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 2011-12-31 0:03:38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国内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石培华博士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一是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二是可与加快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成为一些地区的旅游优势和品牌.三是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实现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减少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上,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乡村旅游是一种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依托的资源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都是农民.乡村旅游强调当地社区和农民的参与,通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地农民直接参与旅游业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
   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同时,农民依旧保留这些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治理成本较低,激励结合简单,产权回报直接.农民作为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创造财富,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
   许多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历程可以证明,它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不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也日益显现出它对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例如贵州省有132个民族村寨成为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到2002年底,农户家庭经营收入达1180万元,农户平均收入11238元,人均收入2180元,贵州省农村已有53.21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2,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就业极不充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有总量剩余,也有季节剩余.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再业.例如,在节假目展开的乡村旅游活动,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周末生舌不可缺少的部分.既保证了农民在农月羁时也能够获取收益,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也消除了不安定隐患.
   3,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适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4,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部分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促使乡村旅游景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美化洁化,道路改善,住房改造,卫生厕所建设,活垃圾处理等生活细节的处理,从而使当地居民客观上享受到现代化生活.
   5,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在旅游过程中农户必然参与到游客的高品位精神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目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些地方为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举办乡村旅游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接待礼仪,外语口语会话和其他旅游服务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6,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最初动因保持和突出农村自然特色及其原始,淳朴的风情是乡村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也是村民的首要职责.在规范的乡村旅游开发中,通过深入挖掘,拯救,复原,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原本鲜为人知,已濒临绝迹,不再生的历史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旅游开发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他们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5种模式:一是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游目的地;四是农村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盛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大,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大亮点.中国乡村旅游虽然时间很短,伴随规模的快速扩大,转型速度很快,已开始呈现多层次,综合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一批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众多旅游景区中独放异彩.例如,黄山市以旅游立市.望实现该市"三最"(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目标,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标是把乡村旅游业作为该市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新突破,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之后又一世级的品牌.广西桂林市历村1988年弄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3年,全村从旅游业的人数达15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该村的菩萨水岩洗泥澡项目,年纯收入达200多万元.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向为:
   1,地方政府主导的力度明显加大已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全新的增长点着力扶持和培育.一些地方还出台专门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2,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乡村旅游在起始阶段,一般以一些有一定实力,一定专长,意识比较超前的农户自发组织开展为主.随着乡村旅游市场的日益矿大,投资主体趋向多元.既有农垦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3,乡村旅游开始注重追求产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开发者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已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事业做大做强.而新介入的投资者,一般实力较强,他们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后发优势,起点必须高,并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