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之间的文化、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融合已经不容忽视,在管理学方面更是如此。近年来,我国的管理领域充斥着根植于西方文化基础,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管理学概念和理论。虽说对我国的管理领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单纯的模仿和迷信、套用西方管理思想对我们的创造性有所影响,对我国的管理思想也有着不容忽略的制约作用。我国的管理界要面对的更大挑战是发掘和提炼基于本土文化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发展 趋势 融合互补
Abstract
In today’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utual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conomy,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have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in terms of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of China’s flooded with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rooted in Western culture foundation, resulting in a western cultural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of China has a certain role, but the mere imitation and superstition, to apply Western management ideas have an impact on our creativity, our country can not be ignored management thinking also has a restraining effect. Greater challenges facing our management community to explore and refine management is based on the idea of local culture.
Keywords: Development Trend Complementary
目录
1.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1.1 中国古代的名家管理思想…………………………………………4
1.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5
1.3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5
2. 西方管理思想………………………………………………………6
2.1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6
2.2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效率中心:从以量为中心到以质为中心…7
2.3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人性假设:从“经纪人”到“道德人” …8
2.4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文化准则: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8
2.5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发展趋势:从分工理论到和合工理论……9
2.6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发展趋势: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9
3.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10
3.1中国管理思想的优缺点. …………………………………………10
3.2西方管理思想的优缺点……………………………………………10
4. 结束语……………………………………………………………………11
5. 参考文献…………………………………………………………………12
6. 致谢
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地球已经像西方人所说的“在日益变平”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中西方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的作用,技术上如此,经济上如此,在文化渗透上的管理领域更是如此。
要谈管理,首先要去理解中西方文化和历史上的差异,其核心是中国文化求同,信仰中庸之道,而西方文化求异,宣扬个人特色。如果单纯的引进和利用西方的管理学文化,不但会对我们的创造性有所影响,对我们的管理思想发展上也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近几十年来,中国管理学领域上充斥着大量根植于西方文化基础、产生于西方社会背景和西方经济之下的概念和理论。虽说西方的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我国在管理学领域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管理学领域所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发掘和提炼基于本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之融会贯通,进而上升为自己的理论和流派。目前管理学领域存在着一股简单的模仿他人,一味迷信西方的习气,更有甚者,一些研究盲目的套用西方的管理学概念和理论从而忽视了中国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国情。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国,其管理学领域面临着一大尴尬:一方面坐拥着著述宏富的管理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缺乏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古代管理学领域上的累累硕果,并且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学说,建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的一步。中西方管理学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各有其成功和辉煌的历史,究竟孰优孰劣?还要从管理实践的历史来看。
1、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管理实践和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这些实践和理论思想都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
1.1 中国古代的名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名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其中以老、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为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诸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堪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国外的许多大学师生和企业家们都把《孙子兵法》作为管理著作来研读。“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唯民是保”等思想至今仍为管理者们所运用。
管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经辅佐齐桓公40年,政绩卓著,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时变”的发展与创新精神、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的选贤标准等许多管理思想,无不透射出永恒的智慧之光。
从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实践和古代名家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的、无尽的宝库,不仅成为滋养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智慧之源,而且也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开发和利用。我们有责任发掘、利用他,并为他的发展做贡献。
1.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尽管今天的概括难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
第一,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用人。
第二,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儒家和法家的富国富民之学都是把一家一户作为一个单位,以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齐家”是管理的主要方面。
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重农限商的思想一直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倡导以农富国,《管子》认为农业是富国富民的本事、本业,韩非提出:“富国以农”。“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商鞅主张以农固国,认为:“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兵力不足也。”只有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国家才能安稳。
第四,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中国古代充满着浓重的讲情讲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德服人”等。
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
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重要地位,把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决策准则庸。
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重求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地理及经济生活特点使得中国的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天然的“隔离机制”,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没有发生过大的文化“断层”、交融与更替现象,长期以来一直稳定地延续下来,使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中凸显出求同性。孔子毕生致力于“克己复礼”;董仲舒甚至把封建统治制度—“道”与“天”联系起来,提出“道之原大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国家的统一始终成为当政者的追求,这种思想被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3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2、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变迁
