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混凝土剪力墙连梁的设计计算及超筋处理

混凝土剪力墙连梁的设计计算及超筋处理

日期: 2012/1/2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炳寅

百家论坛 建筑结构.技术通讯 2007 年 3 月

混凝土剪力墙连梁的设计计算及超筋处理

朱炳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4)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连梁及框筒结构

中的裙梁一般较易出现超筋现象,应采取适当的处理

方法。本文讨论的是在结构体系合理的情况下,当某

些剪力墙连梁仍然超筋时,设计如何根据混凝土高规

第 7.2.25 条的相关规定,进行适当地处理的方法。

1 对连梁的计算处理方法

1.1 连梁调幅处理(计算结果①)

抗震设计剪力墙中连梁的弯矩和剪力可进行塑性

调幅,以降低其剪力设计值。但在结构计算中已对连

梁进行了刚度折减,其调幅范围应限制或不再调幅。

当部分连梁降低弯矩设计值后,其余部位的连梁和墙

肢的弯矩应相应加大。一般情况下,经全部调幅(包

括计算中连梁刚度折减和对计算结果的后期调幅)后

的弯矩设计值不宜小于调幅前(完全弹性)的 0.8 倍

(6,7 度)和 0.5 倍(8,9 度)。

注意:1)本调整方法考虑连梁端部的塑性内力

重分布,对跨高比较大的连梁效果比较好,而对跨高

比较小的连梁效果较差;2)经本次调整,仍可确保连

梁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

1.2 连梁的铰接处理(计算结果②)

当连梁的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即连

梁不作为次梁的支承梁)时,可假定该连梁在大震下

破坏,对剪力墙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

下的结构内力分析。实际计算时,为减小结构计算工

作量,可将连梁按两端铰接梁计算。

注意:1)事实上,通过采取恰当的构造措施可

确保连梁对剪力墙的约束不完全丧失,避免出现“独

立墙肢”。采用铰接处理就是考虑了大震时连梁对剪力

墙仍能保持一定的约束作用。2)本次调整的连梁为其

破坏对承受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的连梁,即该连梁不

作为次梁或主梁的支承梁。3)应注意到本次计算为“第

二次”,是对剪力墙进行包络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4)

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将某根超筋连梁进行铰接处

理后,引起其他位置原来不超筋的连梁超筋。

1.3 对超筋连梁的计算处理(计算结果③)

对采用上述 1.2 的方法对连梁进行计算处理(计

算结果②)后,结构的侧向位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即层间位移角已不符合混凝土高规表 4.6.3 要求,且确

