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网络数字化时代摄影多媒体教学的探讨

关于网络数字化时代摄影多媒体教学的探讨

日期: 2011-9-29 18:22:14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文继炬

    摘要: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摄影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摄影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先从我国摄影教学的现状出发,分别讨论了摄影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在摄影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方法,以适应网络数字化环境对摄影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摄影教学;教学媒体;智能Agent

  摄影是一门完整的独立的课程。它有其丰富的严谨的理论和大量的复杂的技能,它是机械、电子、光学、美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摄影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实践带出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耳有所闻、眼有所视,而且要手有所触、心有所想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海网(www.xuehai.net)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将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摄影课作为高等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方式正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摄影教学如何迎接数字化环境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实行多媒体教学,使摄影课程以新的教学模式呈现,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1 当前我国摄影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摄影课程,其主要分布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美术学及旅游管理学专业的课程中,且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依然还存着在很多现实问题和现象。
  1.1 学生的摄影文化底蕴薄弱
  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许多中学生在升学压力面前,把学习精力都用在了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基本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接受摄影文化的教育,也就谈不上使用照相机去进行摄影创作了。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特点,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动性,本人对我校100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惊人地发现,这些学生的摄影文化知识几乎为零,70%的学生在入学前从未使用过照相机进行摄影创作,30%的学生只是偶尔使用过照相机,有65%的学生学习摄影是为了提高专业素质,35%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自身学业。
  1.2 教材的选择滞后
  由于网络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数码相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摄影理论也是日新月异。而当前许多高校所使用的摄影教材内容基本处于滞后状态,有的甚至还在讲解传统相机的操作使用,尤其对于新式的数码影像技术讲解得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一定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选择既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的教材。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编写实用性教材。
  1.3 实验设备紧张
  目前许多高校一个本科教学班至少40人,由于相机数量有限,在进行摄影技能训练时只能分组进行。有时甚至要四五个人一组,这样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某些高校还是前几年购置的以传统相机为主的设备,有些虽然购置了部分数字相机,但在数量上及更新程度上明显不足,根本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还有数字照片的后期处理环节也没有及时跟上,使摄影教学的数字化明显滞后。
  1.4 教学方式落后
  在许多高校教学计划中,摄影课程的课时量并不是很多,一般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有51个课时,旅游专业36个课时,其中还包括复习和考试时间。这点课时就是作为摄影入门教育也大大地不足,基础理论知识再占去一大半课时,真正留给学生实践的课时就更少之又少了,虽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践,但是教师往往又无法亲临现场指导,这样便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又把技术提到不恰当的高度,似乎只要技术过关,就一定能拍出好的作品来。无视现代数字相机已经高度自动化的现实,对于摄影的构图思路、创意想法讲的很少,这实在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好的摄影作品往往是创意、思维和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我们的教师在如何创意、如何思维方面的讲授往往是比较缺乏的。
  2 网络数字化时代摄影教学引入多媒体手段的必要性
  在摄影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情景,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直观化。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达到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2.1 摄影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明确学生的认知目标
  在许多高校教学计划中,摄影课程的课时量并不多,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摄影》课的教学任务,传授更多知识的信息量,就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以多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突出主体的方法,通过对图片或视频的讲解,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而直接的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非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观看老师的课件,自己总结结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认知目标。
  比如,单反照相机取景与拍摄曝光两种状态下的变化,以前教学中一般是借助于反光镜斜置和反光镜翻弹后平置的两幅示意图来讲解,学生听了、看了后往往不得要领,对两种状态下的转换总是不很清楚,利用照相机实际演示也因照相机太小、变化太快而难以让全班学生看清、看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动画,将按下快门钮后光圈的收缩、反光镜的翻弹、快门的开启、光路的变化,以及曝光后光圈的回复、反光镜的下落、快门的关闭等过程,形象性地加以展现,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
  2.2 摄影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摄影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要想学生充分掌握光线对画面造型效果的影响,了解顺光、侧光、逆光等不同受光方向下的造型特点,以及光线的聚、散、软、硬对画面效果的影响。可以请班里的同学做“模特”,在课前事先拍摄好各种光线的画面,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观察感受角度“稍微”变化对效果产生的巨大影响,让学生从这些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他们收集、检索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能力目标。
  2.3 摄影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情感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集多种信息传输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在摄影教学中,讲到景深效果的拍摄时,老师可以展示由不同光圈和快门配合所拍摄出来的虚实结合的图片给学生观摩,初步了解什么是景深,不同景深得到的图片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实现情感目标的目的。
  3 当前摄影多媒体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进行摄影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手段,确实给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情景,刺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但是这种强大的优势后面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3.1 滥用媒体信息
  在摄影多媒体教学中,组合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但是如果媒体信息使用不当,很可能事与愿违,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介绍景深的概念时,有一位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多种媒体信息。首先用图形展示加文字叙述的方式,介绍了景深前界与景深后界、前景深与后景深直至景深的概念。接着,用了一些照片实例进一步阐述了景深的概念。其实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景深的概念,只要在课后加以消化及实际应用,便可以达到目的。但是,该老师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又采用动画的方式引进弥散圈的概念来解释景深,最后又播放了一段用焦深和超焦距来解释景深概念的教学录像。结果学生越听越糊涂,自然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了。
3.2 过份依赖性教学媒介
  摄影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摄影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可以将一些实验教学搬到课堂上来,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但这毕竟只是一些理想化的教学环节,它远远不能代替某些实际的操作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知所措,问题百出。对于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干扰因素,学生往往很难从容应对。比如,在介绍黑白胶卷冲洗时,学生只有亲身下到实验室,才能掌握如何控制时间与温度、如何辨别底片密度等能力。

