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提升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对策研究

关于提升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对策研究

日期: 2010-10-27 23:48:33 浏览: 33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周国军

【论文摘要】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是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高职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和构建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保障体系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动手能力;主要对策;保障体系
  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如何提升高职生的动手能力是教研教改的永恒主题,本文从办学理念、课堂教学、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育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希冀能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办学模式老化
  由于高职教育是近几年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不少办学者对其性质了解不够,在办学方式上往往沿袭过去普通专科学校的传统,把教育高职视为普通本科的压缩。因此,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

学海网

  2.特色问题——专业设置雷同
  近几年,为适应高校扩招需要,全国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然而各学校所设专业差别不大,给人的印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计算机专业,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办。各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更多地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较少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致使所设专业雷同,缺少办学特色。
  3.产品问题——教学质量不高
  从教的方面来看,一是理论脱离实际,二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适应高职教育需要。从学的方面来看,不少学生对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不甚了解。在学习方法上,仍沿袭高中重书本学习的那一套,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够迫切,也不够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所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不受欢迎。
  二、提升高职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对策
  1.构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先进的高职办学理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高职办学理念是整个高职教育运行的灵魂,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职办学理念的模式化、具体化,它们最终决定高职人才输出的质量、规格。”要提升高职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先导,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
  什么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它涉及很多方面,并且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观、“产品”市场观等都是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包括他的就业需要。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培养目标的灵魂是“应用性”,同时高职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必须面向市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终因素是市场。所以树立“产品”市场观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职办学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培养的人才要能很快地融人行业中,因而,专业的开设必须符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使人才培养能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概括地说,就是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何谓最有效?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以下两个环节把好关:
  (1)校内的实践环节。它包括提供足量的规范的针对性强的实验;创设必要的仿真的模拟环境;强化高质量的指导。
  (2)校外的实训环节。它包括选择规范的针对性强的实训基地,并提供有效的实训,即让学生真正做为一名“员工”参与工作的全过程。
  目前,在我国高职办学中,这两个环节普遍较弱。校内的实践往往受经费和师资的制约,校外的实践则受多种因素制约。为了增强高职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就业的潜在竞争,使人才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要,我们必须以明天的技术培育今天的学生,构建为未来服务的培养模式。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技术装备上要适当超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有多样性。因此,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国内与国外合作培养以及修业年限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2.改革课堂教学,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的是“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仍未摆脱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脱离生活实际的窠臼。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样教,学生便怎样学,学生很难有联系生活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这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论。这些论述虽然是在几十年前提出来的,但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高职教学仍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1)课堂教学的真谛是“做”
  传统教育只注重机械灌输、死记硬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只能培养会走路的“字纸篓”和“书架子”,却不能给学生以任何行动的、生活的、创造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必须“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说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又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言是实学。”并特别指出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体现了这样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做’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方法论实际上是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化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它还启发我们,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作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则应该是行动、观察、看书、讨论和思考。
  (2)“做”的方法是劳力上劳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做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劳力”实际上就是指动手,是行动,而“劳心”则是指动脑,是思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人类的认识最初是从获得感性经验的实践开始的,但是它必须经过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阶段,而这种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实际,又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人们的认识才能一步一步向真理迈进,这样获得的知识也才真正是属于自己的。在实践当中应该思考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如何把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强调教学要以“做”为中心,要重视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是学生获得感性经验的惟一途径。
  (3)“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
  当今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通过“做”来培养学生创造力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处处都应该把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当作教学的第一要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解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他们既要动脑,更要动手,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才能有创造。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要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首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双师型”是高职教师的一大特色,高职教师除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或经营管理经验,以承担起“工程师或技师”的角色,这是对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我国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这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全面落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保证。
  (1)根据专业特点,将现有教师送到生产第一线学习,要求他们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一、二年,并进行定岗定位的专项训练,提高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并取得相当于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的资格。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高校师资来源的多样化。根据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工厂、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对口、技术精湛,具有实践经验和发展能力并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以充实师资队伍。
  (3)树立人才共享观念,聘请企事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这~做法在目前应是最可行的,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如何在时间上、精力上兼顾双方的工作?第二,这些技师、工程师能当好教师吗?所以,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学海网
  (4)采取倾斜政策,建立新型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要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物质待遇、表扬奖励、“双师型”资格认定等方面建立一个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职称评定的改革,要使“双师型”教师职称晋升从主要以学术论文数量和水平为标准转为主要以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的质量为标准。
  4,坚持“能力本位”,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中心环节。优化课程设置,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这是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能力本位是对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挑战,它克服了知识本位的弊端,着重强调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放在第一位,并以它支配所有的教学活动。强化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理论的具体化和运用。笔者主张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设置应体现“能力本位”理论,使之成为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桥梁,并最终达到提升高职生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首先,课程开发必须打破原有的以学科门类与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为设计基础的框架,建立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职业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新体系;理论教学不应只着眼于某一学科领域内的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学有关学科的知识。其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群作为课程编制的出发点,采用的是模块式的职业群课程。再次,课程安排应及时引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教学项目,组织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材料,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最后,教学评价的层次与反馈,应采用能力评价标准。在建立综合目标、专项目标、层次目标和单元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每一阶段的考核和管理,保证每一环节均能得到客观、及时的考评及信息反馈。

