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及其恢复方法

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及其恢复方法

日期: 2014/7/2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李娜娜

摘要:当前,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国际体坛竞争日益激烈,运动成绩越来越接近生理极限。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运动过度使体力大量消耗,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如何解决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问题及其恢复,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运动训练系统良性运转的瓶颈。
   关键词:运动疲劳 恢复 身体机能 原理
  
   一、前言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过程是当代竟技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为了提高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就要及时消除负荷后产生的疲劳。负荷后或过度负荷后不采取有效措施使运动员的机体得到必要的恢复,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所以“没有恢复就不可以继续训练”[1]。恢复与训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负荷—疲劳一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中紧密相连的过程,是决定训练成败的最基本因素。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特点及其恢复措施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对恢复过程在训练中重要性的认识,把训练过程和恢复过程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速运动疲劳的恢复速度,促进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显著提高。
   二、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2]。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分类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总是发生在身体集中的某几个部位。容易发生疲劳的部位主要是神经中枢,运动结板肌肉等处。
   1、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
   1.1、整体疲劳
   整体疲劳是指由于运动使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也称全身疲劳。如马拉松、足球比赛等可造成全身疲劳。
   1.2、局部疲劳
   局部疲劳是指身体某一局部进行运动使该局部机能水平下降而导致的疲劳,也称器官疲劳。
   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密切相关,局部疲劳可以发展为整体疲劳,而整体疲劳往往包括着以某一器官为主的局部疲劳。
   2、按运动方式划分
   2.1、快速疲劳
   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快速疲劳产生快,消除也相对较快,在大强度运动中一般易出现快速疲劳。
   2.2、耐力疲劳
   耐力疲劳是指强度较小、长时间运动引起的疲劳。如马拉松、长距离游泳等可以产生耐力疲劳,耐力疲劳的发生较慢,但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
   (一)衰竭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是指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在大运动量训练强度中,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
   (二)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三)自由基损伤学说
   运动时氧自由基的增加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易受氧自由基进攻的靶物质,而在细胞的膜系统中就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因而当生物体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增加时,氧自由基就会与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导致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
   (四)堵塞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
   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一)运动疲劳的判断方法
   目前判断运动性疲劳主要采用自我主观感觉、客观指标以及其他指标等来评价。
   1、主观感觉
   若出现以下症状:精神不振,厌烦运动下肢肌肉有酸胀感,动作迟缓,食欲不佳,食量减少,睡眠差,入睡迟或失眠排汗量增加等,可以初步判断是运动性疲劳的现象。2、肌肉硬度
   肌肉疲劳时,肌肉不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用肌肉硬度测试肌肉收缩及放松时的硬度可以判断其是否疲劳。
   (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在选择消除疲劳的方法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代谢型运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恢复方法:
   1、整理活动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运动训练后的整理活动能加速运动员体内代谢产物的消除,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手段。整理活动也可称为积极性休息,比如做一些放松的跑、走练习,对消除血乳酸,消除运动性疲劳,要比完全静止快得多。
   2、营养补充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由于运动时运动员能量消耗很大,所以能量的补充除了要考虑补充的数量外,更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适宜搭配。例如运动后吃不同的糖,对身体不同部位糖贮存的恢复就有不同的影响。
   3、按摩疗法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在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后的按摩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从而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增强肌肉组织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使乳酸迅速排出体外而达到恢复目的。
   五、小结
   运动性疲劳是对机体的保护性机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恢复,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则会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人体的健康。因此对疲劳程度的判断与尽快的恢复在运动训练中显得非常重要。
  
   六、参考文献:
   [1]王惠敏,张新江,田福军.关于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几点疑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4):124—125.
   [2]孟祥山,舒婷婷.浅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与手段[J].新西部,2008,(16).236.
   [3]陈静,田福军.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进展之管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张金鸰.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综述[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8(3).
   [5]姚卫宇,刘丽茹.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巩飞.对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的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200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