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提升职业学校德育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试析提升职业学校德育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11-9-4 20:23:45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孙颖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德育的社会效益低下。是目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站在产业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学校如何能够更好地回应产业文化对职业学校德育的诉求。是提升职业学校德育效果、扩大社会效应,并最终收获社会效益的直接路径。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产业文化 
   
  21世纪中国教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学海网(www.xuehai.net)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特别自《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更是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加明晰,加大与企业、产业、行业及劳务市场的密切合作,按照市场调节杠杆主动更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完善专业结构。实施订单培养。所有举措均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可喜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德育知识化倾向、德育认识与德育实践脱节、德育方式和内容滞后等。其中。如何保证职业学校向企业输送的学生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而且具备在进入产业链之后。能在健全人格、高尚职业素养的辅佐下发挥专业技能,成为困扰职业教育社会效益提升的主要问题,争议的热点自然在集中职业学校德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上。即,注重内涵发展的职业教育,能否把德育做好、做实,成为制约职业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和谐的发展的关键。 
  所谓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要求,把反映特定生产关系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给学生,转化为他们每个人的经验、品质、规范、行为和习惯,以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是一种系统性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在开展德育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崇德养性。以德育创新提升学校品牌。推动德育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 
  德育的低效、零效。甚至负效,长期以来困扰着职业学校德育的发展。德育的低效能表现在学生对于德育内容的内化远远低于智力教育和机能培训取得的成果,与输入相比,输出效果不明显。即学生道德行为不见改变。在德育上的教育投入也没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导致德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因为受不到重视而没有学科地位。因为失去话语权而没有接受再投入的潜力,因为不能有效地内化为个体职业素养,对产业链的社会效益贡献贫乏而没有效用。 
  德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双过关的产业人才保障。如果说在职业教育刚刚开始发展的年代,职业学校只是注重向产业界输出人才的数量,无暇顾及人才质量。现在,当产业链开始对“人才原料”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向定位后,职业学校如果还只是注重数量。而不顾输出的人材与产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素养的适配性,就会导致职业教育因无社会效益产出而自然萎缩的局面。因此,站在与产业文化对接的视角。从教育的内外因、教育对象的特质和教育手段等层面探究提升职业教育德育的社会效益,是职业教育走出人才培养的困境。成为受产业界欢迎、赢得企业信赖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文化对职业学校德育的诉求 
   
  产业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导,它引导着任何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向,即它界定了市场对人才的内涵。日本的产业文化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战后。日本企业经历数次经济危机的冲击而依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与日本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它让产业界明白了一个常识:凡是能够坚持以积极的产业文化为向导。在抓生产的同时,注重产业文化在员工身上传承的企业,均在各自的国家经济领域,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拥有了竞争与发展的实力。这坚定了各个产业链条对产业文化的坚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产业文化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进程中越来越规范,并且对适合于产业链的职场人素质越来越明晰。在每一个产业领域。产业文化既包含有如爱岗敬业、责任心、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等亘古不变的产业条例:也有如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等与众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无论是不变的条例,还是特色的职业风范。无不体现出产业链中对产品质量保证、对经营品牌建立和对社会效益追求的价值导向。在我国。这样的产业文化业已在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后,面对来自社会环境变迁、利益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挑战。而逐渐从经验和教训精炼总结出来,是产业链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元素。 
  发展和积淀产业文化受到各种经济行为团体的重视,这样一个有着特定的和高标准要求的“商家”诉求,它的影响就必然会推及到为其输送理解和执行产业文化人才的职业学校。它引导职业学校德育以培养产业链各环节中认为有效用的人才为宗旨,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产业文化元素的信号。因此,在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引入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产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意识,既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又是职业教育提升德育工作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更具个性化的受教育对象。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局面。遇到很多新的问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没能进行适应产业文化发展脉络的体系建设,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质属性、课程定位不清、增加德育范畴的同时却在践行中缩小它的影响力、在人人触网的时代却忽视网络德育的教育潜力、对行为文化的解析不足而无法保证德育成果顺利对接产业文化。解读目前职业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是回应产业文化对职业学校德育诉求的必要前提。 
  (一)研读职业学校学生的特质属性,建立职业学校“学生观” 
  在中国这样一个学历社会,中考或高考失利后的学生,大多是万般无奈而进入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社会对高考成功的顶礼膜拜。让这些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深切体验到自己的失败,而这样的失败又通常会从考试的失败泛化为人生的失败。再努力,人生的发展高度也已经不如那些进入高等学府的“成功人士”。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几近消亡。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为这一群体的“众生相”。 
  加上这一群体的年龄因素,导致他们思想认识不稳定、情绪情感两极性明显,容易走极端。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涌动的强烈的“成人感”。又使他们在极力摆脱外界束缚的同时,强烈地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 
  面对这些在既往的受教育经历中,挨着批评长大的学生,面对这些在中国的教育选拔模式中被定性为弱势群体的学生,职业学校首先要解决好“学生观”问题。所谓的“学生观”,简言之,就指是对学生的认识。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天生的残次品,他们的“材质”如果能够通过职业学校的打磨和雕琢。一样可以成为创造社会效益的“优质产品”。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该种“材质”的工艺,并付出“雕刻师”的耐心和爱心。相反。如果职业学校德育不能对学生群体的这些特质属性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就必然降低德育的实效。 
