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规范的研究

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规范的研究

日期: 2011-1-12 12:22:27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作者:刘彤 王巧云 包惠群 陈向红 胡生夕

【摘要】本文根据全国部分省市16所高职高专院校 会计 实践性教学调查报告的结果,提出从六个方面着手,建立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规范标准,旨在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 经济 管理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形账户讲解账务处理”的教学模式,这与高职 教育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相差甚远。笔者对山东、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浙江等部分省市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调查表明,所调查的16所院校都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会计模拟实验室的配置比例较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是令人可喜的。可以说,在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海网(www.xuehai.net)然而,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教学计划,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实验室的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缺少规范性标准,这不利于发挥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势,不利于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开展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计划倾向于实践
  
  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在附件中更明确提出:学制三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学制两年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从国外的职业教育来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并且加大了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会计专业(本文指财会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下简称会计专业),其实践性教学课时如何安排更为合理呢?
  由于会计专业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各门课实践性教学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笔者认为应根据会计实务操作的需要,突出课程中心内容,加大教学计划中的实训课时量。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的核心是阐述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实践性教学的重点应在会计凭证填制和会计账簿登记方面,这些内容是为后续的主干课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奠定基础的。因此,在会计凭证填制和会计账簿登记课时分配时,其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安排3∶7的比例较为适宜。
  
  二、教学形式有助于实践
  
  校内实践性教学主要有“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课程结束前阶段实习”和“毕业前集中模拟实习”三种形式。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有25%的学校采用“随授课进行或集中进行”形式;75%的学校采用“随授课进行及集中进行”形式。
  
  (一)“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形式
  “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形式是指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之后,配合所讲授内容,学生当堂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趁热打铁”,既能让学生加深理解本节授课中所讲授的概念,又培养了他们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在讲授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时,有关原始凭证填制规范和审核内容尽管易于理解,但如果不亲自动手练习填制凭证的话,则很难达到规范填制标准,更不要说能够审核不规范的原始凭证。
  
  (二)“课程结束前阶段实习”形式
  “课程结束前阶段实习”形式是指讲授了一门课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本课程结束前再安排2周的阶段性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它是对该门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训练习。采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将本课程知识内容相互衔接,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财务会计》课程结束后应通过阶段实习将涉及六个会计要素的经济业务,模拟 企业 会计实际操作,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成本会计》课程结束后则侧重于将平时“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的按各生产要素费用的分配,集中于某种产品的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的训练。
  
  (三)“毕业前集中模拟实习”形式
  “毕业前集中模拟实习”形式是指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之后,集中4周时间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综合性练习。其综合性不仅体现在使所培养的学生具备会计、审计、理财等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具备 法律 、职业道德素质。在模拟企业会计实际操作时,可将其分为手工模拟和电算化模拟,还可进一步模拟不同的岗位,如出纳、会计主管、工资核算、账套主管、往来会计和总账报表等。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对《基础会计》课程采用“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的方式,更适合其教学内容;对《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采用“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和“课程结束前阶段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效果较好。而“毕业前集中模拟实习”应注重岗位轮换制,使学生熟悉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直到将所有岗位的会计处理全部完成为止。这样做,不仅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侧重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室建设要仿真实践
  
  由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导致企业的财务信息保密性加强,学生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已经收效甚微,因此会计模拟实验室成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从调查的结果来看,85.7%的院校配置了“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
  试验室设置的状况如何呢?能否发挥其模拟企业实习的功能?笔者认为应首先制定实验室建设标准。
  
  (一)手工模拟实验室配置标准
  手工模拟实习是模拟企业实际经济业务,采用手工操作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一种实习方式。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它是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环节。手工模拟实验室配置标准见表1:
  
  (二)电算化实验室配置标准
  从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经济类高职院校都有电算化实验室,但实验能力、实验效果却相差很大。应该说,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并不多,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资料、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比比皆是。从教学设施上无法保证实训的需求。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电算化实验室配置标准见表2:
  
  四、校外实习基地
  
  教学实习基地是学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最好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是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一方面,它可以实现实践与教学的互动,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职业品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有14所院校都有数量不等的校外实习基地,占被调查院校的87.5%,基地共计40个,其中最多的有6个,而且实习基地的规模大小不等。笔者认为,要想切实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实习基地应达到一定的规范标准。实习基地建设标准见表3:
  