  5.优化高职教育环境,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优化高职教育环境,坚持产学研结合是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当前,如何根据社会对多样化人才提出的要求建立适应高职教育内在要求的以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及相应的机制已成为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
  (1)全方位优化高职教育环境,为贯彻产学研相结合原则创造条件。要发挥高职院校地区优势,形成“政府一学校”双管齐下的投资体系,全面改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妥善解决人才培养的途径及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两大问题以保证高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力争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营造实践教学的良好环境。
  (2)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特色,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努力创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3)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创建校外产学研基地。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必须贯彻“双赢”方针,即学校与企业双方都有利可图。学校图的是企业愿意甚至主动接纳高职生进行实训,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并部分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企业图的是高校的教授、专家能帮助解决企业在发展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双方的条件能否满足,如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旦建立起了基地,学校便能走出封闭的模式,促进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解决教学内容脱离实践、教学方式呆板、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当然,基地应尽可能覆盖高职教育的不同门类,使更多专业的学生共享资源。
  三、构建提升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保障体系
  1.组建合理、高效的“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
  由院长、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教研室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以及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的“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的职责是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动态、招生规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咨询,并结合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组建该委员会,不仅加强专业建设,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社会用人单位相互合作与联系,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面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该委员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全程全方位的指导。学生进校后,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职业指导讲座和职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一方面让教师更了解近阶段高职专业发展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建设;另一方面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专业与就业关系,以及将来所面对的就业竞争市场,尽早地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并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2)提供关于职业选择的咨询。帮助学生收集、分析、筛选就业信息,根据自身素质和其他因素初步确定预期从事的职业,并让学生了解实现就业期望所必须借助的教育途径和就业途径。
  (3)强化现代信息在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咨询中的作用。由于高职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市场性与社会性,因此市场对人才规格、数量的要求是经常变化的,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准确、更迅速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校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能使未来的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具有更高的适应度。
  2.建立合理的学业考评制度,完善高职生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制度
  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发展的客观评价,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进行科学反馈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高职专业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在评价中要变主观评价标准为客观评价标准,要在社会认可度上下功夫,考核方式和内容要从重视考核学生知道什么逐步转向考核学生能做什么,并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表现性的课业评价。学生的课业考评要与完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进一步发挥政府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资格制度,并在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加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引导、统筹、监督
  当前在我国学校与企业结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之际,加强对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大政府的支持、引导、统筹、监督和奖惩。首先,各级政府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在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要引导学校正确运用市场规律,及时准确地瞄准市场信息,以市场作为高职专业设置的无形杠杆,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现实的市场应用价值。”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刚刚起步,要达到全面提高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仅仅依靠政府与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还要在学校与社会之间起桥梁作用。学校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依托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实现办学的多元化。通过政府的统筹,依法筹措办学资金,能够发挥优化教育资源的作用,为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坚实的平台。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