  (二)改变课程性质定位不清现状,让体验与感悟回归德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18号)和教育部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1号)文件精神。各职业学校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德育课程,德育课成为几乎所有的职业学校的必修课。但因为遵循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因此德育课的课程性质和其他学科基础课程一样,均被定义为理论课。这样的课程性质。使德育走向了注重宣讲背诵。忽视体验领悟的课程范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德育范式,“灌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不可避免。结果,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范式的职业学校德育忘记发展自身的教育特色,而是在模仿专业基础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迷失自己,导致德育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强化灌输,而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性实践环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实践,就很难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产生影响,致使德育工作的客观实际与理想目标相距甚远,德育工作自然就难以取得实效。  学海网(www.xuehai.net)  将德育目标内化为个体的品德,其关键在于让德育学习的主体完成从简单的依从、认同,到深刻的信仰追求这样一系列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信仰,如果没有对德育情境的深刻感悟、没有在德育活动中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在道德两难困境下螺旋式上升的道德反思和价值判断,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更不可能让德育的学习主体产生坚定的信仰。 
  (三)明晰德育范畴,提升践行中的社会影响力 
  德育在与其他各育的关系上缺乏合理安排,负担过重,学校德育本来就肩负思想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几方面的任务,由于现代德育的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管辖范围的不明确性,特别是由于德育较其他各育有更大的兼容性,所以国防教育、环境教育等等,都归入了德育的统辖范围内,此外还加上一些随时而来的形势教育以及“运动式”的各种宣传教育等。使德育内容包罗万象,无限膨胀。由于教育内容庞杂。人力、物力、时间的超负荷让职业学校德育忙于应付,精力透支。与此同时,在践行中却因为“虎头蛇尾”而缩小它的社会影响力。表现在仅仅将德育的效果用每周的升旗活动、学雷锋日等个别举措来替代,这种将德育范畴扩大,将德育践行效力缩小的做法,几乎存在于各类职业学校中。它的问题在于忘记德育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引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职业生涯的思考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忽视表明,德育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关注不足,意味着职业学校德育本身就将自己的“可作为”区间缩小。口号声嘹亮,但践行效果弱化,必然导致职业学校德育的社会影响力低下。 
  (四)在人人触网的时代,挖掘职业学枝网络德育的教育潜力 
  带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辉煌成果,人类迈进了21世纪。在社会没有进入网络时代的时候,传统德育处于一种控制舆论导向的地位。但是当网络世界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媒介之时,如果德育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削弱。现代德育就不可能像传统德育那样保持对舆论话语权的完全掌控。当学校德育对一些现实问题还未整理进入课本、课堂的时候,网络很可能捷足先登,将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登陆到了网络。总之,以计算机和无线通信为标志的宣传媒体的普及。使得职业学校德育面临挑战。 
  但是单纯地抱怨网络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虚拟现实”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在发挥人的大胆想象,制造出现实不存在的假想世界。提升人的创造性方面功不可没。人人触网的时代,指责网络不是目的,善用网络德育的教育潜力才是关键。学习和利用网络技术,拓展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与教育的空间:重视网络对教育者亲和力的提升功能,和对受教育者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思想观点和态度的优势。应该看到,所有这些网络功能,在改变了单一的、单向的传统德育模式同时。也成为使德育延伸至网络所及之处的最佳工具。它给德育带来的教育潜力是值得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 
  (五)加深对行为文化的解析,保障德育成果顺利对接产业文化 
  行为文化指的是职业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具有动态性,它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行为文化是职业学校德育的支点,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也是职业学校可以与产业文化进行对接的最直接的要素。但目前职业学校德育中行为文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道德本应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智慧实践,如果学生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压抑的道德情境下,不仅容易造成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而且也不可能做到以贴近学生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在职业学校形成积极的行为文化,在学生的自然行为中寻找道德元素的氛围。其结果会导致行为的标杆太高,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可望不可即,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和评价。表里不一、言行不一成了学生必然的表现。仅就这一点,就与产业文化中的诚信要素相距甚远。因此,对职业学校行为文化的解析不足,是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症结所在。 
  目前职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制度文化(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物质文化(校园建筑、硬件设施)的完善,对于行为文化的解析不足。是职业学校学生不能深度理解企业文化。产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深层原因。以诚信为例的产业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市场行为被提炼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在企业对优质产品的制造、销售等一系列产业行为中,经过深度理解而显现出来的,即企业不仅是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还要将企业对消费者的爱注入产品中,只有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优质产品。因此,在职业学校德育中,从各种各样的学生行为中提炼适合产业文化的行为样本,不仅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行为纳入一个经由环境检验而逐渐明晰的操作中,而且让学生学会从符合产业文化的日常行为中,将好的行为保留下来,让不适应产业文化的行为逐渐消退。这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产业文化中的各种行为要求离他们并不遥远,增加他们与产业文化无缝对接的信心。 
  在当今社会变革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市场经济给职业学校德育,即带来正面效应,也不可避免地使德育面临一些消极的作用。但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在客观上提高对人材道德水准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如同产业链中,市场对优质产品的追求带动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职业学校德育也不例外,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德育提出大量问题的同时,因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材不断地受到市场的激励。获得更多的回报,这对职业学校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助推器。 
  因此。从回应产业文化的诉求,借助与产业文化对接的手段,发展职业学校德育,是提升德育社会效益的最直接路径。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