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选择中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选择中的指导作用

日期: 2006-1-11 7:27:04 浏览: 18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南通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 徐炜

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选择中的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的选择中的指导作用,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的研究,使教师在学生校本课程选择中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校本课程 个体差异 学会选择 指导作用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的规划虽然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的,但它在实施过程中打破了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因此,学生在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课程做出选择时,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感到无从选择,或者盲目地进行选择。这时,教师在学生选择课程时指导思想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出选择课程的参考意见,并要注重培养让学生自己正确选择合适本人课程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选择到自己所需的课程,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促进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在学生选择校本课程中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老师必须对学生所要选择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学生在选择校本课程时感到无从选择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本人对所要选择的课程不了解、不清楚。这里所讲的不了解、不清楚不单单指校本课程内容。还包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如果这些学生不清楚,必然会在选择校本课程时出现无从选择或者盲目选择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所选择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去指导学生,去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对所要选择的校本课程也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这是学生正确选择校本课程的首要条件。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对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呢?校本课程打破了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负责指导学生的老师是不可能单凭一己之力做到对所有的校本课程都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和开设校本课程的老师多接触,多交流,多理解。指导教师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做到对校本课程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
二、指导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
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间”的差异,即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个体内”的差异,即同一个学生的各种特质与能力存在差异。表现在智能上,除了传统看重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外,还有音乐、空间、身体动作、内省、交往、自然观察等6种智能,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这6种智能的错综复杂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特点进行校本课程选择,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就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的学生不一定就十分了解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因此,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程时,要仔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课程选择空间。在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课程后,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三、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选择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以打破统一发展的传统模式,保证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呢?
(一)唤醒学生的选择意识。自主选择、责任感和理性选择是人成长的螺旋形升降循环链条中的三个关键因素。一个人只有自己独立做选择,才可能真正对它负责,他也才会在选择时更认真谨慎、更理智。理性的选择与相应的责任感,能使人在积极成长中保持心理健康。在具有广泛选择性的新课程方案中,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要求学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学生有了选课的自由,随即就有了思考自己选择的依据、完成自己选择的计划、承担自己选择带来的结果、对自己未来人生负责的责任。因此,在学生进行选课时,教师不能进行“大包干”式的代选,而应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决定。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确立自主选择意识,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现在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各种具体的活动中不断强化自我意识,树立高度责任感,增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敢于做出选择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有批判才有选择。是否具备根据自己的成长目标批判性地选择有意义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具备选择能力的主要指标。学生只有具备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没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做出的选择必定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教师要对学生的选择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选择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特点及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时刻意识到引导并不是事事代办,或将自己的选择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我的情况下,自主地进行选择,直至做出最终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