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析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日期: 2009-8-21 2:02:42 浏览: 15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尹雍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新课程 关系 主体性 实践活动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课堂结构的主要形式,对不同的教学模式的建构起决定性作用。传统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听讲的对象,只有“接受式”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相反,认为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因此课堂学习中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应该考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论。如布鲁纳说:“教师要把学习态度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引导学生不断在现有基础上攀升。这些都体现了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双主”教学思想。
一、 教师在教学中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他所扮演的角色,一是认真做好示范,因为学习技能一开始就需要有良好的示范,并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各种良好的示范活动来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二是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掌握技能要靠多练,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抓住适当时机,多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主宰者与被填灌对象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应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或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教师与学生应该处于平等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也正如布鲁纳说的:“最好把人(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不论是一个式样,还是掌握一个概念;不论是解决一个问题,还是发现一个科学技术或理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就是要求教师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把学生真正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失言的知者,而不能成为躁者、隐者和瞽者。还要注意教学要“当其可”,难易程度适当,防止过难过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较深刻的原理,“能近取譬”。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形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其实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1、精心选择探究材料;2、精心引导学生进行群体探究;3、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讨论;4、精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相机诱导下,层层推进,达到预订目标;作为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群体教育,在讨论辩析中学会整理、归纳小结,巩固旧知识,探讨新知识,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又是师生输出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信息输出的多少,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信息的输出应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合理输出信息,使之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学中教师由课堂的主角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过程。师生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及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以求得教学的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与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其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学意味着其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三、教学中教师、课程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新课程改革走向民主、开放、与学生的经验时,课程就不仅仅是诸如教科书、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之类的“文本课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感受、思考并领悟的“体验课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将之内化 “自己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成为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教学中学生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成为所有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同时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亲自的探索”“主动地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
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涵义,学生在课程之中,意味着学生通过与被称为课程的东西进行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学生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从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从表层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
实践活动更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实践获得发展。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从此意义上说,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的活动。
要突出学生主体,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在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由于学生往往缺乏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的经验,目前很多教师在实施的准备阶段往往由教师提出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这也许是变通之策。但即使是由教师突出活动主题,教师在提出活动主题之前也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以便由教师提出的活动主题或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准备阶段,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