西方管理思想渊源于古希腊传统文化,萌芽于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而其管理思想真正成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内。其转向成熟的标志是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在世界能源危机之后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萌芽。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苏联巨变,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慢慢确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苏两国为轴心国,变为多个政治经济强国并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说世界由两极转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都对自己本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新的管理思想逐渐形成而且处于不断演化之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性回归,对于人性的研究大大加强;另一明显特征是管理理论研究在利用社会科学的其他理论和工具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其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发展自身的理论,得益于计算机发展和普及,西方管理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逐渐演变成今日的西方管理思想理论。
2.1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
经过英国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要求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地研究,用以替代工人单凭经验的方法,强调的是通过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来训练工人,用经济手段来驱使人们工作。但是,科学管理忽视了人的作用,片面强调管理的理性化,推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的人际关系,视工人为“经济动物”,认为只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就能调动其积极性。古典管理学家主张对管理客体实行“物本管理”:重物轻人,把人当工具来管理,这是一种“以人适应机器”的方式,在当时满足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经济发展要求,但这种把“理性”推到无以复加的地位,直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地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成功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当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霍桑试验证明生产率不仅仅是取决于管理的科学化,而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而员工的积极性和“士气”又取决于员工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新型的领导要注重于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和沟通员工的意见使员工在经济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取得平衡。从此,人际关系学派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后形成的行为科学中,则始终把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重要乃至中心的位置上,管理也因此注入了人的感情而充满了感性。
二战后,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时行为科学理论对此已力不从心。于是“理性主义”从沉睡中醒来,迎来了综合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现代管理科学,强调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的有效结合。但现代管理科学并未能克服行为科学理论的不足,即仍未解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正如雷恩所说:“工人仍旧被看做是达到工业生产率这一目标的手段。人际关系并没有恢复做工的骄傲和减轻无目的性,只是代之以工人的精神发泄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改变工作本身的性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人是知识的载体。就管理客体而言,管理的核心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关键,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推动组织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创新。人本管理发展到了更高阶段——能本管理,这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更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实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以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本资本的价值。这也使被管理者实现了角色转变,由被管理者转变为特定领域中的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本管理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根本体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2.2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效率中心:从以量为中心到以质为中心
管理思想史就是一部人类如何提高效率的历史。从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系统研究开始,泰罗、卡尔•巴斯、甘特、哈林顿•埃莫森、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以及后来的行为科学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效率进行了研究,但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数量”中心,即如何增加产品的产量。例如,亨利•福特创造的自动生产流水线将科学管理发挥得淋漓尽致,齐艾福利德创造的事业部制则是科学管理在组织上的保证,自动流水线和事业部制体现了“效率之上”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数量最大化的追求。后来梅奥在西方电气公司的主持的“霍桑实验”就是一系列为寻找提高产量原因的实验,梅奥在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采用的标准就是产品数量的增减。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的需求特征从量化、规模化转变为质化和个性化,他们对产品的质量、样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过去卖方市场的那种“以量取胜”的企业战略失去了实际意义,从而转向寻求“以质取胜”的道路,“质优者胜”成为了市场经济竞争中一条铁律。各个企业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也往更高层次发展,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许多知名学者都提出了有关质量管理的观念和理论,如戴明的“领导职责14条”和“PDCA循环”、朱兰的“重要的少数”与“有用的多数”及“三步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费根鲍姆的“9M因素理论”、石川馨的“全公司性质量管理”、克劳斯比的《质量不花钱》和《完美无缺——不流泪的质量管理》等等。 “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的观点逐渐成为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核心理念。
从回顾中不难看出,虽然每种理论都有所不同,但所有的理论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环境,都是围绕提高效率这一管理的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提高效率经历了从以“量”为中心到以“质”为中心的转变这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的转变。但无论是“量”还是“质”最终归宿都是管理效率的提高,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效率是管理永恒的研究中心。
2.3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人性假设:从“经纪人”到“道德人”
正如雷恩所说:“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通过理解这些本性,就可以揭开迄今未探索过的心灵的秘密。”人性观是管理理论的依据,也是构建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西方近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清晰地展示了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之间的必然联系。没有“经济人”假设,泰勒就不会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没有“社会人”假设,梅奥就不会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纷繁复杂,马斯洛基于社会中人的自尊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提出了“自我实现人”,他认为人都是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接着,麦格雷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Y理论;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沙因在综合“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强调了社会中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的多样性模式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除了利己等特征外,在做出经济行为时,会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越来越考虑到或顾及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即“道德人”。
通过都上述西方管理思想中人性设定的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由“经济人”、“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再到“道德人”,这条主线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的,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样实现人的多方面需求和自我价值,又如何规范与约束人的行为,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古代哲理:以人为本,本理则固,本乱则国危。可以预见,今后管理学也将沿着人性假设的深入思考而不断深化和完善。
2.4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文化准则:从西方文化到东方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许多学者研究后发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长处往往是西方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威廉•大卫在考察日本管理的成功之后,认为对于这种源于中国管理“我们一旦理解了它就能够将它与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进行对比并了解我们的环境内还缺什么东西”。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努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产生了诸如系统工程思想、运筹学思想、信息思想、综合管理思想等实际应用的光辉范例。最早探索东方管理思想的学者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认为,管理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从中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到中方的回归:其一是大家所公认的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二是文化对管理发展的作用,其三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他认为,其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管理思想的回归。
