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行为金融学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行为金融学研究现状分析

日期: 2013/3/20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美玲

一、总体研究状况
   在类型比较中,规范型和综述型占六成以上,实证型数量不多,这直接反映
   了我国行为金融学研究水平落后的现状,关注的焦点仍然停留在对理念的认识阶
   段,未能转移至应用研究方面。这是与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的
   现状相一致的。
   1998-2003年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对行为金融学的总体综述,2003年以后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性研究逐渐增多,而其中的大部分是对证券市场的研究。
  
   二、具体研究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
   总 分
   基本理论 个体行为研究
   群体行为研究
   非有效市场研究
   与经典金融学的区别
   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投资理论在资本市场的应用
   封闭式基金研究
   估价
   证券市场操作行为
   行为公司金融
   风险管理理论
   对事件,异象的解释
   其他
  
   1、基本理论
   1.1个体行为研究
   一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典型代表《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异常探讨——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我国权证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发现我国证券投资者存在的一些认知偏差和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政策依赖性心理、过度自信、处置效应、赌博与投机心理、庄家情节。
   1.2群体行为行为研究
   主要表现为对羊群行为的研究。典型代表是苏玮的《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研究》,他们比较成功的地方把羊群行为的研究方法体分为两类:一是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二是以基金等特定类型的投资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的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
   1.3对非有效市场的研究
   一般方法是通过研究有效市场成立的假设不成立来证明有效市场假说也难成立。典型代表是侯成琪的《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质疑》,他从非理性行为、系统性偏离和有限套利三个方面对有效市场成立的假设进行了质疑。
  
   2、与经典金融学得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在经典金融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试图完全推翻以往的
   理论,而是开拓金融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力求完善和修正金融理论,使其更加
   可信和有效。国内对此研究的比较深刻透彻的是李心丹教授,典型代表是他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涉及学科技领域、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过比较。
  
   3、证券市场中的应用(最热门,最熟悉的领域)
   3.1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对证券市场影响的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典型思路是首先发现实际市场中的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设的异常现象,然后用不同于理性人假设的有限理性,或群体行为,或非有效市场特征来解释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
   3.2投资理论在资本市场的应用
   行为金融投资决策基础包括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价值理论,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包括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BSV 模型以及DHS模型等。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包括反价值策略、技术策略、行为控制策略。比较典型的是阳建伟的《行为金融及其投资策略》,在对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以及认知偏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投资需要的角度出发,对行为金融学主要投资策略的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以及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之后魏李翔的《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分析》又对这领域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相对强度交易策略和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
   3.3封闭式基金研究
   比较典型的是梁冰的《证券市场过度反应行为与封闭式基金价值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前期收益学说、风险学说、规模学说、询报价效应学说以及行为金融学等视角对过度反应现象加以分析,发现我国基金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封闭式基金存在着典型的跟随指数的齐涨共跌现象,市场存在趋势效应。之后伍燕然的《不完全理性、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之谜》通过检验封闭式基金价格的过度波动说明我国市场的非有效性和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因此有必要采用不完全理性的理论来解释基金折价;基金折价变化与新股的月度平均首日收益
   率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由于后者反映情绪,间接证明基金折价变化,也反映了
   情绪。
   3.4估价
   国内是在2001年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金融资产定价的。其中以郑伟《预期与金融市场价格行为》为代表,他放松理性预期的假设,重新定义了准理性
   预期的表达式,并用它来解释金融资产。之后胡昌生的《行为金融与最优资产定价》介绍了最优资产定价模型,也引入预期理论对传统的定价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直到2005年以后行为金融的定价理论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典型代表是
   吕东辉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形成机理研究》。
   3.5证券市场操作行为
   市场价格操纵者可以利用投资者的行为偏差,通过操纵价格来获得利润。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周春生的《中国股票市场交易型的价格操纵研究》,研究了在市场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交易型价格操纵发生的条件,最后发现非充分理性投资者的存在和有限套利的制约是交易型价格操纵获利的重要原因,投机者套利能力越弱,操纵者的价格操纵越容易获利。在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有趣的是徐谡的《股评家是先知吗——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股评研究评述》,他对我国的股评家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股评家大体上是诚实的,他们的投资建议使得市场更加有效。但也应认识到股评是存在偏差的,股评背后的陷阱大部分是人为因素造成,不完全理性行为引起的。
  
   4、行为公司金融
   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是朱武祥,他的《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研究发展及实践意义》,他认为这一理论关注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非理性和公司管
   理者非理性对公司资本配置及绩效的影响,包括资本配置战略及投资行为、融资
   行为、股利政策三方面。公司管理者非理性体现在过度乐观和自信,导致过度的
   兼并收购和过高的并购价格,虽然在短期内有增加公司价值的一面,但在产品
   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不完美的条件下,很可能增加公司的财务危机,破坏公司
   的长期健康发展,阻碍公司资本增值。之后,陈昆玉的《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发展评价:起源、心理学基础及研究发展》研究了投资者理性+管理者非理性、管理者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者非理性三种模式,解释了一些传统公司金融难以解释的困惑和现象。
  
   5、风险管理理论
   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比较透彻的是姜继娇,杨乃定,他们的《基于行为金融的机构投资者IRM实证研究》建立了行为金融学的风险度量模型,并据此调整了传统行为证券组合理论。与传统金融范式下的风险管理相比,该模型考虑了心理因素,更加逼近现实的风险决策情景,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为决策者风险偏好的动态性特征。
  
   6、对事件、异象的解释
   比较典型的是并购和中航油事件。米黎钟的《行为金融学对公司购并原因与普遍败绩的解释》他提出两种理论来解释购并及购并潮,一种理论认为市场是理性的,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了购并的产生,即过度自信理论;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公司管理者是理性的,购并是管理者对市场的非理性作出的理性反应,即市场驱动理论。陆宇建的《“中航油”事件的行为金融学思考》发现该事件的成因除了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因素外,还应考虑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而导致的确认偏差、认知失调、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的心里倾向,并提出了控制决策者行为偏差的措施,包括行为过程控制、结果控制、人员控制和文化控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