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研究

日期: 2010-8-4 11:05:17 浏览: 2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严重滑坡。国内部分企业濒临倒闭破产,企业用人数量急剧减少,用人标准不断提高。作为处于高等教育最低层次的高职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在此背景下,笔者联系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和切身体会,分析研究了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诸多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职大学生就业 指导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力度较大的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但不利影响仍然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市场萎缩使得社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化,加之大众心理的恐慌,全社会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作为处于高等教育最低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考验。探讨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 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能就业,就好业是摆在毕业和面临毕业的高职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除了受到特殊的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还有诸如社会原因、学校问题、大学生自身问题等多个方面。
   1.1 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
   从2007年开始到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并逐渐演变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球性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经济和很多企业也深受影响。许多企业为了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裁员,减少岗位,提高标准,降低薪资。在这种形势下,高职大学生毕业面临着找不到工作,工作报酬大幅减少等困境,让本来就异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受此影响:
   1.1.1 中小企业招聘岗位减少明显,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管理型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自然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每年有大约有90%的高职大学生进入中小企业一线工作,而且大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很多装备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直接导致用人需求减少。
   1.1.2 招聘门槛更高、条件相对“苛刻”,竞争异常激烈。
   虽然宏观经济出现明显的萎缩,但企业网罗校园人才仍是必不可少的。相对而言,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应届高职毕业生面临的最大变化。裁人已成为众多企业顺利“过冬”的主要对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员工易于被裁,这类人重回校园求职,又给应届毕业生求职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1.1.3 就业心理压力空前增大,对就业容易失去自信。
   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刚刚进入实习求职期,就遭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很多求职的学生一下子变得焦虑、易躁,甚至干脆逃避、放弃实习就业。最近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9%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远高于来自学习、经济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1]
   1.2 长期的多重社会原因
   1.2.1 高校扩招迅速,高职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
   2000年以后,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2008年全国高职在校生达到860万人,占到同期全国高校在校生的近半壁江山。[2]一方面大学扩招迅速,另一方面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未能随着毕业生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
   1.2.2 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存在较大偏见。
   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学历,本来高职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工作,硬是要求本科以上,甚至非研究生不要,这就为高职大学生就业设置了无形的门槛,许多高职学生只能眼睁睁地被挡在用人单位门外。这些都成为影响高职院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深层次原因。
   1.3 短期部分高校盲目发展的影响
   1.3.1 部分高校教学设施落后,盲目追求大、全、高,学生培养质量无法保障。
   目前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在2000年后由许多中专、技校合并组建而来,本来基础就比较差,加上部分学校升格以后仅仅是将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模仿复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同时又不断扩大规模,追求一味升本,将大量人力、财力用于校园面积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实训设备、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上停滞不前,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毕业生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
   1.3.2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相对健全完整的科学体系。
   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针对毕业班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也大多是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辅导。而没有结合专业特点、社会实际、企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职业咨询、一线企业人员现场讲座培训等方法帮助学生从长远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1.4 高职大学生自身的定位问题
   1.4.1 高职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准确定位。
   受社会及各方面的影响,高职学生在三年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盲目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不认可中小企业和基层工作;盲目追求高工资,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比比皆是;缺乏自身的准确定位,心比天高,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一方面“有业不就”,另一方面又“无业可就”。[3]
   1.4.2 缺乏自身的正确评价,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才能、爱好、特长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定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随波逐流情况较多。
   1.4.3 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
   部分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当作是学校和家长的事情,在就业上过分依赖外界因素,甚至等着老师和家长来提醒督促,自己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和行动。
   2 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探究
   要化解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联系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通过各方的齐抓共管,对症下药,做好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2.1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提升人才质量为目标,服务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和设备的投入,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引入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开展校内外技能比武和技能运动会,营造职业竞技和企业生产的真实性职业氛围,注重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2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虽然高职学生在学历层次上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些,但社会对每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没有降低。高职院校只有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专业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校期间,应该通过举办各种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2.3 转变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水平,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结合就业形势政策指导,定期开展就业讲座、报告会和就业心理、就业技巧指导课,变单一性、阶段性就业指导为综合性、全程性就业指导。从大一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开设相关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分年级、分阶段开展有效的就业宣传指导。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流动式就业观;转变“本专业领域就业”的狭隘式就业观,树立跨专业、多层次的开阔式就业观;转变“等学校、靠家庭、看别人”的观望式就业观,树立积极主动、自主择业的积极式就业观;改变“只知就业不知创业”的呆板式就业观,树立创业谋职多渠道就业的灵活式就业观。
   2.4 完善创业体系体制,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开拓就业新渠道
   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配套服务政策,优化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加大资金投入,降低创业基金申请门槛等,同时要加大自主创业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4]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并根据学校和专业实际,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设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努力形成创业教育体系。
   2.5 转变就业指导方式,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全面全程服务毕业生就业
   在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中,应该积极改进和转变就业服务指导方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转变:
   2.5.1 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
   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归根结底是要靠心理素质和做事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才能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即使在就业阶段,毕业生也必须与现实相结合,知道自己具备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并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能力、素质等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对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才能确立正确可行的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2.5.2 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转变。
   群体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各高校就业机构所采纳实施的一种普遍方式,但这种指导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学生更需要结合自己情况的个性指导,个体指导已经迫在眉睫。在从群体指导向个体指导中,需要学校进一步充实就业机构人员组成,形成就业专职人员、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全员参与式就业指导模式。
   2.5.3 从讲授指导向模拟指导转变。
   现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只讲不练”的就业指导现象,这就使得就业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第一,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种教学实习、勤工助学、假期实践、就业实习等校内外实践活动。第二,在就业指导或就业指导课中,加入模拟训练、观摩面试等各种实操模拟训练内容。
   2.5.4 从技巧指导向心理指导转变。
   目前,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出现了诸如攀比、盲从、自卑、自负、依赖、羞怯等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求职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作为学校,应该从学生步入校门后,就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进行相应的就业心理辅导,并给其提供了解、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就业时候,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从容、自信地面对就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6).
   [2] 肖 洋.浅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J].教师(综合版),2008,(2).
   [3] 马树超,郭杨.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响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