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创业教育 > 论新形势下的乡镇企业管理

论新形势下的乡镇企业管理

日期: 2010/4/19 19:35:12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内容提要
   我国乡镇企业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成了第一次创业。当乡镇企业走过20年的历程,改革开放和企业改制进入攻坚的关键时刻,强化乡镇企业管理,不仅关系到实现第二次创业,也是乡镇企业再造新优势所要解决的一项新课题。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企业的生命,强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乡镇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必然。它发韧于二十年代美国的霍桑实验,兴起于五十年代的行为科学研究,在七十年代逐渐形成一种潮流、趋势。
   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的新增长点,更要注意吸收当代科学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发现、投入力量开发和利用人力,它包括录用、配置、激励、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把人力资源的潜能转变为企业和社会财富。
   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强化管理 财务
   一、 强化乡镇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企业的生命,强化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乡镇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心将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性资源,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怎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各国、各类企业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配备合适的人员、从事合理的工作设计、改进工作制和工作报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加以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目的的活动。企业管理具有二重属性。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一方面表现为任何协作生产都需要的指挥劳动,因而都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由对抗性生产方式所生产的监督劳动,因而具有同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关于企业管理二重性的原理,对于任何社会化生产条件的企业管理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还是社会主义企业,或者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要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合理地组织好生产力诸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而管理是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力诸要素组织得科学不科学、利用得充分不充分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规定和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
   (二)、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企业管理由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迫切需要
   生产管理型和经营管理型是两种不同管理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含义。生产型管理,实质上是对企业内部生产行政事务的管理,是执行性质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所面临的市场是卖方市场,或者是生产者的市场,它奉行的是以产定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在。而经营管理型则是全部的企业经营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它是一种决策性质的管理,它的指导思想是以销定
   产,它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有通过强化企业管理这个途径,乡镇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尽快实现由生产型向经营型的转变。
   (三)、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实现乡镇企业再造新优势的保证
   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劳动生产率低下;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物能消耗高等。要解决这些难题,强化管理也是一条不可缺少的有力措施。
   (四)、强化乡镇企业管理是深化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改革与企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企业改革来说,它为强化管理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是管理的前提和动力;从企业管理来说,它是改革的基础和保证,因为管理的进步有助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没有科学严格的管理,改革的成果也不可能得到巩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产品开发思路要由能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的顺向开发,调整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逆向开发上来。要研究需求,使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达到高度一致,从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开拓市场,就必须使全体员工切身感受到实现这个转变的紧迫性,自觉服从管理的要求,实现管理的目标。
   二、强化乡镇企业管理重在人本管理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必然。它发韧于二十年代美国的霍桑实验,兴起于五十年代的行为科学研究,在七十年代逐渐形成一种潮流、趋势。于八十年代达到高峰的“企业文化”理论,已引起世界企业管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突出体现为日益强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的原则,体现为企业管理中心由物向人的转变。当前,国有企业正在积极吸收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经验,以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管理方式。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的新增长点,更要注意吸收当代科学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一)、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是中国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管理科学的客观要求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乡镇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先进,但从根本上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利润来源于人的劳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科学管理。从管理本身的角度来讲,管理是人的活动、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因为按照企业管理的一般特征,企业管理系统是以经营者为核心的管理中枢
   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生产、营销及财务三大体系的管理。在企业内部系统的运作过程中,管理中枢负责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管理问题,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则构成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三大支柱。无论管理中枢、职能部门,或是基层组织,人始终是经营与管理的主体,任何物都是由人发现、使用和管理的,对物的管理必须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对物的管理的质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了企业管理的整个系统,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兴衰,决定着企业的日常业务的成败。
   (二)、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的使用效益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中心实体的经济,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生动说明,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厂长、经理自身的素质关系极大。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经营者,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弱变强、由小变大,迅速成长壮大。因此,强调企业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度评价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对构建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在企业家为核心的管理中枢的有效领导下,企业各类人员才能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更好地维持生产、营销和财务三大管理体系的相对均衡,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地运作。
   三、强化乡镇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舍弃表象因素对“黑箱”进行解构,揭示不同管理模式的最终决定因素。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规律,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化研究的突破点。中国乡镇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输入因素出发 ,演绎推导出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输出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发现、投入力量开发和利用人力,它包括录用、配置、激励、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把人力资源的潜能转变为企业和社会财富。结合工作实际,我感到以下三个问题尤为重要。
