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
【摘要】针对《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总结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力求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这门课,以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分组学习 发挥能动性 理论联系实际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在机械行业里,从设计制造工程师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都必须具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课程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学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但是对于刚从初中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难学的课,因为它比较抽象,概念多、内容枯燥,怎样能让学生爱上这门课,如何将这门课的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学生,量体裁衣
根据技工院校机械类的教学大纲要求,一般会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或是第二学期开设《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学生来自初中,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初中的学习情况普遍不好,从初中到技工院校这中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所以当学生接触到《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课时,他们会觉得枯燥乏味,硬撑着听个几节课以后就感觉听不懂了,后续再学习时就完全像在听天书,有不少学生一学期下来以后用“一窍不通”、“完全不懂”这些词来形容自己对这门课的掌握情况,就这样的情况来说,我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情况,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又不死搬大纲,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分析处理教材,紧扣知识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不同,比如车工、钳工、数控等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就要讲得全面一点,把能读懂图纸上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的含义作为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规计量器具检测零件,会评定零件是否合格;而焊接、电气非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就不必面面俱到。
二、找对方法,开展教学
1、开好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课,也就是要重视对绪论的讲解,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将会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萌发对本课程的求知欲。课前要精心设计绪论课的教学环节,在绪论课上可以跟学生像是聊天一样,讲讲当今社会的就业现状,举一些往届优秀学生的例子,讲以往学生的故事,告诉现在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专业课学得好,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自己创业,可以凭自己的技能找工作。反之,如果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得不好,将来即使找到工作也不能胜任,也许只能像机器人一样只会做呆板的、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这样的开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第一节课的精彩教学打动学生,让学生爱上这门课。
2、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如果课堂中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加挂图来组织教学的话,学生很难理解,比如几何公差这一章,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章的概念较难理解,特别是对公差带的形状的理解、应用和解读,如果只是用挂图配合黑板书写概念讲解的话,学生往往会听得一头雾水,看到图上所标的几何公差时,对于被测要素、基准要素混淆不清,将这部分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平面的内容立体起来,将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可视的图片或是动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讲清概念
概念多而抽象,涉及知识面广是《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进行讲解,一步一步地夯实概念和术语,运用对比法,把有关术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术语的代号、表达式、含义等等总结给学生看,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比如尺寸的术语及定义讲解完了以后,后面有公称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等,开始讲时,学生可能还能记得概念和代号,但如果一个章节内容全讲完以后,学生就会混淆概念、理解不清,甚至张冠李戴,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条理地帮助学生总结、对比,以便学生记忆。讲课过程中还要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拎出来,重点问题分步化解,涉及到公式的要通过例题分步讲解,让学生反复练习,层层夯实、步步攻关,最终攻克难点。
4、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分组互动教学
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仅仅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相互讨论。比如在讲“互换性”的概念时,抱着课本跟学生讲“所谓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要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的一种特性”,这样的讲解效果很差,学生即使是把这个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实际运用时还是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组,事先准备好一批M10-6H的螺母和螺栓,让学生将螺母和螺栓旋合,学生会发现同一规格的螺母和螺栓不是每一对螺栓和螺母都能旋合,但是不能旋上螺母的螺栓换一个螺母却能旋合上去,学生通过分组动手的过程中就会充分理解互换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同一规格、不挑选、好装配、满足使用”,从而更加深刻理解这个概念,这样以弥补学生没有实践经验的不足。
再如讲解技术测量这一章时,分组互动教学就更为重要了,将学生有针对性的分组,这个针对性是指根据前面的学习情况,将掌握得好的学生和学习情况不太理想的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准备好要学习的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让学生先分组自学量具的测量和读数方法,亲手测量零件,自己识读量具,同学之间相互交换检测,互相交流测量零件的方法和读量具的体会,当学生基本掌握以后教师再进行总结,以达成每个学生都学会正确使用量具的目标。分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
【结束语】
教师要想上好机械类的专业课,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能抱着书本讲知识,要能联系生产中的加工方法和实践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讲得有趣,将难懂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化解,要了解学生,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把教学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学好《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这门课。
【参考文献】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 杨昌义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