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探述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探述

日期: 2010/11/4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新 中医 2008年 11月 第 40卷第 11期

JOURNAL OF NEW CHINESE M EDICINE NOVEM BER 2008 Vo1.40 No.1 1

[文章编号 】0256—7415(2008)1l一0008—02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探述

张凯 ,蒋戈利 ,邢军 ,刘文红 ,薛艳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六四医院中医针灸康复中心,天津 300381

【摘 要】以 《伤寒论》和 《金 匮要略》 两书 中涉及针 灸的条文 为依据 ,对张仲景的针 灸学术思想进 行 了分

析 、探讨 、归纳、总结 ,初步阐释 了其针灸学术思想的重点,挖掘 了其 中的学术-E~15床价值 ,指 出张仲景继承

了 《内经》 中部 分关于针 灸的学术观点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创立 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 系,对穴位的主治

范围有所补充;并且提 出了 “阴证虚证 宜灸 ,阳证 实证 不宜灸”的针灸治疗原则,总结 了误 用灸法及烧针 引起

的变证及救 治措施 ,以及针 药的各有利弊 ,和针、灸、药并施或 可增强疗效的学术观点。

【关键词】张仲景 ;针 灸;经络理论 ;穴位 ;灸法

【中图分类号】R222.2;R245 [文献标识码 1A

从 《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两 书中,可见到张仲景直接

谈及针灸的条文有 69条之 多。在张 仲景为 《伤寒杂病论》写

的序言 中指 出 ,其 在写 书时 “撰 用 《素问》 , 《九 卷》 (即

《灵 枢》 ), 《八 十一难 》 ” ,这 三卷书 中均有 大量 关于针

灸 、经络的论述。町见张仲景在针灸方面是颇 有建树的。笔者

在研读 《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两 书的基础 卜,摘录有关条

文 ,分析 、归纳 、总结其针灸学术思想如下。

1 源于 《内经》 ,有所创新

1.1 对经络理论的灵活应 用 张仲景根据 《素问 ·热论》六

经分证的基本理论 ,创造性地将外感疾病错综 复杂 的证候及其

演变 ,加以总结 ,提 出rr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 系。在 《金 匮

要略》的第一篇关于疾病发病的论述 中,提出 : “千般疚难 ,

不越三条:一者 ,经络受邪 ,入脏腑 ,为 内所 因也;二者 ,四

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寒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事 ,

金刃 ,虫兽所伤。”三条 中有两条论 及经络 ,可见张仲景对人

体经 络的霞视 。而后 又指出 了疾病 预防的方法 : “若人能养

慎 ,不令邪风干预经络 ;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

四肢才觉重滞 ,即导引,吐纳 ,针灸 ,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 ?

