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经济结构调整对山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经济结构调整对山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日期: 2011-4-17 16:20:1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摘要]高等职业 教育 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定位。山西省进行的 经济 结构战略性调整,对本省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山西的高职教育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坚持将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 发展 作为对自身的新要求,以经济结构的战略部署和“十五”期间的“1311”规划作为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指南,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自身和本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经济结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级蓝领”。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这就使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海网(www.xuehai.net)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类型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必须使其专业设置和输出专业人才的数量与国民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数量相吻合,尤其是与行业结构相适应。“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直接。
  早在1999年,中共山西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对全省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从2003年起,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及《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方案》和《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法》,掀开了经济结构调整新的一页。正在形成的新的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就形成了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方法、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等的重要标向,由此也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山西省经济结构、行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 工业 基地,但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产基础弱、二产效益差、三产规模小、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指数低的现状,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影响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山西对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出了全面部署。
  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任务是:以 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以深化和提高为着力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新型支柱产业,确保在2005年明显见效的基础上,到2010年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水平,努力使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立起全面小康社会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概括地讲,就是: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用五至十年时间,调整为“一产强起来,二产活起来,三产大起来”,从产业结构优化再扩展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001年9月,山西省又细化了经济调整思路,结合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出并开始实施结构调整“1311”规划。其核心内容是:在第一产业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 ,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在第二产业重点扶持发展30个战略性潜力产品,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活力;在第三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 旅游 资源,重点扶持发展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关帝庙等十大景区,带动旅游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100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推进整体经济的优化升级。通过 金融 、投资、人才、科技、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锐意进取,使“1311”规划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和政府系统的“兴奋中枢”,目前山西省已经实现了“一年起步,二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部分,在行业调整方面,山西提出了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轻工、医药、新材料、旅游、文化、房地产等13个行业和事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大局的信息化、环境保护两个领域的调整和发展任务。总的方向是大力推进传统行业的新型化,提升增量,关改存量,提高新型产品的比重;加快推进接替产业规模化,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减轻初级化结构导致的环境资源压力,降低产业结构重型化程度,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整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从而确保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明显见效”,2010年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水平目标的实现。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山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山西省方兴未艾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山西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滞后于东中部甚至西部的大部分省区,也滞后于本省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予以改进,症结所在莫过于还没有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不能科学地定位,将高等职业教育混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即认识不到位。当然由此引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科学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基本定位及其社会意义,重点区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界限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效益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由此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此类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共同点。而“高素质”的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理论水平和应用层次上要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社会对人才不仅有层次上的要求,而且还有类型结构的要求。技术应用型人才在 现代 化建设过程中是数量比例要求较大的一类。发达国家,特别是上世纪的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经济起飞,相当程度上是因为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山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目前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山西省普遍存在着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误区,即将高职院校视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自觉不自觉地向一般性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靠拢,一切按普通高等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标准要求自己,课程照搬,教材照搬,教育模式照搬,脱离实际,脱离高职教育的定位。忽视了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的目标;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培养,将学校的出路一味锁定为“专升本”上,往往是“争名”不成,“创利”机会尽失,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重新全面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发展山西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坚持教育创新,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明确了今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是“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这一方针的基本考虑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我们应从这一方针出发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周边的社会经济环境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来。
  全国许多富有成效的办学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零距离”办学理念,实行“先实践再理论然后再实践”的办学模式;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实行面向市场、连接供需链条的“特色专业选择”的办学模式;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拓展“订单培养”;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为实现高技能人才“零距离”上岗,采取了双证“直通车”模式,以及中考升学的“3+2双直通模式”;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等。这些办学模式都坚持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但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一些成功的经验相继推广到了全国其他高职院校。
  山西省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服务于省域经济,服务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借鉴有效的经验,尽快在实践中探索出自己的办学模式。
  
  (三)根据社会需求。特别是本区域经济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不能只考虑自身条件,盲目设定。要积极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积极探索市场。发展市场,眼睛始终瞄准市场需求,把供求链条紧紧连接在一起,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   山西省的高职院校在设置自己的专业时也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根据 企业 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变化。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 发展 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岗位需求贴近。特别是正逢 经济 结构调整的大转折时期,我们应抱定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参照“十五”期间的“1311”规划,瞄准新型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接替产业,特别是居于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业、煤焦、冶金、电力、化工、机械、轻工、医药、新材料、 旅游 、文化、环保、信息、房地产等行业,设置和发展特色专业,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际需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大胆变革办学方式,实行校企挂钩,成立由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组成的教学课程设置的调研机构,对课程结构进行 科学 系统的论证,制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计划,削减一些针对性不强的理论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建立满足实训要求的实训中心,营造真实和仿真的,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现场相一致的职业活动氛围,使学生在 现代 企业环境中得到熏陶,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达到就业后能快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具备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基础,成为真正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根据高等职业 教育 的特色和定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其教师队伍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和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多专业的教学能力。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丢掉特色、向普通高校看齐的问题。从他们自我进修和提高倾向看,其重心仅限于学历层次的提高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加深,恰好丢掉了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多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一要求,使高职教师的特色逐渐褪去,导致高职教育特色的丧失,培养的学生特色的丧失,学校竞争优势的丧失。丢掉了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空间。
  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适应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职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方式的要求进一步提出来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最大特色是教师也应具备必要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山西省的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加大实践能力、多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力度,增强教师的应用意识,提高培养实践技能的自觉性。走校企挂钩、校所挂钩、与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千方百计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技能性教师的比例。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请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老总等生产建设和社会应用的一线人员走上讲坛,面对学生。
  
  (五)拓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受训人员(毕业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要素。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是指对以上三要素及其基本关系的描述(图1)。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是高职院校能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关键。产业服务是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与相关行业联结的纽带,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应该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建设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如同产品推销,必须进入市场。高职院校的全部活动必须面向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中去寻找出路。
  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今后对山西广大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经济结构、行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十五”期间的“1311”规划就是高职毕业生在本省就业的重要指南。全国职教工会提出了“四个服务”,即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为我们今后高职毕业生就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根据中央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山西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培养大量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将山西省的高职院校及其特色专业建设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