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恐惧化作崇敬——浅谈仡佬族的生态观
摘要:仡佬族集中生活在贵州、四川与广西,相传起源于汉代“僚人”,多居住在崎岖山地。古籍记载“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瘩”,“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起家口之树”。仡佬族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极大,自然而然产生了对风云雷电,山川河谷,天地日月,草木怪石,野兽牲畜的恐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仡佬族将这恐惧转化为敬畏,并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与生态观。
关键词:仡佬族;生态观;恐惧;崇敬
一、敬畏鬼神的生命观
相对于其他民族普遍认为鬼是邪灵之物,仡佬族认为人生时为人,死后为鬼,灵魂不散,因而鬼是先祖灵魂,都会在暗中帮助后人。正如《祭山神》中所述“敖伟天神,列位祖先,地盘业主”。现在我们地方好,全靠你们的业绩。坡是你们赶来的,山是你们留下的;你们开辟的地盘,宽广抵天边;我们享你们开的田地,享你们开的大河,享你们砌的城墙,享你们建的仓房,享你们修的瓦房,子孙后代用不完,千秋万代不用买。
仡佬人的生命观里先有天地万物再有人类。在开天辟地神话中记载了天地日月是神物所造。关于人类的起源,据说是经几翻几复发展到第四曹才得以延续下来的。第一曹人是天神用泥巴捏的,第二曹是天神用草扎的,第三曹是天上星宿投生来的,后来才有兄妹成婚制人烟。前三曹造人的神话反映了仡佬族源于自然的人类起源观。
对鬼神的敬畏与对列祖列宗的感激,使仡佬族人因举头有神明而不断约束自己,也因对先祖的信仰而保持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仡佬族一年有两个最隆重的节日,一是春节,二是仡佬节。仡佬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拥有一个特殊习俗——祭树,又叫做祭山,各家备好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亲友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这一习俗相传起源于神话:古时一群仡佬族被老虎追赶到一棵大树上躲避,老虎久久徘徊不肯离去,恰好东海龙王见此,便引东海之水淹没,老虎被淹死了,人们便得救了。为了感谢提供避难处的大树,便将祭树这一习俗代代相传。由此可见,仡佬族看待山洪,并不是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反而以崇敬之心表达感激,是仡佬族对一切自然馈赠的真挚感恩,为后世仡佬族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打下基础。
仡佬族最广泛流传的传说之一是,有一年土地大荒,庄稼颗粒无收,仡佬族人坐在地上大哭,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一位老人出现,问他为何哭泣。仡佬族告诉他原因后,老人说,你连你的母亲都不孝顺,又怎会过上好日子呢?仡佬族人感到非常疑惑,他们认为自己为母亲养老送终,十分孝顺。老人指了指土地,说土地就是你们的母亲。自此千百年来,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成为仡佬族亘古不变的生态观,也成为仡佬族人能长久的生存在崎岖而又贫瘠云贵高原土地上的秘籍。
仡佬族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和奴役的关系,而是一种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与自然万物共同生存与发展,很多时候自然还成为仡佬人生命的保护神。因此,在与自然不顺应时,仡佬人便采取一系列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自然视为是有神性和灵性的生命圣灵并加以崇拜敬畏和祭祀,使自己与自然达到某种协调关系。
仡佬人不但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还非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许多神话传说借助其教化功能传递着生态保护观念:《围腰坟》讲述一对青年恋人杏子、岩旺抵制寨主迫害,逃婚的故事。他们的遗腹子担任州官后去寻父亲死的崖洞,发现父亲葬于洞里的大坟下,传说是洞里的蚂蚁被杏子的泪水感动,衔黄泥垒起来的。于是州官发布告示:严禁伤害野生动物,大搞封山育林。《栽树修桥惩恶人》记载阴阳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树,搭一座“凉桥”,惩宋恶霸的故事。除传说故事的相传说教,仡佬族还通过一些活动来贯彻执行,比如过“吃新节”,还检查处理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对破坏寨子安宁、偷砍树木的人进行处罚和教育。
三、合作和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仡佬族神话传说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多具非凡的本领,担负起全民族的理想愿望。有率领众人历经艰辛捉阿风怪的阿利(《阿利捉风》),有为凿岩修渠与财主作斗争而壮烈牺牲石鹅大姐(《石鹅坪》),有舍己救人的神医韩婆(《韩婆岭》),有揭竿而起抵御外族强暴浴血奋战被困成仙的田先玉(《田先玉》),还有誓死保家园的奇才晟打浦(《晟打浦的传说》)等。他们不畏强暴,惩恶扬善;为了集体,牺牲个人的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观正是仡佬族得以发展的核心因素。
仡佬族倡导自由恋爱的婚姻观。劳作之余或是节日期间,男女青年对歌互赠信物定情,然后结为夫妻。仡佬族传统习惯对离婚规定比较严格,人们赞誉和向往白头偕老的婚姻。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的稳定作用。善良的仡佬人期冀美好的愿望,流传着动人的传说,建立和谐的婚姻家庭观,告诫后人善待他人和睦相处。
时至今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仡佬族流传下来的乐观顽强的人生观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支撑着他们在继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与生态农业,实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