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重构教材,增强职高数学的实用性

重构教材,增强职高数学的实用性

日期: 2011-2-28 18:04:01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的职高数学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编,教材内容必须要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突出专业个性,形成适用于职高就业班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数学、校本教材、实用性
  
   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改革中去,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怎样改才有序、稳妥,这都是值得思考的,也是必须搞清楚的。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动因
   与普通高中不同,职业高中的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要让学生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基本的应用能力,最好能解决一些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但是,从学生所用的教材上看,仍存在普教化的倾向,主要体现在:
   1、内容繁难,过分学问化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系统性和严谨性,所以教材强调了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有的知识甚至是储备待用,它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教学效率很低,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2、重视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有教材固化,只注重了自身的理论体系,没有各个专业的特色,与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不相投,忽视了教材的实用性。
   另外,从近几年的生源结构看,职高学校迎来了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存在大量问题的新生,而他们的学习现状与目前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存在巨大的落差。因此,为了能让这些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学好专业,校本教材的使用就更具有实效性。
   二、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路
   在职业高中的教育中,数学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应是一门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帮助必备知识的课程。基于这种特点,我们校本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学生觉得“数学变得有用了,变得可亲了,变得容易学了”。
   1、重树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由于大部分职高新生是带着“学习失败者”的心理阴影跨进职校大门的,长期得不到来自老师的真切关注,处于被忽略、被否定的境遇中,学习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学生来到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的学习目标,重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职高教学的首要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打开属于职高数学教学自己的新局面。
   2、强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打造学生思维品质
   国际数学教育界关于基础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已达成了以下共识:“数学教育的现代化,并不只是要进行现代数学的教学,而是要进行数学的现代教学,要把基础数学教育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戴上数学的慧眼,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打造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3、完成数学学科的基本技能培养,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好准备
   作为学科课程的数学,无疑应承担学科教学的功能性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关于课程教学目标的描述为:“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数学课程在职业教学的基础地位,学科教学的深度、广度的把握,内容的取舍还取决于不同专业课程对数学学习的要求,数学教学应由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4、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校数学教学要姓“职”,才有可能走出职高数学教学的困境。数学教学姓“职”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功能性目标上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负责精神、合作精神、细致耐心的品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5、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生情感培养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获取,同时也是学生体验情感、锤炼品格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校本教材结构的构成
   由于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很不平衡,起点高低跨度很大,而且非智力因素水平相差甚远;学生努力的目标也不尽相同,有的立志于对口升学、继续深造;有的倾向于全面发展,从事融智能与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就业;有的希望扬长避短,从事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就业。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内容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成效。就当前而言,由于学生巨大的数学基础差异,需要我们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改革。我们将职高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数学、实用数学、发展数学。基础数学是高中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并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意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基础数学也即统一性内容,适度降低统一性内容的底线,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使统一要求最终得以落实。实用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实用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用数学尽管在难度上高于基础的数学,但由于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强调学以致用,故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所接受。发展数学是在完成基础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拓展、加深的学习的数学内容,意在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为进入上一层学历学习做准备。这一次,我们的校本教材主要是对基础数学和实用数学进行了编写。
   四、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
   1、温故知新,打好坚实的基础
   据相关测试、调查统计,职高学生中,约30%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4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3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很多同学“望数生畏” ,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齐加尼克现象突出[1]。如果我们此时急于引入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一味为完成高中阶段学习任务而赶进度,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因此,
   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首先对初中的知识——主要是高中阶段必知的初中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重拾信心,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还可以使他们在复习的成功体验中,有效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望数生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去繁就简,学好必要的知识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际看,学生对现行教材中的一些繁难的知识不能理解和掌握,而我们常常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重视或倾向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生怕某一章节或某一知识点的缺失影响系统的完整性,而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常常关注的不够。其实对职高数学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后者。由于职高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其特点是直接面向社会。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职高数学教育中数学化水平,而不像普高那样,有高等教育的缓冲与弥补。可以说与普高相比,普高基础性更明显,职高应用性更突出,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其次,根据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包含三个方面:(1)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2)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3)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在我们编写校本教材时,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淡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围绕专业的相关应用。这样,我们既可以扬长避短(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常常是我们学生的短处),又可以通过学以致用,使学生学有兴趣。
   3、联系专业,体现专业的特色
   首先,职高数学教学需要统一性的约束与考核。数学作为高中阶段教育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后继学习的基础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多年来,国家统一规定了职高数学学习的内容。其次,职高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关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这是由于职高专业类型繁多,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差别很大,相近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械专业对立体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而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统计初步应用较多;计算机专业,对集合、数列、矩阵,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方法等经常用到。因此,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特色,从第二册开始分专业进行了编写,各专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次对校本教材的编写也只是对职教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和探索,还需要通过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来论证,但是不管怎样,只有不断地研究和改革课程,才能越来越接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注释:
   ①齐加尼克现象: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发现,因先前任务未完成而影响后继任务完成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期望及实施策略》《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4期
   [2]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3] 陈昌平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华师大出版95年版
   [4]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