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试论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日期: 2011-3-9 14:23:3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冯宁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体系 教学方式 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对于以培养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高职教育,其公共基拙课程改革要确立质量、效益和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凸显基础性、综合化和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功能。从改革与创新的视角,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必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现状
    (一)课时普遍缩减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更高。这一方面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有很高的匹配度。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必须增加集中性实践环节,推进工学结合。学海网(www.xuehai.net)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集中性实践环节,就必须压缩其他课程的课时,首先涉及的就是公共基础课程。
    (二)大班授课不利于师生互动
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扩大等原因,基础课程一般采取大班授课,且受实训环节的牵制,存在不分专业、不分单招、普招合班上课的现象,一个课堂往往一两百人,教师既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也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课堂上难以实现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
    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仍以知识积累和考试为主要方式,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评价,使得教学结果与目标不相符。由于评价和考核着重对知识点的掌握,导致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去深人理解、消化、领会所学知识。
    (四)对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的符合度研究不够
    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某一门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体系为主,偏重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和相对完整性,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这一方面造成教学时间的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从而出现“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学生抱怨教师照本宣科”的局面。
    (五)对公共基拙课程的定位存在认知偏差
    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由此推断公共基础课等同于素质教育,如果删减某门课程或课时,就会认为忽视某种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思维惯性下,基础课程教师抱怨颇多,抵触情绪较大,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六)教师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众多原因,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趋于饱和。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时间对教学展开研究,仍处在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型的阵痛中,不能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由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自身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变化后的课程改革与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内容与能力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很少。因此,教师的适应能力与高职教育培养要求存在距离。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对于以培养“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确立质量、效益和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凸显基础性、综合化和服务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功能。课程质量标准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反映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体现国家职业标准中“核心能力”的要求,即包含交流表达、数字应用、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公共基础课程效益既包含满足就业需求和学生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也包含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统一,是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巫待解决的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教育,其教育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宏观地说,是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具体地讲,是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应岗位群的工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首先要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确立符合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教学新理念。其一,公共基础课程应从传授某一学科知识向培养某种核心能力转变;其二,从以继承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观转变;其三,从以知识继承为标准的质量观,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转变。
    (二)把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并非只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作用,还应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功能性作用。为在有限的学时里将公共基础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公共基础课在功能层次上应该有所调整,一般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这是提高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通用能力,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交流沟通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既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各行各业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遍需要。

    三是培养学习能力。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加速和职业频繁更替,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作为一项任务明确地提出来。
    四是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品德和技能,这也是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创新与改革的途径
    (一)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是:“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这绝不是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降低标准,而是要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体系,以新的服务理念服务于专业课程,以行业、专业发展需要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借鉴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的理念,围绕分层化职业能力框架,按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三维课程目标。 学海网(www.xuehai.net)    (二)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更加容易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为学生搭建研究型学习活动平台,教师结合课程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任务、项目、案例、研讨课题或模拟训练等。第三,开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前教师点拨引导、小组研讨、课中学生互动交流、展示演讲、答辩质疑、教师总结点评、课后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等学习过程来强化学习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实现将知识把握、能力锻炼、思想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一是组织学生开展通识课领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专题研讨,研讨项目可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注重人文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各种载体广泛搜集素材与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二是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三是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融合,开阔学生视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有效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课时普遍缩减的情况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尤为重要。为了使开发的网络资源有效地促进教与学,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使之规范有序,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及适当的教学策略,把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视频、专题等多媒体信息有机集成。其次要做好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丰富、发展和更新工作,使之可持续发展,真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南京易学“天空教室”系统为基本网络平台,开发了《高等数学》、《大学基础英语教程》、《高职英语》、《实用英语》、《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文化》等系列公共基础课课程网站。
    (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线的辅助性教学。学生课外可在学校电子阅览室同步浏览网络平台上的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消化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根据自身情况,浏览网络平台上的拓展提高模块。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在线答疑、在线交流等功能模块向教师寻求帮助,也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同时可以利用在线测评等功能模块评价调控。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互动等方面的限制,打破了大班化教学的大一统局面及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六)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公共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要围绕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来开展,就是要研究如何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从内容方面,改变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提倡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考核;改变单纯的记忆性考核,提倡进行展示学生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的考核(实践活动总结、热点调查、文化专题研讨、数学建模大作业等);改变单纯的理论性考核,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改变完全标准答案性考核,适当增加创新内容。从形式方面,改变以考试为唯一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展状态的关注,特别是对创新活动的记载;改变单一的试卷试题考核方式,提倡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考核方式。从评价主体方面,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