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准备

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准备

日期: 2010/8/4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准备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1. 由于连续几年扩招,致使全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我校毕业生人数近几年增加也比较快

2.我国目前仍处于“三峰叠加” 时期,社会就业压力很大

 所谓“三峰叠加”是指: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都处于高峰时期,三项相加,每年约有2000余万人需要安置就业。

3 .大学生本身知识陈旧和转化率低,是难以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4.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5.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偏差,也是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结论: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竞争激烈,压力巨大

二、大学生就业“新现象”

一是“考研热”:近几年出现的考研热与就业吃紧是否有关?考研能缓解就业压力吗?

“考研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的就业压力,而毕业以后学生的竞争压力也会相应提高。

二是“公务员热”: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社会上也形成了报考公务员的热潮,竞争非常激烈。但我个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三是学非所用: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已经不大考虑专业对口不对口,不一定学什么专业就得从事什么专业。你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这个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脱节;

二是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

四是“零工资就业”:现在就业形势很紧张,我的同学已经提出“不要工资,只要工作”。这个说法是否正确?

不提倡“零工资就业”,但未必不现实。我主张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

五是“找不到工作就去创业”:这是不是现实?应届毕业生中有多少这样的人?

这个心态我认为很好。国家和学校都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

六是“先就业后择业”:到底合不合理?

“先就业后择业”是一个政策性口号。

一是反映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才大流动的客观反映。



三、大学生的就业误区

薪资误区

①过分追求收入,斤斤计较,脱离市场价,则令面试官反感;

②不了解薪资福利体系,片面追求高薪,可能导致收入不真实;

③学生缺乏薪资谈判的真正筹码,薪资实际上是市场赋予该学生的平均指导价。

2.工作地误区

  ①只想去大城市;

②只愿在本地或家乡;

③不愿去落户到艰苦的地方。

3.跳槽观念误区:——唯一的好处多交了朋友

①应届为钱,工作三、五年的为发展;

②企业不喜欢员工跳槽,领导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品行,唯一的条件是时间,长时间才能被领导发现。

4.教育发展的误区:

培训学习机会

提拔晋升空间

真正发展取决于未来在单位的表现

5.轻信诺言的误区

6.工作生活价值观的误区

不能吃苦 不愿吃苦 不愿加班

7.自我认知的误区

眼高手低,大事不会做,小事做不好

自视过高或自我评价过高

8.文化的误区

关注个人感觉,

看不惯企业的做法、企业的性质

角色转换的误区

前三个月,学生与职业人相比:学生经常发牢骚,常常念起老师对学生的关心。

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不是一、两天解决的事, 几乎所有学校都缺乏,主要是对自己不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

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1.敢于承担:责任感、主动性

2.动手能力:执行能力、组织能力

3.心理素质:

     控制自己情绪能力

  情商:                                   

       体验别人情绪能力

       融入团队的能力 

  关系商: 公关能力

       抗挫折能力

4.业务知识: 专业知识

 商务知识:财务 流程

    市场 员工管理

 

五、大学生如何做好择业准备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就业)目标

1)要改变国家统招统分的观念

2)要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

3)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

4)要改变等、靠的就业观念

2.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基层就业意识

3.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4.培养和提高职业(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准备.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