   (一)、关于员工的素质教育与提高问题
   与国有企业相比较,乡镇企业员工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小农意识浓厚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全员培训工作,是乡镇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以为,乡镇企业员工的培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意识的培训,是指通过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企业规章制度教育等各种形式,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增强生产劳动观念,改进工作态度,强化企业精神的培养训练过程。生产意识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分为外在与内在两部分。外在部分,主要包含着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内在部分,主要包含职工的生产劳动观念、集体意识和职业道德
   意识。二是生产能力的培训,实质上就是劳动者劳动能力(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再生产。从我公司的实践来看,坚持这类培训,一定要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出发,贯彻“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并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工作特点,各有侧重,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公司正是由于坚持了常年全员培训,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大为增强。以质量管理培训为例,过去,我们生产的树脂仅为17—18档,不仅产品质量低,还经常出现人为质量事故。经过质量管理全员培训后,我们建立了“一条龙”质量保证体系,形成抓质量管理从本岗位抓起、从每个员工抓起的良好风气。现在树脂质量提高到9档,达到历史新水平;煤耗从每吨树脂耗0.86吨下降到0.80吨,催化剂由每吨22千克降至18千克,仅此一项折合增效达30多万元。
   (二)、关于优化组合问题
   所谓优化组合,是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在定员内打破原有人员组织结构,通过择优和自愿结合的办法,形成新的劳动组织。优化组合的要害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力求通过优化组合,使表现好的、有技术才干的勤快员工优先被组合,表现差、不干活的懒人受到冷落,增加员工的危机感,促使员工更加自觉地学技术、学业务、守纪律、勤劳动、多贡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乡镇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我公司在原有体制上实行优化组合后,精减了两个部门、减去多余人员39名,人员择优上岗,一岗多职、一职多能,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人人争贡献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人才,不断优化员工的知识人才结构,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在乡镇企业普遍效益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389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16万元,迅速扭转了自建厂以来年年亏损的局面,使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
   (三)、关于有效激励问题
   激励是社会和组织对人们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它是开发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促使人的发展完善的有效方法。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的重点与难点。研究表明,实现激励的起点应从研究人的需要开始,并力争去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特别是力争满足每个员工尚未得到满足的第一位需要。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这两类需要也有其普遍性,但如果在基本的物质需要还没有满足,难以提出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企业经营者的任务在于已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员工的第一位的未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即努力满足员工最希望得到满足的需要。从乡镇企业的实际状况发出,根据“效率优先”原则,能力主义和绩效主义应成为职工待遇与晋升的主要原则。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在企业里,也应该让一部分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先富起来”,以带动企业其他成员,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总之,正确而有效地运用激励,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十分重要。只要运用得法,就能有效地唤起员工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激起员工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生产行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热忱,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目前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筹集困难,运营质量偏低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通常不愿贷款给规模小、偿债能力不强的中小乡镇企业,因而许多乡镇企业筹资时在取得少量银行贷款的基础上,还采取民间信贷等方式。但是,由于社会筹资的成本高于银行贷款,并且手续不完善,成了许多纠纷的隐患。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资金运营状况也不甚理想。资金运行质量偏低,流动资金周转缓慢,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益过低,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三多”,即产品资金占用多、愈期债务多和在途资金多。
   (二)、投资决策不科学
   投资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而一些乡镇企业的投资决策系统、风险管理程序几乎为一片空白,由此也导致了许多企业投资规模偏大(相对于企业本身能力而言),投资失误率高。即使是许多成功的乡镇企业,在其初期或中期,投资导向仍主要依靠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的时期,管理者的经验决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决策系统的空白,但随着企业进一步发展,决策失误已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也使资金的有效周转在打折扣。
   (三)、资产管理没有规范的制度
   乡镇企业的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十分松散。许多固定资产处于瘫痪状态,不能产生效益。此外,由于产权不清,乡镇企业资产流失十分严重,一些固定资产没有通过严格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在出售后其收益大打折扣。并且很多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常是后来添补,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流动资产管理上也存在若干问题。首先,乡镇企业对现金管理传统上有轻视倾向。具体表现在:一是轻利用。在现金的使用上,不讲求投放效果,造成现金沉淀、流失,不及时追究责任。有的企业盲目贷款,使过多的现金闲置于企业,导致本已偏高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加大了筹资成本,降低了资金效益。二是轻收据。主要是指乡镇企业入账的现金收付凭据不实、不准、不全,对收据作假现象没有起到监督作用。三是现金的“坐支”、“透支”现象极为严重,不但增加了结算风险与费用,而且影响企业的资信程度与会计核算质量。其次,应收账款的管理也亟待加强。调查显示,有的企业应收和其他应收款合计占资产比例竟高达26%。再次,在存货管理上没有有效的措施。乡镇企业的存货管理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存货过多,大量占用流动资金;要么存货跟不上生产与销售的节奏,出现断层。这二者都是存货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乡镇企业管理层却常忽视这方面的科学管理,没有量化企业生产销售的需求,导致采购员在采购数量与时间自主空间过大,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存货成本。
   五、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是着力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和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科学地运用资金,保证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投资决策分析;三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四是规范现金管理,重视资产评估,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五是通过设置多元财务管理机构,明确财务管理的岗位及各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方式,建立完善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六是制定新的分析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职工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多劳多得,同时在利润分配上应合理兼顾股东权益与企业的自身积累。
   参考文献
   邢以群 管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王一江 孔繁敏 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杜春 人力资源开发是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黑龙江商学院学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