? ”可见 ,张仲景认 为,外邪侵袭人体而致病 的顺序为先侵袭

经络 ,经络受邪 ,气血壅塞不通 ,而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即经

络受邪 ,血脉不通 ,是疾病发生的前期表现。若人平时能重视

养 生 ,不使 邪气 干预 经 络 ;或邪 气 刚刚侵 袭 到经 络 即 “导

引,吐纳 ,针灸 ,膏摩 ,勿令九 窍闭塞” ,则 可预防疾病 ,

即使 已经发病也不会 使病情 向深处 恶化 。张 仲景还在这种理

论 的指导下 ,将 中风病分为 中经 络和 中脏腑 ,将 中风病按病

情 由轻 到重依次分 为 :中络 ,中经 ,中腑 ,中脏 ,并运用此

理论 治疗 血痹之轻 证。血痹 ,足 以肢体麻木 为主症 ,由气 血

不足 ,再加 风邪诱发 ,血行 不畅所致 。张仲景提 出 ,若 “脉

微涩 ,在 关 上小 紧 ” ,即气 血不足 ,而兼 有 阳气被 郁征 象

者 ,可用 “针引阳气 ” ,使 阳气行则邪气去 。

1.2 对 穴位主治范围的发挥 其特点是善于应用期 门穴和大

椎 、肺俞 、肝 俞三穴组合 。如原文 的 108、109、119、142、

150、171、143条等。募穴为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 的腧

穴 ,最早见 于 《内经》 ,但 只叙述 了胃和胆 的募穴 。传统认

为 ,其它的除心包 、三焦以外的八个募穴首见于 《脉经》 ,但

从 《伤寒论 》中可看到 ,张仲景对肝之 募穴期 门的认 识早于

《脉经》 。他将其用于肝怒乘脾及木火刑金之证 ,是取其能清

肝泻火 之意 。如 《伤寒 论》第 108、109条所 述 : “肝乘 脾

也 ,名 日纵 ,刺期 门” 。 “肝乘肺也 ,名曰横 ,刺期门”。同

时张仲景也将其用 于肝火偏盛 ,而热扰神明之证 。如第 142条

谓 : “谵语 ,脉弦 ,五 日谵语 不止 ,当刺期门。”此外 ,还可

用于妇女外感 ,而适逢经期 ,血室空虚 ,热之表邪趁虚而入 ,

表邪入里化热结于血室为病。由于肝藏血 ,肝经之循行又绕阴

器 ,故用肝之募穴期 门清泻血室之瘀热 。事实上 ,募穴在 临床

上多用 以治疗 腑病 , 《素问 ·阴阳应象 大论》说 : “阳病治

阴” ,说 明募 穴对六腑病 证有特殊 的疗 效 。但张 仲景并不拘

泥 ,将其应用于脏病及热入血室之证 ,寓在清泄肝火 ,化瘀生

新。一般认为 ,清泄肝经之火的穴位首选太冲 、行间 ,而通过

以上对张仲景论治的研究可知 ,平刺期 门穴或期 门点刺放血也

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外 ,论及大椎 、肺俞 、肝俞三穴组合的条

文也多次出现 。如 《伤寒论》142条 : “太 阳与少阳并病 ,头

项强痛 ,或眩 冒,时如结胸 ,心下痞硬者 ,当刺 大椎第一问,

肺俞 ,肝 俞 ,甚不可 发汗 。” 表邪未解 ,痰 热结于心下 ,则

“时如结胸 ,心下痞硬 ”;手足少阳经 脉起于 目锐眦 ,胆与肝

[收 稿 日期 】2008—03—03

【作者简介 】张凯 (1984一),男,医师,研 究方向 :针 灸治疗神经 系统及脊柱关节疾病 。

新 中医 2008年 1 1月 第 40卷第 11期

J0URNAL OF NEW CHINESE M EDICINE NOVEMBER 2008 vo r 40 No.1 1 ·9·

合 ,肝开窍于 目,邪热循经上干空窍 ,故头晕 目眩 ;又由于邪

热 内扰 ,复发汗必伤阴液 ,故 “甚不可发汗”。此时 ,表证不

解 ,需应用汗法 ,但 又恐伤 阴液 ;邪热夹痰 ,内扰清窍 ,应用

清泻 之法 ,又恐耗 伤正气 ,使 表邪更不 易解 ,给治疗 带来 困

难 。故用大椎 、肺俞 解表化痰 ,肝俞疏利肝胆经气 ,以达到表

里双解的 目的。表邪未去,而邪热 内扰于胆经 ,在取大椎 、肺

俞穴解表发汗的同时,取 与之相应 的背俞穴肝俞 ,清泻肝 火,

实乃 “阴病阳治 ”的代表之作 。

2 灸法的选择

2。1 阴证 虚证 宜灸 《伤寒论》第 304条指 出: “少 阴病得

之一二 日,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 。”此

条论述阳虚寒湿内停 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 “口中和”为 口中不

苦 ,不燥 ,说明无邪热 ;阳气不足 ,阴寒内盛 ,则背部恶寒 ,

故可灸大椎 、关元 、气海等穴 ,灸法与汤药并用 ,尚可以增加

疗效 。又 《伤寒论》第 292条指 出: “少阴病 ,吐 ,利 ,手足

不逆冷 ,反发热者 ,不 死。脉不 至者 ,灸少 阴壮 。”与第 96

条 : “少 阴病 ,吐 ,利 ,烦躁 ,四逆者 ,死 。”相对 比可看

出,前者虽 吐泻暴作 ,阳虽虚而未甚 ,发热 为阳气来复 ,只是

脉一时不能顺接 。可用灸法温通阳气 ,阳气通则脉 自至 。陈修

圆主张灸太 溪穴 ,柯韵伯主张灸复溜 ,张锡纯 主张先灸太溪二

穴 ,脉仍 不至 ,可再灸 复溜。笔 者认为 ,在灸上 述两穴 的同

时 ,再灸手少 阴心经 的原穴神 门,同名 经取 穴 ,温心 阳并可安

神 ,还可加灸心俞 、脾俞 、关元 、气海 、中脘温 阳健脾 ,以止

吐 利 。

2.2 阳证 实证不 宜灸 张仲景指出 ,太阳表证误 用灸法可产

生变证 ,故不宜灸。 《伤寒论 》第 l16条 : “微数之脉 ,慎不

