压输出公式时,只需要介绍下公式中的参数和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直接引用就可以了。
二.生活与课堂链接,情境真实,让教师的教“活”起来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换知识,又用知识认识生活的过程,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加强知识和生活间的联系,使学生既能感受到课堂的热烈气氛,又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比如在讲授红外线传感器时,可以和学生讨论生活中红外探头的应用:我们大家都知道故宫博物馆贵重文物很多,仅靠人看守势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摄像头只能录像,要是保安人员在干别的事情,没有看监控屏幕,就不起作用了;而红外探头就弥补了摄像头的不足,因为它可以感应到人的存在,实时报警鸣喇叭,提醒保安人员有情况,赶快采取措施,所以最好同时采用摄像头和红外探头来完成防盗工作。
进过一番课堂讨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求知欲很强烈,我拿出焊接好的红外报警探头电路向学生展示,将电路接上电源,让探头预热一下,请几位学生上来亲身体验,只要他们站在探头感应范围内,就会发出报警声;离开以后,探头又处于待命状态,学生嘴里啧啧称奇,并表示他们自己也想做一只。
接下来就要分析电路了,在这过程中,我将红外探头电路原理图投影在幻灯片上,主要对电路作定性分析,只讲解电路中集成块和元器件的作用,对元器件内部是如何工作的尽量少提,这样学生听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很实用,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对这门课产生抵触情绪。
三.在体验和探究中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活”起来
要让课堂真正的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去面对需要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亲自操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讲授光电传感器时可分为两个部分: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
1.实验探究光敏电阻的特性
在课前,我准备好万用表、亮度不同的手电筒、半透明的薄膜片以及光敏电阻若干,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光敏电阻的特性:首先将全班36人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4人,并设立小组长一名,再布置实验任务:
①用万用表测出无光照时光敏电阻的阻值;
②分别用光照强和光照弱的手电筒照射光敏电阻,再测出阻值;
③在光敏电阻上罩上薄膜片,分别用光照强和光照弱的手电筒照射光敏电阻,再测出阻值;
要求每个小组将实验数据做详细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我一直走动观察,能感觉到他们很开心的拿着手电筒,相互配合着做实验,没有一点约束感;实验结束后,我查看了每组的实验数据,提问:我们能否从实验数据中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都能回答出正确答案;我首先表扬了学生的表现,再总结实验结论:这就是光敏电阻的特性,光照由弱变强时,光敏电阻阻值有小变大。通过亲手实验学生得出的结论记忆效果比老师讲解的深刻得多,当然最重要的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2.动手制作光敏传感器应用电路
明白了光敏传感器的特性,就要把它用在实际电路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企业在生产中严禁烟火?如何预防呢?在学生思考中引出今天要完成的课题:光敏报警器;接下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
(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预先设计好探究课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的工作其实比自己讲课还要多,从参考书上找的课题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比较多,如果不加以改进直接给学生做,势必大部分人会完成不了,这样反而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电路结构,比如典型的共射极三极管放大电路模型,配置低压晶闸管,蜂鸣器,光敏电阻等来完成电路的设计。
(2)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确定好课题后,我将元器件的套件发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完成电路的设计,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最受考验的阶段,他们会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经过大脑筛选,组合、加工,进过大量的思维活动,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他们一开始思考不下去,于是我进行了点拨:这个电路中我们主要靠控制晶闸管的通断来控制蜂鸣器的报警,而晶闸管的通断可以用共射极三极管输出的集电极电压来控制;所以只要改变三极管静态工作点就可以了,如何改变?学生会想到利用光敏电阻,到此电路设计问题都解决了,可以实施了。
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面部表情都很从容,他们通过讨论、查资料等方式来完成电路的设计,由于采取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就会存在组间竞争,为了尽快完成电路设计和得到老师的表扬,各小组组内成员都很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四.侧重学习过程评价,实时与学生交流
任务完成后,我亲自查看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这当中肯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对正确的小组要及时予以表扬,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现场评定成绩;对错误的小组先不作评价,而是嘱咐他们向探究成果正确的同学进行请教,一定要搞清楚自己错在哪里;我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探讨,等到他们探讨结束,再对出错的学生进行二次询问: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吗?弄明白了没有?一定要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督促他们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实,通过这种跟踪询问,我能感觉到学生不仅不反感,而且从他们眼神中会流露出感激之情:老师对我很重视,我不能辜负老师的一份苦心,有这种心理,就不会有厌学情绪,也就不会有学不好的知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不仅要教好书,更要学会如何和学生交流,后者往往能发挥出令你难以想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传感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135-136
[2].卢翠珍,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传感器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11):102-104
[3].施爱珠.传感器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能力的探索.《科技咨讯》.2011.16:187-187
[4]. 王倢婷.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实施[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252-253
[5]. 程豪; 欧阳嵩.传感器教学中随堂实验的设计与思考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