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

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

日期: 2010-8-4 17:07:19 浏览: 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 教育 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鉴于频繁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为生命观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可行性途径有:①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进行生命观教育;②利用研习国学经典重塑健康充实的校园文化;③适当增加传统武术在大学体育课中的比重。
   一份反映近几年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和未来的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大学生对生命持漠视态度”,遭遇挫折时有"1.7%的人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决”,在对待大学生自杀行为上," 16. 7%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甚至有接近1/3的人承认自己也曾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因此,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凸显祟尚生命、爱惜生命的人文价值,是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必由之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倡关照生命和爱惜生命,从这个角度讲,传统文化有诸多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
   1传统文化:生命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1. 1敬畏生命
   所谓敬畏生命是指人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敬畏生命的人,只是处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来不会由于疏忽而伤害和毁灭生命。在他体验到救援生命和使他避免痛苦、毁灭的欢乐时,敬畏生命的人就是一个自由人。
   事实上,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就是自然界万物的神秘性所引起的人们对生命敬畏的表达方式。“我国传统思想中,历来倡导贵生、重生,尊重生命,强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n [37中国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孔子讲君子有“三畏”,即先要畏天命,然后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道家则认为世间万物均应法自然,而生命的存在是自然而生,因此尊重自然法则,也应尊重生命的存在,庄子甚至为此而作专著《庄子•养生主》篇。因此,韦伯说:“中国人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具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重视自然生命本身,故而重视长寿,以及相信死是一种罪恶。”[4]
   1.2爱身养生
   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而珍惜生命,养护身体又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珍重生命,爱惜身体,毛发肌肤不敢有所毁伤,这是孝敬父母的基础。生命的存在与身体的强健,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首要条件。《礼记•儒行》云:“爱其死以有待,养其身以有为。”儒家珍惜生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有所作为,能在有生之年创下扬名于世的功名业绩”。[s70因此,无论是尊敬父母,奉养亲人,还是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重生命,爱身知己,都始终应该摆在第一位。
   养生之道在儒家、道家、佛家、墨家和中医理论中均多有提及。例如老子,他除了主张贵身、反对轻身(“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人主以身任天下而轻其身,则不足以任天下矣”,均见于《老子》)外,还对如何保爱生命有睿智的见解。人本来可以健康长寿,但是却走向了死路,老子认为原因在于“生生之厚”,即一味地沉浸在丁JI、华服、声色等享受中,以为乃长生之道,殊不料误人歧途,自取绝境。“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因此,养生要义在于少私寡欲、谦卑不争、虚怀若谷、以柔克刚,保持平和心态,不被外物所拘,“鹤鹑集于深林,不过一枝,僵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1.3安贫抗挂
   儒家十分强调在贫困中笑对人生,并能乐观行事,也就是“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儒家提倡“孔颜乐处”。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颜之乐,并不是一种肉体的快乐,而是一种精神的平静与满足,是一种达观的快乐情怀”。[6]0孟子则认为安贫是成就大业之前必须要经受的考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君子固穷,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安顿和精神的超越。
   逆境求生,抗击挫折,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武术既可以个人练习,通过表演锻炼自我,稳定心境,张扬个性,享受成功的愉悦;也可以多人集体演练,整齐划一的配合,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受到挫折的学生通过武术教学游戏和心理教育后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将挫折转变成了精神动力,并坚持锻炼身体,使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逐渐增强”0
   2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途径探析
   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以下途径可供参考:
   2. 1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进行生命观教育
   《大学语文》所选篇目的作者很多都是命运多并而又矢志不移、具有祟高品格的人。他们生活境遇坎坷,但在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之间发生深刻矛盾的时候,他们并未让自己消沉、颓废从而走向自我毁灭,“反而在这种悲剧式人生境遇中使自己的人格变得崇高,保持着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和高贵的灵魂,表现出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8]0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可适当增加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交加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2. 2利用研学国学经典重塑健康充实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认识,基本局限于课堂、教材,属于被动接受。[9]因此,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根本没有接触经典的机会。在缺乏传统文化人文底蕴的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热衷的是上网聊天,晒情感、晒最新款手机、晒打游戏的水平,而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之根,却被他们不经意地忽视了。肤浅的认识、浮躁的心态很容易让人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因此,高校在学生成立社团的时候不妨加以引导,成立国学经典研学社团或选修班,在读经诵典的过程中体验《诗经》、《楚辞》的古朴、俊雅,诸子百家的睿智、博大,秦汉时代的雄浑、豪壮,魏晋时期的自然风骨,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秀……当书香重新弥散于校园的时候,校园文化自然得到了荡涤和净化,学生的心灵会重归健康与充实。
   2. 3适当增加传统武术在大学体育课中的比重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传统武术在生命观教育方面的意义前面已经有所表述。另外,开设武术课程,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投人,而且多数学生对学习武术抱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武术课的比重,让学生练习“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仪态姿势,体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艰辛与磨炼,铸就坚韧沉稳的品格,养成处变不惊、反应迅速的作风。这对于改善意志脆弱,动辄以结束生命来逃避现实的儒弱行为无疑大有裨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