学海网(www.xuehai.net)  3.3 容易导致课堂秩序的不稳定
  摄影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与智能性,确实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摄影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个别教学、讨论教学提供了条件。在摄影赏析课中,老师除了指导学生欣赏摄影大师们的作品外,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也可以将个别学生的作品调出来让全班学生赏析。同时,可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摄影经验,让优秀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心得等。但这种教学往往难以控制课堂秩序的稳定性,教学主题也难以集中。比如在上面介绍的摄影赏析课中,尤其在人体摄影赏析中,如果控制不当,学生们会漫无边际地乱侃乱论,甚至会将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带入课堂等。
  4 网络数字化时代摄影教学引入多媒体手段的正确措施
  由上所知,摄影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是综合来看,优势还是远远大于弊端的。我们不能因为存在这些弊端,而放弃多媒体教学方法,当然也绝不能忽略或不予理睬这些弊端。相反,我们要灵活运用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尽可能地取长补短,用传统摄影教学的长处去克服摄影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4.1 首先必须要做好多媒体摄影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多媒体是教师用于教学的辅助工具,必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并不断加以调整改进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在介绍景深的概念时,老师在备课时必须设计好详细的教学步骤、教学策略及媒介的使用。可以采用图形展示加文字叙述的方式,将景深前界与景深后界、前景深与后景深直至景深的概念介绍清楚。接着,还可以用了一些照片实例进一步阐述景深的概念,并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实际应用。这样便可以顺利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2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在摄影教学中,并不是用了多媒体,其教学质量就高,而是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在最合适的时间介入,将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讲解照相机的主要结构时,就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画面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全方位讲解照相机主要装置的性能、作用、特点、调节及使用方法与技巧等。操作过程可如此:首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台、投影机,让同学们看到照相机的实体,接着分别展示镜头的种类、焦距与口径、镜头的卡扣选择等;然后再分别展示光圈系数、光圈的调节方法;快门速度标记、快门的作用、快门的种类;常见聚焦方式、取景指示方式及视差等内容。如此分段介绍,学生可以看得清记得牢。在讲授彩色摄影“三原色”、“三补色”时可采用photoshop等图像软件向学生展示色彩叠加、混合的实际效果,解决同学们难记难懂的问题。
  4.3 摄影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要掌握合适节奏
  一首歌有节奏地唱才能悦耳动听,一节课有节奏地讲授即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交替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摄影多媒体教学中一定也要要掌握节奏。比如,在讲解摄影构图时,所选择的画面一定要动静结合,“静”的画面使学生能看得真切,了解画面的精巧之处,使记忆更深刻。“动”的画面加强对画面学生的视觉刺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连续的影像。例如,欣赏体操运动员做自由体操向后翻腾的静止画面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旋转滤波加工,模拟高速旋转,使照片中运动员具有高速旋转的动感,使人感到如同在比赛运动场观看一样,既增加了“动”又增添了照片的艺术性。
  4.4 建立网络数字时代的教学资源平台
  4.4.1 建立优秀摄影作品资源库
  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一些摄影网站上下载优秀作品,并将其存储在计算机中,比如“中国摄影在线”、“中国摄影网”、“摄影比赛在中国”、“车坛影协”等网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这些精美作品时,必然会产生摄影创作的欲望,学习激情自然极其高涨。而在实际创作中,这些优秀作品又会给他们带来创作灵感,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创作灵感。
  4.4.2 利用Agent、Blog或微博来建立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运用网络工具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比如Blog、BBS、微博等。作为摄影教师在要想自己的教学领域能够与时俱进,和学生进行顺畅的互动交流,则必须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建立自已的教学平台,将学生的作业递交、批改、与学生的交流都通过网络进行。
  教师将摄影教学课件存放在Web服务器或是Blog、微博平台上,供学生自学使用。同时,学生拍摄创作的作品,也要及时发布并进行“网上点评”,点评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互评,拍摄作者也可以回答别人的提问。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拍摄前展示相关题材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的拍摄效果是怎样取得的、用了什么拍摄技巧、事先做了什么样的案头准备等。几次下来,同学们的“眼界”就高了,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Agent来设计专业的教学互动平台,Agent是计算机软件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中一种新兴的技术。Agent技术应用于网络教学系统中,各种用户Agent、管理Agent、任务Agent构成了一种基于Agent的网上智能教学系统,从而给摄影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Agent技术可以解决当前网络远程教学系统却普遍存在智能性差、个性化不突出、交互性手段匮乏等问题。在网络远程教学系统中,利用人工智能Agent技术可以实现网络个性化课件的智能开发,为实现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加入了新的动力。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数字化时代,从事摄影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艺术的教学方法,还必需具有熟练的现代教学媒体应用技能。教师要从讲授者变为启发者,学生从被动、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教师要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学生不断提高摄影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旭炜.浅谈高校摄影教学[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83-86.
  [2] 罗红梅.BLOG与摄影教学整合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8):137-138.
  [3] 杨琼.对多媒体摄影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370-371.
  [4] 郑向阳.浅议多媒体摄影教学的驾驭[J]. 社科纵横,2005(10):204-205.
  [5] 吴全洲.数字化环境下的摄影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7-129.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