  五、师资队伍要兼备于实践
  
  高职院校多数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缺少会计实践工作经历。虽然学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但多数“双师型”教师是应试型的“双师”,即主要是参加国家统一资格 考试 取得了一个会计师或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而已。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12.5%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会计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比例在25%以下的院校仍有12.5%。面对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的的状况,笔者认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有规范性要求和措施。

 (一)有效的职业实践计划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绝大部分是“理论型” 教育 者,制定有效的职业实践计划极为重要。1.实行青年教师先实践后上讲台的措施,实践周期至少一学期,让他们了解 企业 的生产经营过程、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情况,熟悉财务工作程序和操作方式;2.对所有的任课教师实行下企业轮换制度,间隔期为两年,轮换制度的实施,可以使教师一方面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距离;另一方面了解企业对 会计 人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便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避免会计教学和社会需求相脱节;3.允许会计教师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兼职。会计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否已将其真正弄懂、吃透,还需要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进行检验。而且做会计实务工作会涉及 经济 法律 、税务、审计,财务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扩展教师的知识面、提升会计实践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大有益处。
  
  (二)多渠道引进师资
  新加坡特别注重拓宽办学门径,其引进校外“师”源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新加坡在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引进 现代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这些引进的人员对新加坡工人起了传、帮、带的作用。正是因为新加坡拥有一批高质量的职教师资,使受过职业训练的学生,在新加坡倍受雇主青睐。我国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到校举办讲座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传授实践经验、交流业务工作体会,以活跃教师思想,开拓教师思路,拓宽教师视野。还可以吸收或聘请他们担任会计技能课专职或兼职教师,这对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素质将大有裨益。
  
  (三)建立会计实验教师资格制度
  我国对教师有着任职资格的要求,《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在《教师资格条例》对高校实验指导教师却无明确的要求。目前对会计实验教师来讲,仅仅停留在“只要把会计实训教材弄懂,就可以指导学生模拟实习”的水平上,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可借鉴韩国的先进经验,制定会计实验教师资格标准,见表4:

     
  六、考评体系要体现出实践性
  
  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考核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 考试 的形式可以有别于会计理论教学的考核。
  
  (一)考核形式多样化
  会计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教学形式不同,考核方式也应不同,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和简单的命题,很难考查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运用程度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笔者认为,会计实践性教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应用能力。
  1.“随所授课程同步进行”形式的考核
  这种方式主要配合“证、账、表”课堂授课内容的讲授进行。其考核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以便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因此,其考核可分单元进行并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采用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或开卷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方式,以手工会计实训为主、辅以电算化操作,并重点考核会计书写规范。
  2.“课程结束前阶段实习”形式的考核
  这种方式主要围绕所设课程的教学中心进行。其考核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程度。时间可安排在课程结束时,考核采用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手工会计实训和电算化操作可同步进行。
  3.“毕业前集中模拟实习”形式的考核
  这种方式主要围绕企业会计核算程序及全部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它是将所学专业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贯穿于模拟实习之中。因此本次综合实习考核,实际上是对学生三年来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上岗就业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后测试。其考核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是否掌握会计基本技能。采用手工会计实训和电算化操作同步进行,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并要求其写出财务报告。
  
  (二)考核成绩评定 科学 化
  考核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从笔者调查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分岗位、分角色还是综合实习,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的占到50%以上。以百分制作为考核成绩,是对考试成绩精确化的表现,但也容易导致学生单纯追求几分之差,而不重视实习过程。要科学评定考试成绩,笔者认为应将学生平时的课堂练习、作业、课内外活动的表现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可根据实践性教学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如对账簿登记的考核,可划分为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登记的考核,在明细账考核中,又可划分为三栏式、数量金额式、多栏式登记的考核。对评分标准可以采用优秀、良好、一般、及格、较差五级评分制和激励评分制等方法。
  
  (三)专项技能证书化
  专项技能是指珠算能力、点钞技术、财务软件操作能力等。目前社会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如考取电算化证、会计证、珠算等级证、 计算 机等级证书和ERP认证等。
  
  (四)综合能力评定趋势化
  综合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又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运用和创新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考核内容的多面性,决定了考核手段的复杂性,使我国目前对综合能力的评定仍旧是一片空白,但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体系的 发展 趋势。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规范是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必要前提。上述会计实践性教学体系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 规律 性,使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基本技能和会计职业道德通过会计实践性教学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高等职业会计教育所追求的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