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技能实训教学改革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技能实训教学改革

日期: 2011-6-18 14:56:3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素质为本位,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不能只看其文化基础知识,成绩的好坏,更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实训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达到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突出技能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服务就业市场,是职教区别于普教的重要方面。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特别对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而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特质和灵魂,技能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校规模发展较快,办学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已成为一所现代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在技能教学上存在着认识不够,资源配置明显不足,高技能型、“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技能教学模式单一低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中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现象,技能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突出职校特点,强化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成为我校深化教学改革中的首要问题。为此,学校明确提出: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专业教学为中心、专业教学以技能教学为中心,努力促进教学工作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从重理论向重实践转变,从重课堂教学向重实训实习转变,全面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推进技能实训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重要支柱。
   一、以职业能力素质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模块式课程为重点改革技能课程模式
   (一)采用“大专业、小方向、宽基础、活模块”整合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模式。如数控专业分为数车、数铣、加工中心方向,基本技能模块包括零件技术测量技能、钳工技能、普通机床操作、计算机绘图技能等;专门技能包括数车编程与操作技能、数铣编程与操作技能、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技能等;选修技能模块包括电工操作技能、焊工操作技能、电加工技能、第二工种技能等;综合技能包括校内生产实践、校外产学实习、企业定岗实习。
   (二)大力开发和推广具有定向性、组合化、模块化的技能训练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技能教学训练项目,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最优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具有定向性、组合化、模块化的技能训练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我校根据汽车修理行业生产流程和岗位职责,结合学校设施设备实际,将汽车修理专业的专业技能训练划分为六个模块。即发动机模块、底盘模块、汽车电气设备模块、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汽车新技术模块、汽车维护与保养模块(整车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课题。如在发动机模块中,分设有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课程,每课题按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参照国家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再设分课题。将汽车修理专业所必需的汽车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维护保养等知识,综合重组后分模块在同一课程中讲授,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避免脱节,减少重复。每一模块由一位教师负责讲授本模块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指导学生本模块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发动机模块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发动机构造以及相应的技术维护、故障诊断和修理作业,又要指导学生进行发动机的拆装以及具体零部件的修理。六个模块要求教师揉合《汽车构造》、《汽车技术使用》、《汽车修理》、《汽车电气设备》等课程,根据中级修理工需要掌握的应知、应会等知识,自编教材或讲义。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都进行考核,合格后转入下一模块的学习,六个模块都通过后,参加职业技能签定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
   (三)坚持“一专多能”的人才规格模式。“专”对应的是专业的核心技能,一般通过与之对应的一至数种职业资格证书予以体现。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或临近领域的复合职业技能与职业基本素质,一般通过各种辅助职业资格证书或辅修专业证书予以体现。我们坚持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并重的制度,加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确保毕业生在考取本专业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实训考取多个技能证书或特种作业操作证书,拓宽毕业生的专业面和就业渠道。如数控专业数车方向的学生除必须考取普车和数车中级证书外,还可以通过选修并考取钳工、数铣、加工中心、CAD等中级证书,电工、焊工等特殊工种操作证书,较优秀的还可以申请考取普车和数车高级证书。
   二、改革技能教学方法模式,提高专业技能实际教学效果。
   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训,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重视“教、学、做”的合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
   在管理、经贸类专业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为重点。建立以“阐述案例、课题背景----自学/查找资料----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分析/计算机分析和仿真----提出报告、实施结果、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基础上通过讨论、研究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工科类专业则主要针对设备或产品实际操作和模拟项目相结合、主要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该工作过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生产活动相符,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完成项目任务,展示项目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通过改革技能教学方法模式,提高了专业技能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三、加快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技能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一)明确目标,精心规划,切实抓好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必备的场地和其他的资源条件,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单工种训练、摸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技能鉴定任务。校内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如下原则:
   1、仿真性原则:校内实训基地尽量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营造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模拟或接近职业环境,注意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质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如我校“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室”,设置有设计室、板房、样品间、大裁床、大烫台、电动衣车等有实际生产能力的设备设施或场所,使学生真正置身于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厂内;同时,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得到良好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2、先进性原则: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数控实训室”既有传统机加工设备,又有一定数量的数控车、数控铣、电火花加工、加工中心等先进数控设备,还有配套CAD/CAM软件等。又如汽车技术实训室配备的故障分析仪,四轮定位仪,轮胎动平衡仪,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制动防抱死实训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等先进设备设施。确保实训中使用的是当前较先进的仪器、设施,学到的是较前沿的新技术。