无其他手段加大结构的侧向刚度时;或者采用 1.2 的

方法调整效果不好(即多次调整都不能杜绝上述情况

4)的出现)时,可在计算中考虑地震作用下连梁对墙

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既没有按真实截面弹性方法计

算的那么大,也不是完全铰接,而是具有一定转动约

束的塑性铰),即在结构分析中采取降低连梁计算截面

(但施工图的实际截面仍采用原有连梁截面尺寸)的

方法。其计算控制目标是:连梁的计算剪力V3小于连

梁实际截面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V1](按混凝土高规

第 7.2.23 条计算)即可。注意此时程序可能仍然判断

为超筋(V3>[V3]),但其判断不真实,因为其实际截

面尺寸大于计算截面尺寸,连梁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

还是[V1]。

注意:1)本次调整中的连梁为其梁破坏对承受

竖向荷载无明显影响的连梁,即本连梁不作为次梁或

主梁的支承梁。2)本调整方法不宜作为首选方法,仅

适用于上述的特殊情况。3)本次调整计算也属于“第

二次”,是对剪力墙进行包络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

2 连梁计算处理后的分析及相应的配筋设计

2.1 情况一:连梁调幅处理(计算结果①)后,计算

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剪力墙配筋:直接按计算结果①配筋。

连梁配筋:按计算结果①配筋。

2.2 情况二:对连梁进行计算处理后(计算结果②),

当结构位移仍能满足规范要求,即层间弹性位移角符

合混凝土高规表 4.6.3 要求时。

剪力墙配筋:应进行包络设计,配筋取计算结果

①,②的较大值(一般情况下,连梁铰接处理后,墙

的计算结果较大),以保证墙肢的安全。

连梁配筋:按计算结果②配筋,同时应采取措施

确保计算中的连梁与剪力墙的真正“铰接”。

2.3 情况三:对连梁进行计算处理后(计算结果②),

当结构的侧向位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且确无其他手

段加大结构侧向刚度时,降低连梁截面进行计算(计

1

算结果③)。

剪力墙配筋:应进行包络设计,配筋取计算结果

①,③的较大值。

连梁配筋:取实际截面,即计算结果①的截面,

按连梁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力[V1]及相应弯矩M3计算配

筋,此时连梁仍能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之所以可以

这样处理,是因为当连梁承受的实际弯矩达到M3后,

连梁端部达到最大弯矩承载力,形成塑性铰后连梁变

形加大而弯矩不再增加,因此剪力仍能保持为V3,不

会超筋。注意:当模拟连梁的计算截面取值过小(从

计算结果中表现为V3小于[V1]过多)时,常出现纵向

钢筋的折算值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此时应适当加

大至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 实际纵向钢筋配置时可采用的简化方法

可根据实际连梁与计算连梁有效高度的比值,对

计算的连梁纵向钢筋面积(计算结果③)进行调整(应

同时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有文献提出按混凝土高规式

(7.2.22-1)反算连梁梁端弯矩的方法(简称反算法),

笔者认为反算法存在以下问题:1)反算法假定连梁两

端弯矩相等,但当连梁两端墙肢截面刚度差异较大时,

此假定误差也大,反算结果是否合理值得商榷;2)采

用反算法,补充计算工作量大,作为一种近似计算方

法,实用意义不大。

2

4 按连梁能承受的最大剪力配置箍筋的公式推导

根据连梁的截面要求(混凝土高规第 7.2.23 条)

可以推算出连梁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力[V1],以此作为

连梁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可求出连梁的箍筋面积。

4.1 非抗震设计时

按混凝土高规式(7.2.23-1)右式与式(7.2.24-1)右式

相等:0.25 =0.70cbhf sAhfbhf /sv0yv0t + ,得

bf

sffA

yv

tc

sv

)7.025.0( ?= (1)

当连梁箍筋间距 s=100mm 时,非抗震设计的连梁

最大箍筋面积可以查表 1 直接得到。

4.2 抗震设计时

跨高比大于 2.5 时,按混凝土高规式(7.2.23-2)右

式与式(7.2.24-2)右式相等:

0.20 =0.42 ,得 0cbhf sAhfbhf /sv0yv0t +

bf

sffA

yv

tc

sv

)42.020.0( ?= (2)

跨高比不大于 2.5 时,按混凝土高规式(7.2.23-3)

右式与式(7.2.24-3)右式相等:

0.15 =0.38 ,得 0cbhf sAhfbhf v /9.0 sv0y0t +

bf

sffA

yv

tc

sv

)42.017.0( ?= (3)

当连梁箍筋间距 s=100mm 时,抗震设计的连梁

最大箍筋面积可以查表 2 直接得到。

非抗震设计的连梁最大箍筋面积(mm2) 表 1

非抗震设计 梁宽

(mm)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200 156 199 245 293 341 383 424

250 194 249 307 366 426 478 530

300 233 298 368 440 511 574 636

350 272 348 429 513 597 669 742

400 311 398 491 586 682 765 848

450 350 447 552 659 767 861 954

500 388 497 613 733 852 956 1060

550 427 547 674 806 937 1052 1166

600 466 596 736 879 1023 1147 1272

注:表中数据针对 HPB235 级钢筋;当采用 HRB335 级、HRB400

级钢筋时,表中数值乘以 0.7,0.583。下表同。

抗震设计的连梁最大箍筋面积(mm2) 表 2

跨高比大于 2.5 时 跨高比不大于 2.5 时 梁宽

(mm)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C20 C25 C30 C35 C40 C45 C50

200 139 176 215 256 296 330 365 111 141 174 207 240 269 298

250 174 220 269 319 370 413 456 139 177 217 259 301 337 373

300 209 264 323 383 443 495 547 167 212 261 311 361 404 447

350 243 308 377 447 517 578 638 195 248 305 363 421 471 522

400 278 352 431 511 591 660 729 222 283 348 415 481 539 596

450 313 396 484 575 665 743 820 250 319 392 467 541 606 671

500 347 440 538 639 739 825 911 278 354 435 518 602 674 746

550 382 484 592 702 813 908 1002 306 390 479 570 662 741 820

600 417 528 646 766 886 990 1093 334 425 522 622 722 808 895

5 情况三的算例说明

某连梁截面为 250×600,计算跨度为 1400mm,

一级抗震等级,C30 混凝土,纵筋为HRB400,箍筋为

HPB235。该连梁所能承担的最大剪力(按混凝土高规

第 7.2.23 条计算,也可从电算结果的超筋信息中直接

读取)[V1]= 303kN,计算结果①V1=400kN>[V1],需调

整计算,过程见表 3。

连梁超筋调整计算及配筋要点 表 3

步骤 计算截面

b×h

计算剪力

V(kN)

允许剪力

[V](kN) 计算判别 计算弯矩

M(kN.m)

计算纵筋

(mm2)

实际截面

b×h

实际箍筋

(mm2)

实际纵筋

(mm2)

1 250×600 400>303 需调整 350 2122

2 250×450 280<303

303

计算结束 200 1682

250×600 217(查表 2) Max[1682×(450-35)/(600-35),

0.545%×250×600]=1235




混凝土剪力墙连梁的设计计算及超筋处理.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