可灸” , “脉浮 ,当 以汗解 ,用火 灸之 ,邪 无从 出 ,因火 而

盛 ,病从腰 以下必重而痹 ,名 为火逆 ”。阴虚火旺之证 ,治应

养阴泻热 ,故 “慎不可灸” ;表邪不去 ,当用汗法解表 ,今用

“火灸之 ” ,是为 “实 以虚 治” ,势必使表 闭 阳郁 而邪不能

出。因为阳气郁结 ,复加火邪 ,则 阳热更盛 ,壅遏于阳位 ,使

阳气不能下达 ,元阳无以温煦 ,则 出现腰 以下沉重麻木不仁 ,

足下恶风等症状 ,故名 “火逆 ”。对于 “火逆”的治疗 ,张仲

景 指出 : “自解者 ,必 当先烦 ,烦乃有 汗 出而解 。” 《伤寒

论》 中关于误治 的针灸条文有 21条 ,其 中属于三 阳篇的有 17

条 ,误治的原因均与热病用灸有关 ;其他 4条均为阴虚或伤寒

化热用灸法引起 的变证 。

可见 ,张仲景认为 ,灸法多适用于阴盛 阳虚 的寒证而不宜

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 ,误用可引起 阴伤亡 阳之 弊。但热病是否

可灸还 有待商榷 。理 由有四 :首 先 , 《内经》 中有 “热 因热

用”的说法 ,可用温热药治疗 真寒假热之证 。其次 ,后世医家

热病用灸法 的案例众多 ,如刘 完素 、朱丹溪均有热证用灸的论

述 ,汪机更在 《针灸问对》中解释谓 :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

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再 次,越来越多 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证 明,灸法不光是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 内而起作用 ,灸法还具

有调理脏腑的功能。四是古人所用灸法 与现代所用灸法也不完

全一样 。笔者认为 ,张仲景所 叙述误用灸法致诸多变证与古人

直接用艾柱放于体表 ,且壮数 太多 、刺激过强有关。而现今所

用之 灸法多为 隔物灸 、艾条灸 、温 针灸 ,所 灸时间在 l0~20

分钟左右 ,均属于弱刺激。故 无论何种疾病 ,用灸法都要掌握

好度 的因素 ,不可一概而论。

3 误用烧针 引起的变证及治疗

张仲景也指出了太 阳表证误用烧针 的变证及救治 方法 。一

是 《伤寒论》 第 11l条 指 出,太阳 中风 ,风 为阳邪 ,火 亦属

阳 ,太阳中风用火针 发汗,火热发汗 ,不仅伤津 ,而且耗气 ,

使阴阳气血俱不足。可见 ,太 阳中风证 ,不可用火攻 的办法来

治疗。此还可扩展到阴虚之体或是温热病患 ,不宜用 温针 、火

法及辛 温燥烈 之药 ,否则可能 会伤 阴动血 ,出现火毒 内攻之

象。另外 ,张仲景还 主张,太 阳伤寒证也不宜用温针及灸法 ,

如 《伤寒论》第 119条 : “太 阳伤寒者 ,加温针必惊也 。”二

是第 1 18条载 : “火逆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 甘草龙骨牡

蛎 汤 主之 。”烧 针可迫 使汗液 外泻而损 伤心 阳 ,使患者惊恐

不安 ,阴液被 劫 ,使心 神失于 濡养 ,而生烦症 ,故用桂枝 甘

草龙骨牡 蛎汤 补心 阳而敛阴液 。三是素 体 阳虚之 人 , “若 重

发汗 ,复加烧 针者 ” ,损伤 阳气 ,导致 亡 阳之证 者 ,用 四逆

汤 回阳救 逆 。四是 ,太 阳伤寒 ,脉浮 ,而素有痰 饮者 ,用烧

针强迫 汗出 ,导致 出汗 过多 ,损 伤心 阳 ,使胸 阳不振 ,水饮

痰邪乘机 扰心 ,心被痰 扰 ,故见 “惊狂 ,卧起不 安者 ” ,用

桂 枝去 芍药加 蜀漆牡蛎龙 骨救逆 汤 以温 心阳 ,安 心神 ,去痰

邪 。五是 第 117条 指出 ,烧 针发汗 ,使针处 腠理疏 松 ,外寒

从 针处侵 入 ,用烧 针强迫 汗出 ,导 致 出汗过多 ,损 伤心 阳,

使 胸 阳不振 ,阳虚阴乘 ,下焦水寒 之气乘 虚而上犯 心胸 ,故

发 为 “奔 豚气 ” ,治疗采用 灸针孑L处各一 壮 ,以散 其寒邪 ,

并投 以桂枝加桂汤平 冲降逆 。

4 针 、灸 、药并用

张 仲景长于用经方治病 ,但并 不拘 泥于单纯使用 中药。强

调针药各有利弊 ,有的病适宜以中药为主,针灸为辅 ;有的病

以针灸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为辅 ;有 的疾病针与药同等重要 。

如 《伤寒论 》第 24条 :太阳病 ,初服桂枝 汤 ,反烦不解者 ,

刺风池 ,风府 ,却与桂枝 汤。”指 出太 阳中风证邪气 较重者 ,

当针药并用。风池位 于胆经 ,阴跷脉 , “上循耳后 ,会手足少

阳于风池” , “下耳后 ,人风池而终” (《奇经八脉考》),故

用此穴解表散寒。风府 为督脉之穴 ,督脉 “并于脊里 ,上至风

府” ,主阳主表 ,发表祛风 ,并与桂枝汤同用 ,增加疗效 。再

如 《伤寒论 》第 306、308条 : “少 阴病 ,下利 ,便 脓血者 ,

桃花汤 主之 。” “少 阴病 ,下利 ,便脓血者 ,可刺 。”指出针

刺法与桃花汤 同用治疗虚寒性的下利。在此 ,多主张针刺长强

穴 ,用 以清热泻浊 。

(编辑 :骆欢欢 )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探述.pdf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