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日期: 2010-8-4 1:33:47 浏览: 1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教育就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实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媒体如何宣传,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上了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把它作为专升本的跳板。加上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以上原因,在招生过程中,优等生不上高职,高职招生分数线一降再降,有的省200多分就能上高职,生源质量差异大且普遍较差,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
   (二)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理念不新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求,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到位,任课老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之间经验。
   (三)缺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功能工作现场世纪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
   (四)就业形势严峻
   面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发展态势,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也在就业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是表现为盲目自信,热衷于找工作条件好、专业对口、收入高、地理位置优越、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结合自身特点到急需高职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单位去就业。第二,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青睐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仍很难吸引、留住人才。第三,就业指导不足。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形势下,高职学生在就业政策、社会地位、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处于就业竞争弱势,加之高学费的投入追求高回报的心理,高职学生就业心态产生偏差也在所难免。
   二、高职高专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适时参与竞争
   我国的职业教育产业化程度不高,面对来自国际教育产业界的冲击,我国的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产业化方式运作。我们既要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扩大教育的规模,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热门行业、热门职业和社会紧缺的各类技术人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涉外型人才、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新型人才等,又要致力于结构性失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人世后行业结构的调整会造成结构性失业,新的就业岗位又是现有从业人员难以适应的。要解决这种错位性的失业问题,转岗培训是首要措施。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同时要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运用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名牌战略,优胜劣汰,把办学水平低的职业教育学校淘汰出局,让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学校脱颖而出。
   (二)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解决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需要人才市场逐步形成动态网络调控系统,提出人才失衡的预警;另一方面要求就业者、学习者在思维习惯、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上与人才需求结构相衔接,逐步形成人才的自我适应调整机制,从而驱动职业教育进行结构调整。为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树立大教育观,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的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并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相互衔接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满足学习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结构更加符合人世后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结构上,既要强化涉外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等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协调。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继续教育,面授与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并举。在专业设置上要及时把握全球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配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内容结构上,既要将全球性观念渗透到所有课程领域,又要强化国际经贸活动规则、文化交流惯例、国际交往语言和网络信息等课程内容。
   (三)强化能力培养
   就业市场的国际化,将使我国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需要具有国际素质的人才。所谓国际素质的人才,就是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根据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紧缺人才,专业设置要宽口径、宽基础,提高人才的就业转岗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国际化,课程内容要紧跟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学上要打破常规,大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次,教师队伍建设要国际化,可以通过如下渠道进行:或从国外直接聘请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高校或业务部门深造,还可以与国外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进修、讲学等。
   (四)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有岗没人上,有人没岗上”的就业难现象,还有一些高职学生依赖心理严重,不主动出击,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庭,造成了就业困难。高职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他们求职择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制约他们择业和就业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观教育与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条件与成才等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依赖心理,走出择业误区,到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逐步形成“人人有才,人尽其才”、“职业无贵贱”的新就业观。另外,提高竞争能力,适应就业新形势。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切身体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高职学生正视现实,客观评价自己,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树立“从大处立志、从小事做起”及“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保持良好心态,敢于竞争,适应就业新形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