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照明系统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照明系统安装工程是电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质量与居住者人身安全、设备运行效益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文章以电气工程照明系统施工项目为例,阐述了电气工程照明系统设计施工通病及原因,并从照明系统设计、预埋及接线施工、设备安装施工等方面,对电气工程照明系统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电气工程;照明系统;防雷接地
前言:电气工程照明系统施工项目包含了控制柜(屏、台)安装、成套配电柜安装、照明配电箱安装、线槽预埋、防雷接地、电线及电缆穿管、专用灯具及风扇(含开关)安装、槽板或钢索配线、线路绝缘试验、通电试运行等若干个分项,整体组成较复杂,涉及设备较多。近几年,由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引发的火灾、触电事故屡出不止,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基于此,对电气工程照明系统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进行适当分析非常必要。
一、电气工程照明系统施工项目概述
M工程为场区照明工程,整体工程名称为体育场馆改建工程,整体工程建设规模为54621m2,层数为场馆地上7层、地下一层,整体工程工期为498天,该分包工程工期为55日历日。分包工程承包内容为场区照明、夜景照明方案深化设计及施工安装,其中场区照明工程包括3#变电室至控制柜及支路全部管线电缆敷设、灯杆基座及灯具安装、护套钢管及路灯井安装、控制配电箱柜支座安装;夜景照明工程逐一包括原灯具线管拆除,由1#、2#变电室至控制箱(或控制柜)及支路的全部管线电缆敷设、灯具(含控制箱、控制柜)安装。
二、电气工程照明系统的设计施工通病
1、设计与标准不符
在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深化设计过程中,没有根据规范要求对照明灯饰、灯具与可燃物间距离进行恰当设置,也没有根据国家现行标准进行接线盒、开关、支架、灯箱等附件设施选择,导致绝缘损坏、断路故障风险较大[1]。
2、预埋接线施工质量不达标
在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预埋接线施工阶段,没有严格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监督管制,也没有将管道预埋工序与其他工序有机协调,导致施工管理较为混乱。再加上部分施工人员不熟悉立体焊接操作,导致电线管敷设、导线连接施工中引下线搭接位置由夹渣、避雷带焊接位置无防锈漆等问题频繁出现[2]。
3、设备安装位置不合理
在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设备安装阶段,配电箱体与墙体间有裂缝、箱体内有你傻、灯位与中心点偏离、成排灯具直线度偏差大、吊链日光灯链条不平衡、吊扇钟罩不吸顶等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照明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电气工程照明系统的问题原因
1、操作者缺乏责任意识
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中操作者多为电工班多面手焊工,对立体焊接操作技术不够了解,焊接技术掌握不熟练。再加上项目中缺乏责任体系,无法充分激发操作者责任意识,导致操作者责任意识缺失,极易出现人为施工问题。
2、与其他团队协调度不足
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整体施工特别是预埋施工阶段,缺乏合理的团队协调沟通机制,导致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施工者无法及时全面了解上一阶段施工信息,如土建施工情况,最终出现预埋进户不合理问题[3]。
3、缺乏规范标准培训
由于在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没有根据国家规范标准设置操作者培训体系,导致材料采购员、焊接员、接线员、设备安装员不了解具体施工规范,甚至出现不会食用弯管机等情况,导致施工过程管理漏洞频出,最终影响了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施工质量。
四、电气工程照明系统的质量控制要点
1、注重设计质量控制
设计质量控制是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质量控制的首要环节,针对前期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设计者应预先估测照明系统负荷,据此进行灯座、支架、开关、保护器、导线、灯箱、接线盒等附件设施容量的设置,从根本上降低照明系统过负荷问题发生。同时设计人员应以恶劣气候条件下照明系统安全系数为重点,优先设置防水型配电箱、灯具、接插件。并根据电气设备散热方向,进行其他防雨设施的合理设置。
其次,在附件设施容量及位置确定之后,设计人员可以依据绝缘导线规格,进行铁皮密封照明配电箱空气开关容量的合理设置(一般为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的自动空气开关及加载自保式全自动保护器)。同时在照明配电箱汇流排上进行PE线(保护地线)、零线的合理设置[4]。
再次,在照明工程配电干线、分支线、电源线等电气线路设置时,应依据铜芯绝缘线、或者铜芯电缆运行要求,结合灯具安装拥堵,控制每一灯具导线芯最小截面与规定相符。如M项目为室外灯头线及民用建筑室内灯头线,应分别设定铜芯电缆(或铜线)最小截面积为1.0mm2、0.4mm2(或0.5mm2)。
最后,为避免灯具超重坠落,应根据吊灯灯具重量,选择恰当的 固定方式。如在吊灯灯具重量超出3.0kg时,应选择螺栓或者预埋吊钩固定方式;而在软线吊灯灯具重量超出1.0kg时,应进行吊链的设置。同时在空间内具有可燃物时,应控制照明灯饰及灯具与可燃物间距离在0.50m以上;而在空间内具有蒸汽等危险气体,应选择防爆等级一定的灯具、电气设备。
