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

日期: 2009-11-23 16:30:12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代写论文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变革并致力于提升办学水平和注重质量建设的阶段,为此,应充分重视其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的研究。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注重院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征的研究;要注重院校师资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观、质量文化及质量体系的研究;要注重院校变革发展的重心的研究;要注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的研究;还要注重不同院校和不同地区的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是指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隶属于省或地(市)并处于地方且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各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任务,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变革并致力于提升院校办学水平和注重质量建设的阶段。这些院校大多都有相近或相同的发展历程和共同的办学任务,从而表现出诸如地方性、教师教育性、变革发展性等一些相同的特征。

学海网

  关于我国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大致状况是:(1)一些学者进行了国外教师教育的研究,包括教师教育制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等,并进行了中外的教师教育比较研究[1];(2)一部分学者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2];(3)另一些学者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视角进行了教师质量等问题的探索[3];(4)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研究[4];(5)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的一般性问题研究,有的也论及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问题[5];(6)一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管理者就自己实践中所遭遇的问题进行了一定层面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总体上看,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研究已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大多还较为宏观且多集中于对重点综合院校或重点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研究方面,而对占教师教育院校体系主体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照。一些基层院校管理者的研究及一些涉及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总体上还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也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沟通、双向互动和双向建构的研究品质。
  近年来,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规模的扩张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方面给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建设特别是质量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矛盾。近年来,在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地方院校的发展进程中,教师教育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这也成为当前影响这类院校提高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有其独特和重要的价值。如何提高并保障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当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需致力于研究并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关于教育质量问题的研究,由于相关研究者的价值观、研究角度及关注点等的不同,导致了学术界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也是不尽相同的。诸多的研究认为,教育质量是由多种质量构成的质量集(qualities),是多维的复合概念,是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诸多的研究同样认为,教育质量总是与“需要”紧密相连,总指向某种“标准”或某种“预期状态或水平”,教育质量是既表现为有形(硬件)也表现为无形(知识、能力、素质等),既体现明显的需要又体现隐含的需要,既反映个体价值也反映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既是“内适”的质量又是“外适”和“个适”的质量,既有产品质量又有过程质量,教育质量还特别强调教育系统的“组织学习”和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6]。毫无疑问,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必须在上述有关教育质量的多维、复合、动态等认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
  下面就有关系统地整体地建构较为理想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体系、保障体系以及相应的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做如下论析:
  
  一、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研究是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研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地方院校有各不相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追求,而社会对各种类别层次的院校也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期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自然应从地方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
  由地方师范院校参与合并而形成并继续承担教师教育任务以及通过组建教育学科而参与教师教育的地方综合性院校,其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建构及其研究所应注重的是:(1)尽可能尽快地生长、保存和放大教师教育院校所应有和特有的教育品性,即注重院校的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致力于提升院校及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完善教师教育院校及教师教育专业应有和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机制等;(2)认真研究并把握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门类齐全、课程设置广泛等优势,以拓展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形成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的开放式的办学体制、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学院化的管理方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模块化的课程结构[2]。同时要致力于解决综合性院校办教师教育通常会存在的诸如思想上对教师教育重视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管理机构不全、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不一致、教育专业训练不足、外部政策性环境不配套等问题[2],从而扬长避短,以推动综合性院校的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
  