   3、实用性原则:校内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布置要便于教学的开展,适合课堂教学,满足教学需要,并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适应。如汽车实训基地除了配置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整车、总成和零件,还要配备与配置车型相适应的各种型号的专用仪器设备,仿真模拟教学设备,汽车资料和教学软件等。要按工作过程化来安排工位,向4S维修站靠拢,结合教学情况,尽量贴近生产实际。并充分考虑实训室有较高的利用率。
   4、产学结合原则:在设计配备过程中注意营造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做到人流、物流通道畅通,符合工艺流程,综合考虑教学与生产的需求,使之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既能促进“产学合作”,又能形成一定的“造血功能”,以缓解设备、设施、资金的短缺。如机电类实训中心,在承担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承接来料加工,实施教产学结合。现代设计系的成衣制作实训室,完全以服装厂的模式建设,筑巢引凤,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探索前校后厂的办学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各专业对口企业,是对校内实训基地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自特定业务工作的同时承担着为学生提供社会生产实习指导、实践的任务,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重点选择设备设施和技术水平较先进、有较强实力和特色、管理规范、运作良好,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的企事业单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加强联系,结合双方需要,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发各种合作项目或合作领域,签定合作协议,建立深层合作关系,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稳定开展。目前,学校建立了近100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方便,还与学校在专业建设、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推广、设备支持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争取投入,为实训室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问题。一方面学校靠办学收益积累和银行借贷每年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基地的建设,但由于学校是企业办学,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争取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添砖加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如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获得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1000万元;学校数控模具专业、汽车维修专业先后被批准为中等职业学校省重点建设专业,努力争取省财政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两级农垦局(集团公司)也不断加大对我校的土地划拨和财政支持力度,近年来也为我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了近500万元的财政配套资金。
   2、创新机制,积极调动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借鸡生蛋,借船出海,探索公办民助的路子。如向教职工筹资合作办学;由企业垫资提供设备,学校分期付款,办学效益共享;引进特殊人才实行系科管理承包,探索“校中校”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实施项目股份制;与企业、个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形成多元化办学体制。
   3、积极争取企业捐赠和支持。如东莞伟特公司捐赠的SMT生产线。依托农垦企业开办了“农机维修”、“农产品加工”、“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热作栽培”等“订单式”校企合作专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对口的涉农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是关键。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以“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改革教师任用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和合同管理,形成人员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大胆引进紧缺的、具有高新技术的人才,如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或专门技术人员。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
   (二)多途径组织教师培训。
   1、分类培训:要求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从工厂、企业调入的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中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并且要通过有关考试取得相关证书;新分配来校的毕业生必须按专业先到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工厂、企业实习、顶岗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技能提升学习。
   3、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相关培训。
   4、积极组织学校教师技能比武。
   五、以技能大赛为平台,营造良好技能学习氛围,促进技能教学质量。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形势下, 技能考核与技能竞赛将是检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是我校提升技能教学的又举措。学校经常性的举行技能比赛、操作表演、作品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实现了技能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转变,使技能大赛逐步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营造了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打造了技能过硬的教师团队,推进了技能教学改革,促进了技能教学质量。
   六、切实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定工作,确保毕业生技能达标。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严格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学生考取“多证”。将职业资格标准或技术等级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得到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又能使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多种职业技能。
   七、积极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模式
   1、产学结合模式的探索: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探索了“前校后厂”的模式;机械加工类专业探索了“来料加工”的模式;“音乐舞蹈类专业探索了承接演出业务的做法。
   2、订单培养模式的探索:依托农垦企业开办了“农机维修”、“农产品加工”、“畜牧兽医”、“农业经济管理”、“热作栽培”等“订单式”校企合作专业,建立了一批专业对口的涉农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电子专业与东莞伟特电子公司开设了“SMT伟特班”等。
   3、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学校各专业三年制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都要去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参加带新顶岗实习6-12个月,在实习期间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跟踪服务,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探索:我校实行半工半读的专业主要有:电子技术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