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创新教育在实习课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在实习课中的应用

日期: 2006-1-17 11:44:07 浏览: 1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的长久发展有赖于创新,教育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问,学生问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有机渗透创新教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演绎新的教学模式。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悦的情境,选准理论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些与课程紧紧相扣的富有启发性、诱导性的系列问题,并运用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争论,大胆质疑。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例如在讲授《钳工生产实习》“锯削”课题时,围绕开始锯割,锯缝不易锯直的教学难点,循序渐进,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设计若干的探究性问题,从锯条正确安装,一直到锯割姿势的掌握,使学生的初始兴趣贯穿于整个实习中;通过模拟操作演示,全方位、多角度阐述锯不易锯直的有关因素,最后求同存异,归纳总结出正确锯割的方法要领。
二、 课过程明确方法。
记忆中,自己老师曾说过,“操作动作一定要规范,从一个学生的动作,就能知道他得老师是谁”。教学中,教师的操作姿势,动作要领对形成学生初步技能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完成标准的示范操作时,应注意整体与分解相结合,将操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动作,边示范边讲解要领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并按照连续动作——分解动作——连续动作的顺序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指定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进行示范,其他同学观摩比较,自由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场点评、纠正,以加深学生对要领的理解。如“錾切”课题的练习。在保证“稳”、“准”、“狠”的基础上保证手臂动作的准确,通过整体与分解的示范相结合,以学生模拟演示和自主点评为主,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三、 突出最终评价。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最终的评价过程中去。评测课题完成情况及实习效果,应按照国标及课题应达到的技能等级要求,拟定好课题的评价标准,并抱着充分了解评价过程。教师要适时抽测,并让学生从操作过程到技术理论,从主观到客观详细分析自己的不足,肯定长处,充分讨论,互相沟通,从而找到操作的诀窍,这样既能沟通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例如在老师给出工件图及测量标准后,让同学完成配分,制作、自测、互测工件。此时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对普遍问题集体指导,通过多次的训练,使学生在自己努力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