然而,当代西方管理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现代管理思想中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出现路线分歧以及东亚国家新经济所引起的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讨论都不意味着传统式的人文管理已可取代西方科学的管理,科学管理也并没有失去其生命力。恰恰相反,由于人文精神的挑战,科学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变得更合理。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并非绝对的,人类的进程与一切事物的进程一样,合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所以,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汇合和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正成为当今管理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2.5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发展趋势:从分工理论到和合工理论
200多年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他认为,把制造过程分为若干道工序,并让每个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这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
但是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运用,使简单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再者,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也日趋强烈。因此,如果片面追求分工精细,强调专业化,则会使企业的整体协调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其结果致使企业效率低下,形成了上下级的官僚体制,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时候,适时的“合工理论”应声而出,逐渐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
与分工理论相比,系统创新强调的“合工理论”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方法,将原先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通过科学的整合,重新进行组装,将多道工序合并起来,由一人独自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整合为工作小组或团队来共同工作,以利于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简化程序,缩短时间,提高效能。另外,减少管理层,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降低管理成本,使员工有了自主权,也可以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6西方管理思想演变的发展趋势:从学派分化到兼容并包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战后各国经济不断复苏和繁荣,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原子能和计算机等科技飞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不断涌现,人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些使得管理学原有的理论和方法有些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于是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出发,催生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派别,如以孔茨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理论学派、马克兰特为代表的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卢桑斯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明茨伯格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形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组织文化与跨文化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组织生命周期等管理思潮的相继提出,管理理论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管理思想的各个理论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某些方面的有效性。各个学派思想交错,盘根错节、各有利弊。孔茨在1961年撰文指出,各个学派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语义混乱,许多管理学家对“管理”、“组织”、“领导”、“人际关系”等词各有解析,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2)对管理、管理学的含义和范围无法取得一致意见。(3)曲解或抛弃前人提出的挂你经验和管理原则。泰勒、法约尔、古利克等人概括出许多有见解的管理经验,却被认为是“万能论者”的先验假设,他们的一些管理原则也被认为是老生常谈,被所谓的“新”原则所代替。(4)各个管理学家不愿相互了解,隔阂和矛盾不断产生,他们对其他理论相互抨击,造成了理论学界的混乱状况。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下,许多学者逐渐发现一种管理思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要走向融合,相互借鉴,吸取众家之长,促进管理思想的民主化、科学化。在管理思想进入成熟阶段后,越来越多管理学者注重到管理思想一体化的重要性。
3、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
中西方管理思想实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从管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结果来看,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3.1中国管理思想的优缺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异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的管理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得益于对这种中华管理文化的借鉴。
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有自身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在管理思想的各种长处中本身也包含着各种弊端:人本观既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观既科学地把管理诸要素及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却又可能成为失去活力、缺少个性、束缚生产发展的樊笼;协和观既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各种辩证关系,注意保持管理系统的和谐稳定,又可能成为反对变革、摒弃竞争、害怕冒险的强大心理惯性;经权观辩证地处理了管理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但“天不变、道亦不变”,万古不变的“经”就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组织更新、模式变革的极大障碍。传统管理思想中的许多信条,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何必曰利”、“父母在不远游”“子为父隐”等等,不仅在历史上成为管理方式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
3.2西方管理思想的优缺点
西方管理思想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然而,西方管理思想的这些优点也伴随着诸多弊端:各种“管理科学”都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但这种过分重视理性的传统却造成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的结果。对管理中的某一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管理方面的规律,但却往往把这局部的规律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弊病。例如,“科学管理理论”是极端的唯理性论,而“行为科学理论”,却走上另一极端——唯人性论;“管理科学学派”迷信“组织中心”和“技术中心”,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再次走到把人机器化的极端,当代“新潮派”则片面鼓吹“价值观念”的作用,又摆向了相反的另一极端,现代西方的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这种复杂化带来了新的矛盾,产生了被称为“帕金森效应”的弊病;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以致成为被美国人称为对“象牙之塔中的分析和理财手段的迷信”。
中西方管理思想各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这就是所谓“文化悸论”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4、结束语
论文对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细致的阐述和分析,详细的表明了中西方的管理思想的从诞生,到发展、再到不断的自我完善这一过程。从中西方管理思想各自不同的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二者之间的孰优孰劣。亦从另一方面表达出在经济文化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当代,单纯的套用和迷信单一的管理思想是不可取的这一观点。
回顾中西管理思想发展史,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力水平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也与人们的认知程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各自文化的民族特点,中西方所形成的管理思想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中西方的管理思想与中西方文化一样,也是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中国管理思想在借鉴西方管理思想从而取得长足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根据自我本身的文化基础,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思想,则会对自我本身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限制,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相反,在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在其本身的优势上吸收西方管理思想的理性思想,才能在不断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2009年
[2]匿名.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简单比较 2007年
[3]武桂芹.对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的初探 2008[12]105
[4]何宇华.西方管理理论与思想百年发展的回顾及思考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