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凝固模拟技术应用于PUMA主盖的铸造工艺设计

凝固模拟技术应用于PUMA主盖的铸造工艺设计

日期: 2011/4/11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凝固模拟技术应用于PUMA主盖的铸造工艺设计

摘要: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InteCast铸造凝固模拟软件,对PUMA发动机的主轴承盖工艺进行了模拟,比较了两种工艺的铸造缺陷,并以此作为模具设计的参考依据,开发了适合生产的工艺和模具。

关键词:凝固模拟;铸造工艺;模具设计

引言:

江铃铸造厂正在试制的PUMA主轴承盖,是福特PUMA发动机上的重要部件之一。该件为连体主盖,尺寸:182.3 mm×129.8 mm×61.0 mm,壁厚10~27 mm,材质要求为QT550-7。这决定了该铸件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经过访问国内其他铸造厂,发现类似的连体球

铁主盖铸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缺陷。通过凝固模拟技术,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工艺方案,确定了适合我厂的生产工艺,比较好地解决了缩孔、缩松问题。

一.模拟方案

方案1是DISA线顶冒口工艺,工艺布置图见图1a;方案2是Z148线工艺,见图1b。对这两种方案分别三维造型,并应用华铸CAE/InteCast凝固模拟集成系统软件进行网格剖分、计算分析和后置处理。两种方案都采用2 mm大小的网格剖分,并且都进行凝固模拟计算中的藕凝计算(考虑了充型和凝固过程中散热的计算)



图1两方案的工艺布置图

二、模拟结果及分析

2.1液相分布

对比两种方案液相分布的孤立区,发现单个铸件上出现的孤立液相区数量是不一样的。方案1中单个铸件最多出现了4个孤立液相区,见图2a,而方案2中单个铸件最多出现了3个孤立液相区,见图2b。出现孤立液相区的时间也不同。方案1在凝固287 s时出现了4个

孤立区,方案2是在293 s的时候出现。一般来说,对同样部位的孤立区,其体积小比大好,出现的时间晚比早好。可见,方案1出现缩孔、松的倾向比方案2要大。而观察凝固过程动态AVI也发现,方案1中冒口与铸件的液相区在凝固到159 s时就分离了,而方案2的冒口与铸件液相区分离时间是197 s,这说明方案1的冒口相对来说补缩效果不及方案2的冒口。

图2两方案的孤立液相区分布及出现时间

2.2定量缩孔分析

两种方案的形成的定量缩孔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方案最后都形成了缩孔、缩松。方案1中,第一盖上靠近冒口处有缩孔,第二盖上远离冒口方向有缩松(见图3a);方案2中,缩孔、缩松都集中在第三盖上,靠近冒口为缩孔,远离冒口方向及主盖弧背部产生了缩松(见图3b)。



图3两方案的定量缩孔

三.结果验证

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方案的凝固模拟结果,我们认为方案2相对比较好。对两种方案进行试制,试制结果与凝固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方案1出现的缩孔缩松较多,方案2出现的缩孔大多都集中在第三盖上,如图4a,其分布也与定量缩孔分析吻合。最后,根据模拟和试制结果,以及我厂实际情况,采用了方案2即Z148工艺。根据试制情况,通过加大冒口及窝座,消除了铸件上的缩孔、缩松。





图4 Z148方案改进前后的产品对比

四.结论

通过凝固模拟分析比较,确定了PUMA主轴承盖的生产工艺方案,根据试制生产情况,调整冒口和窝座后,完全消除了缩孔、缩松缺陷。凝固模拟技术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工作方案,对降低工艺设计风险、改进工艺方案、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都有很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立亮,刘瑞祥,廖敦明,等.华铸CAE/InteCast集成系统使用

册[M].9.0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4-86.


凝固模拟技术应用于PUMA主盖的铸造工艺设计.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