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挖掘学生的歌唱潜力

浅谈挖掘学生的歌唱潜力

日期: 2010/11/1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浅谈挖掘学生的歌唱潜力

大家都知道正常小孩一落地都会发出明亮、悦耳的哭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小的心灵开始慢慢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慢慢呈现各异的性格,有的胆小,易害羞;有的则大胆,热情,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观察学生在声乐艺术上的内在潜力,充分采用“因人而异的发声训练”教学方法,调动歌唱能力。

1、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

每个学习声乐的学生,在投身到自己所热爱的声乐艺术事业时,思想上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循序渐进”包含着声乐教学的阶段性;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教师在选择声乐教材时,要根据学生演唱水平和程度来确定演唱曲目。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在由易到难的学习进程中逐渐树立自信心和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2、运用启发和诱导的训练方式

从大量的心理实验和分析证明,愉快时对人的思想较为活跃,感知也较为敏锐;反之,则会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上课的整个练声过程中,建立一种想学爱学的兴趣。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凭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辩,而采用“比喻的方法”,则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教学手段。比如,在形容发出的声音时,我们可以用“强”或“弱”的听觉概念来说明它的用力程度,也可以用“圆”或“扁”的视觉概念来说明声音位置的高低。在要求学生将气吸深一些时,往往说“气沉单田”。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时,常用“打哈欠”的感觉启发引导等等。尽管比喻有时并不一定合乎发声技能存在的本身,但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声音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唱前作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想”在唱之前,而只有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指挥和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这比单纯的生理或技能要求的阐述形象得多,并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而能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教师正确的演唱示范,尽可能用具体的声音形象来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歌唱欲望,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发声方法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学生在练声发生困难时,教师适当的演唱示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大量的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差距和需为之努力的目标,在范唱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对待范唱不在于模仿其音色、音量,而是在于抓住正确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启发学生准确地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此外,听觉会帮助我们完成歌唱发声技能技巧上的各项要求,指挥发声器官的运动,教师可通过各种正确或错误声音效果的对比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辨别歌唱发声中的正误,可借助MP3或MP4,当声音在腔体中,录出的声音是松、活、柔、圆的在唱时则是声音并不大,感觉声音量小,把这样正确声音的内在感觉记住,并强化成潜意识,同时又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提高学生的听觉分辨能力,那么学生将形成最佳的歌唱状态。

3、因人而异地训练

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素质是各不相同的,接触声乐学科的起点和基础也各不相同,因而反映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各不一样的。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属胆小紧张型,在不发声或平时讲话时是自然放松的,但只要一练声,全身立刻处于紧张状态,耸肩、抬头、歪嘴、拱背……所有的发声器官都因紧张而处于僵硬的状态,什么母音也发不好,令教师十分为难。在这时候,先不要急于练声,先找一找学生产生紧张状态的原因,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可以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并作仔细的分析;是否将发声方法误解为要在口咽腔“做”出一些什么特别的动作;或者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嗓音条件下不如别人而自卑情绪产生的紧张感;还是因为太想将教师提出的要求做得更好而产生的“做过头”的倾向?只有找准学生认识上或心理上的原因,使学生解除了“紧张”的包袱,然后再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恢复到正常的发声状态。逐步过渡到用音名来唱练声曲,同时注意训练在练唱时各发声器官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动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歌词的朗诵。朗诵歌词对于歌唱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有助于有效地放松打开口腔,有助于声音的高位发送,更有助于在朗诵过程中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唱内涵的理解。再过渡到引用各种母音来练唱。有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在练声时往往过于平静放松,提不起精神来,由于发声状态的不积极在练声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往往会出现“做不到位”的现象,甚至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拉”着他往前走。对这类学生,在练声前要注意先调节他们的情绪,可以讲一些使他们感到愉快或开怀大笑的事,使他们情绪活跃起来,也可以让他们先去外面跑动一下,在感觉上达到一定兴奋时再来练声,效果会明显一些。同时,在发声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进行上,节奏要紧凑一些,还可以采取“激将法”多给他们提出一此训练中的有关问题,“逼”着他们去思考、去分析,叫他们多提问题,努力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当然,在练声曲的选择上,适当多唱一些顿音或跳音类型的,会对他们的状态和机能反应的调节有利。

也有一些学生踏实用功,只是思维反应比较迟缓,分析、接受能力也稍差一些。对于他们的发声训练,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有足够耐心的准备,因为对某个声音同样的要求,在这类学生的训练上可以要重复讲解多遍,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因此上面曾提到的以启发式、诱导式,或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对这一类学生的训练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他们来说,来自于教师哪怕是一句稍稍赞扬的话,都会给他们增添极大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利用他们方法上的某些长处和优点,以功其坚。

还有些学生条件不错,反应较快,接受能力也较强,但缺乏学习的踏实和刻苦精神,课后很少练习或基本不练,每次练声时总是重复以前的错误,好像上节课没上过一样。教师让他进行的种种发声练习,就像是一堵永远砌不高的“墙”。对于这类的学生一定要处处强调严格要求。

从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其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在教学中突出方法上灵活多样,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着力贯穿在训练的各个环节中。


浅谈挖掘学生的歌唱潜力.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