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加快经济发展及转变方式

论加快经济发展及转变方式

日期: 2010-12-22 21:57:5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据报道我国GDP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1]。我想这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而言,将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就我国现在这个成绩来说,也并非代表我们就是可以完全自豪的。首先,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人口众多而相比之下的日本是一个人口少的小国。我国虽在总量GDP上占有优势,然而,人均占有量就少了且少很多。其次,我国发展经济的重心依旧在大城市。因此,如果抛开大城市的经济谈我国经济就发展好了,只是在自我的麻痹。再有,很多时候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还是依靠一个“加工厂”或是提供原材料获得经济收益。但日本或其他发达国家则多依靠科技为主。仅由这些也就足见我国发展还是不够的。因此,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经济发展 突破性成效 转变发展方式 新的课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一、国内经济环境形势
   总体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是一路走好的,而且在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几乎都呈现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其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第一,在农业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粮食在逐年递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为中国广大人民的温饱问题提供了物质的保障。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在生产方面表现出积极地劳动生产态度,中国农村有了保障,经济实力较过去大为增强。第二,城镇经济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外资投入和工业发展有了明显提高两个方面。首先,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因而生产得到了更大的支持;其次,城市工业进程的推动支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者相互作用使我国市场经济更具生机,经济发展增长也成必然。第三,为了加快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不仅出台了相应政策以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还规划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更多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从而保证了全民更广泛的就业,促进了产业部门的生产也达到了国民经济的大量收益。第四,由于我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正确道路,增加了各内部区域之间的联系,各种资源得到了更多整合和运用,经济发展的在上台阶是有望的。所以中和这几点来说国内良好经济环境是我国快速经济增涨的催化剂。
   二、国外经济环境形势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大量国外资本的注入,使以前光靠自己完成却又难以完成的任务得到了解决。不仅如此,同时在引进外资,也引入了外商和科技财富,像科技人才、科学技术,这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不足上获得了补给,经济快速增长也势必理所应当。另外我国正处在一个高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各国都在倡导发展和和平,经济双赢也自然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各国互利合作大为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要求更为强烈。所以只管是金融风暴,我国也依旧能继续我们经济发展的路子并继续推进。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由于中国所担当的国际角色更为明显,经济快速的发展已是必须的时代要求。
   综合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状况,我国无论在现在还是在未来加快经济发展也就必行不可了。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阻力
   我国尽管有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但相对而言,挑战也是有的而且有些时候还很大。
   综合起来有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来自国内自身问题。
   1、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大量存在。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经济悬殊太大而且还在继续加深。
   大家都知道上海、北京、深圳及其江浙一带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GDP的大量增长大都还是依赖与这些大城市的贡献,而相反一面来讲,在某些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却是收支不抵,有些政府往往为了促进本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欠下了巨债。
   2、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3、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出发,不顾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实行保守主义的政策,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封锁体系,千方百计阻止其他区域的经济侵入。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这样就是一个原本可以共谋发展的整体变成众多孤立发展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一经济发展的实现,给国家造成了很多资源的荒废,发展步履维艰。
   4、各欠发展地方自身供给不足。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实力不够,缺乏较强吸引力难以引进外资,与此同时也难以承担起建设好各公共设施的保障体系。从而就很难达到让地方富裕起来的目的。第二,科研经费,人才供求缺乏。往往是看着发达地方大力发展,自己也想放手一搏,却力不从心。这就很大程度上脱了发展的后腿。
   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国虽然经济有了较大突破,可是阻力是相当大的,要想继续这种快速增长模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合理且合情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依托。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握好当今世界迈入生态经济的走向,合理统筹利用各地区有限资源,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下决心,施重典,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利用区域日照和风力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培育和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设备工艺先进、排污少等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在全区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从居民生活到工业、建筑、交通等层面构建低碳经济体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所谓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就是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加快人才发展战略,努力培养一批高科学技术含量的人才。并协调各社会体(包括企业、部门在内)做到人才搭配、科学帷幄,创造性的开辟一些新科技体系。而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就是要使各领域里都有掌握核心科技的能力的产业机构,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各市县(区)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准入门槛,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要积极完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创业注册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从项目招引、立项、审批、落地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优质服务;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和成长步伐,鼓励金融单位加大向中小企业放贷;发挥引智工作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能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其成为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扩大内需消费的重要推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进服务业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全方位加快服务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体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改善服务模式,增强人性化、便利化、信誉化的服务特色;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努力打造发达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人员。另外,要深入转变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努力打造方便快捷、服务上乘、适宜发展的招商引资环境;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和区内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和资源优势,加快与东部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对接,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东部产业;加快完善配套产业,形成产业互补机制,真正扭转我区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等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局面,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个工业国在经历工业化过程的出水平时期,都主要是依靠投入来提高其产量,已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受到资源的限制都必然要转变其原有的发展方式或模式,以希寻求一种合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来继续推动它的发展,使其再度进入另一个经济初期。这似乎是一个规律,挥之不去。我国制改革开放到现在已三十余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已基本告落进入了发展的大好时期。然而由于以前过多强调的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及资源相关因素等的制约。也是一个以前自以为资源大国的国家陷入污染重,人口压力大的困苦边缘。特别是在农村这个薄弱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它的缺点。因此要转变以往只以经济发展,只以GDP作为综合国力评判的弊端;要彻底改变盲目发展的经济模式,就必须要整合出一套适应新时期的科学经济发展方式来。这是我国对于新时期把握经济脉搏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客观国情的理智认识。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我们党又做出了新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即“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2]可以说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而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对于一个发展国家而言,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密度大,而资源虽多却人均相对含量少的国家,要想实现更高更快的就经济增长或者说经济发展模式。单纯的依赖于某个地区的快速经济增长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是不现实也不和适宜的。为此要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也即全景式的经济覆盖才是合情合理的科学发展做法。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于现行经济体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其总体发展方向是明晰的,把握这一信条也就等同于符合了发展的动脉。
   总之,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基本国情的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才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国媒体7月30日刊发了题为“中国称其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报道
   【2】由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