2、加强预埋接线质量控制
预埋接线施工是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了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总体施工质量。因此,预埋接线施工管理人员应在加强与土建及其他相关专业间协调配合、确定室外地坪标高的基础上,从材料选择、导管及线路敷设、接线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预埋接线质量控制体系。
首先,在预埋接线材料选择时,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预埋接线施工管理者应优先选择壁厚在4.50mm以上的PVC管或者厚壁铜管[5]。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材料采购人员教育培训,严格督促相关人员执行材料进场检验规程,并要求其根据加工要求进行材料加工处理,如对于预埋钢管上墙弯头,应利用专门的弯管机器进行弯曲处理,并保证钢管弯曲处理后弯扁程度小于管道外径的10%,大于所穿入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从根本上降低因材料质量不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其次,在保证照明系统预埋管埋深在0.70m以上的前提下,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全长多于两处与接地、接零干线连接的金属线槽,若金属线槽为镀锌线槽,则应保证连接板两端具有两个或以上放松螺丝帽(或放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随后以螺栓连接的方式,将连接位置的两端与接地线跨接;若金属线槽为非镀锌线槽,则需要将线槽间两连接板端头进行铜芯接地线的跨接。需要注意的是,金属导管应避免对口熔焊跨接接地线,而是将截面积超出4.0mm2的铜芯软导线专门接地卡跨接。
最后,在导线敷设完毕后,应邀请专业防水施工人员对线路进行防水处理。随后利用500V兆欧表,在线与线间开展绝缘电阻测试。必要情况下,可以对线与金属管、线与金属线槽间绝缘电阻进行重复测试,保证其绝缘电阻值在0.50MΩ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接线后的照明系统内而言,即使线路敷设后绝缘电阻测试结果在标准限度内,也无法保证接线后绝缘合格,这主要是由于接线作业中存在导线绝缘下降、导线短路风险,因此,在导线敷设后绝缘电阻测试的基础上,可以在接线后开关箱内切断电源(将全部灯具开关拨到闭合状态)的情况下,解开进开关箱总N线,逐根对相线对地、N线进行测试。在确定相线对地、N线绝缘电阻值超出或者与0.50MΩ相等时,可以确定工程合格。
3、细化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为保证安装施工质量,M电气工程照明系统分包项目安装施工负责人应依据平整均匀、焊缝饱满的标准,结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定》及相关施工规范,对设备安装施工人员进行技能训练测试。并要求焊工第一时间补焊不标准不符焊缝、敲除焊渣、刷防锈漆,保证焊接施工质量。在这个基础上,从配电箱、照明灯具及配件两个方面,进行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细化设置。
一方面,在配电箱安装阶段,应对同一段子上导线连接数量、放松垫圈等零件数量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同一端子上导线连接数量在两根以下。随后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进行线盒的牢固设置[6]。若线盒深度较大,可以进行增设一线盒。在这个基础上。依据横平竖直的原则,在水平仪的帮助下,进行面板安装高度调校。在确定面板安装高度与标准相符后,依据前期设计线路方案,将有关电气元件进行科学组装,形成固定式成套配电装置。在成套配电装置安装时,需要保证二次回路在大于1.0MΩ照明箱内,且馈电线路绝缘电阻值超出0.50MΩ。
另一方面,在灯具及配件安装阶段,技术人员应拉线定位,找准中心点并进行偏差的及时纠正(成排灯具安装偏差在5.0mm以下),促使灯具在横向、纵向及斜向均为一条平整的直线。同时依据相互平直的原则,进行日光灯吊链设置,并将其与导线引下编叉。随后利用大于镀锌圆钢与板内钢筋固定预埋吊扇挂钩,并控制成排吊扇直线偏差在5.0mm以下。最后,依据均等、整齐、平直的原则,结合筒灯规格,进行开孔大小设置,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与吊顶紧密相贴。
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照明系统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针对电气工程照明系统设计施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施工管理人员应根据国家电气施工规范及行业标准,结合施工工程实际情况,加强人员培训,细化设计施工质量管控标准,保证电气工程照明系统质量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文全. EPS应急电源系统在石化企业照明系统中的运行分析[J]. 电气时代, 2019(5):46-48.
[2] 谢伟. 基于直流集中供电的第二代LED智能照明系统解决方案[J]. 电气时代, 2018(7):75-76.
[3] 林祥军. 园林景观照明电气施工与管理探讨[J]. 通讯世界, 2018(2):98-99.
[4] 程思铭. 照明设备在医院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运用探索[J]. 建材与装饰, 2018(9):216-217.
[5] 雷振. 继电保护中电气工程智能系统的应用和改进[J]. 通信电源技术, 2018(12):69-69.
[6] 余天有. 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体会重点分析[J]. 智能城市, 2019(6):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