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谈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谈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日期: 2014/4/5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扬州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冯德海 王世荣

【摘要】:当前关键能力已成为判断一名劳动者是否优秀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每所职业学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方法。
   【关键词】:关键能力 特征 培养方法 培养模式
  
   1、前言
   所谓"关键能力",它指的是具体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如学习任务的组织实施能力、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人际交流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一个人的独立性、责任心等等。这些能力在当今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亦称"综合职业能力"。
   2、关键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从而让劳动者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
   尽管有时对“关键能力”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某种共同的特征,如:①关键能力所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在社会中交往的能力,它是对传统的职业能力观的补充和发展。②关键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仅仅是个体的一般智能结构,如认识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它还包括了个体的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丰富了职业教育教育的内涵。
   3、培养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识 
   对此,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自习课等时间,围绕关键能力组织一些活动,如讲座、辅导、座谈会等方式给学生讲什么是关键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关键能力,及怎样培养等问题;在相关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制定活动项目、安排活动程序,到活动组织实施,完全教由学生承办,这样通过具体的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从而就培养了学生关键能力的意识。
   2)灌输于整个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需要贯穿于整个学生管理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所职业学校均要有严格日常管理,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管理者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事理,养成学生勤勉、敬业、守纪、守时、团结合作等良好素质。
   3)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教育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
   4)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实习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强化课程改革
   关键能力是一种整合所有职业能力的概念,它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多个方面。它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并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或整合课程。
   6)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以重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等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
   7)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一个全面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帮助学习者在这个体系中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摒弃狭隘的教育思想,冲破不同专业、课程、教育等级之间的一切障碍,让各种教育元素自由融合,构建学生的终身教育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能力远比获取知识更重要。职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力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