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浅谈教育技术学

浅谈教育技术学

日期: 2014/4/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卢振江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之后,找出了当前发展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意见,最后展望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发展;问题;前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学习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所以,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子学科,既是研究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领域,又是培养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专业名称。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确定培养专门人才的规格,我们的认识都不能停留在教育技术的经验层次上.恰当的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教育技术的规律,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教育科学中,按其研究对象和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三个层次。其中教育哲学是从认识上探讨人的教育的本质与观念;教育学重点研究人的教育原理与规律;教育技术学则研究运用技术方法改善教育的过程和结果。
   二、当前发展教育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意见
   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对教育技术的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根据我们了解,有些地区学校强调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至今未开展这项工作。但我们也看到有些学校各方面条件并不是很好,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而有些条件不错的地区和学校到现在还没有或还没有有组织地开展这项工作。所以首先应解决的是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目前尚有没有行动的地区和学校,应该加快步伐。
   其次,在部分已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和学校,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协调。大部分电教中心、网络中心、CAI中心等教育技术机构,分散设置相互协作精神不够。有组织、协调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还不够。
   再次,教育资源得不到共享,不合理重复开发的情况十分严重。同一门课程十几个、几十个单位重复研制的情况并不少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后,软、硬件建设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已建成网络的地区和学校在网上运行的教育教学软件数量少,适用于教学过程的在网络条件下运行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更不多见。
   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第一,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大力宣传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使大家提高认识。同时也应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把开展教育技术的情况,作为评价办学水平的一项指标。当然,采取行政措施也要分轻重缓急,先从有条件的地区、学校搞起,以促进和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第二,为了尽量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开发,有必要建立全国性地区性协作组织。建立协作组织旨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研究如何开展教育技术工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为了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进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的教学软件进行消化和吸收。
   第四,建立教育软件审查推荐制度,遴选适用的优秀软件向社会推广并组织应用。同时,建立软件研制开发基地,形成集研究开发、制作、推广应用的一条龙服务体系,逐步使我国教育技术事业发展壮大。
   第五,积极争取加大对教育技术工作的投入。教育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有一部分经费,用于开展这项工作。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都应增加对这项工作的投入。同时利用协作组的形式。加强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多渠道筹措经费,以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支持,使其尽早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
   回溯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我认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学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第一,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转变
   教育技术的1994年定义已经明确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对象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表明教育技术在新定义上更加强调了“学”的技术。
   由于以“教”与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都有缺点,以“教”为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前人知识的载体,缺乏创造能力,从而使整个社会缺乏进步的动力;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容易使学生信马由缰,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我国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在充分总结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水平的不同,而逐渐变化的。
   从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注重“教”的技术向注重“学”的技术再到“主导——主体”教学方式的演化始终是领域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认为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不应过分强调“学”或“教”,而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教师、学生的地位,使之平衡发展。
   第二,教育技术学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
   第三,从学校教育向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方向发展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使个别化学习成为了可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为终身学习提供了要求和舞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了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并且指出终身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过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
   第四,综合国力的增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促进,及教育技术学为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而对民族性格的培养和引导
   目前,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国从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会促进中国政府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教育技术学者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来发展完善教育技术学,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完善增砖添瓦,为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运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技术学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这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