  二、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重心研究
  
  仍在师范院校体制内继续办学的地方师范学院,确定其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重心时,应注重把握以下两点:(1)要从社会和基础教育变革发展需求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院校本科办学及专业建设的本质和基点,要对传统师范院校的本科专业进行系统的反思进而实现专业的重建。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其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学体系、管理机制、质量文化、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的反思并推动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转换,从而致力于培养社会和基础教育所需求的适应面宽、自主性强的跨学科、复合型新师资。(2)要特别着力于院校的“教育”质量文化的建设和水平的提升,其中包括重建院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价值体系,重视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重视院校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的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的提升,凝聚、提炼、概括和形成院校的教师教育精神,推动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的积极双向互动等。
  专科层次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建构及其研究,应立足于专科办学的基础条件和地方需求,要切实分析院校办学所面临的困难,更要寻找办学和发展的机遇。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等方面应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强调适应性和可调节性;在内外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的运用上则要更多地借助和争取外部的支持。专科层次的高师院校至为重要的是在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中要时刻致力于发展和壮大自己,要把发展壮大自己与院校的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互为促进的关系。
  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其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都必须关注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地方性”和“教师教育性”等特性。地方院校的“地方性”特性,需要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从“教育是发生于社会和为了社会的行为”的视角,而认真研究院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及地方的教育变革发展需求,特别是地方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而能使地方院校较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的功能并融入地方发展体系。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教育性”是其办学的一个本质特性,这需要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从我国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变革的视角思考和研究教师教育院校自身的变革发展问题。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必须将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作为统一的变革发展系统进行研究。要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整体发展等广阔的背景研究教师教育的变革发展及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建构等问题。除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还要研究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教师教育的变革发展趋势,要研究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管理及学校发展的规律。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变革发展,当然要思考与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发展及国际教师教育变革发展的协同性问题。

学海网
 三、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价值观体系的研究
  
  在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中,质量观和价值观的反思和重建研究是重要的内容。地方教师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价值观体系的研究及其建构,应追求诸如“内适观”(按院校内部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进行塑造、评价的院校自我适应的质量观)、“外适观”(按外部社会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强调外部适应和内外的互动)和“个适观”(强调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追求及选择,更多强调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强调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多元性的统一。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研究,应注重从院校自身、社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出发,从而确立起人性化和开放性及多元统一的教育质量观。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和重建研究,要致力于院校人才培养全部过程的教育价值提升和教育价值的重建。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价值不能仅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实现社会文化(包括“教育”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的复制式再生,而要追求为社会及基础教育的更新性发展、为教师教育院校所培养的各类师资和人才的终身及自主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从而使教师教育成为社会和基础教育更新性的再生系统。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育价值观重建既包括教师教育对社会和基础教育变革发展的价值和教师教育对教育对象的自主与主动发展的推动及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重建,也包括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各类师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层面,诸如人才培养目标层面、课程设置和设计层面、教学安排和活动层面、管理机制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等都要进行其教育价值的反思和重建,从而使地方教师教育院校教育活动的全部流程和相关因素都能围绕“培养什么样人”和“办什么样学校”等问题而进行反思。事实上,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师资和人才培养模式(包括目标、课程、教学、管理、文化、评价等)体系也就是其质量(或形成质量的)体系,这同时也是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变革发展的重心所在。因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师资及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和价值观的反思重建研究与质量体系研究及其变革发展重心的研究等是密不可分的。为此,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建设及研究应涵盖院校所有成员及其对院校质量体系的全部流程中起指导作用的社会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文化观、管理观、评价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反思和重建。
  
  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是院校为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而运用系统理论、“复杂理论”及方法,充分发挥学校质量管理全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质量管理职能并形成科学协调和持续进步的质量管理系统。
  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要注重遵循现代质量管理一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研究其构成要素及其特性并致力于其整体的优化。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院校各管理层面相关的组织职责、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测量评价、组织学习、持续改进等[6]。院校组织职责的阐释和澄清是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第一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认真研究并建立与院校实际和追求相适应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健全院校的质量文件系统和质量管理的职能、职责系统,规范院校的质量策划、管理评审、内外沟通等活动。院校优化资源投入及管理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性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认真分析研究并充分地运用自身的现有资源及可供利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信息等,按“多、快、好、省”的要求,在资源的投入和运作的全部过程中,要围绕质量而注重优化资源的管理,致力于持续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质量过程控制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性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研究分析形成院校质量的过程、条件和指标性因素以及有关的“接口关系”,注重相关的“程序控制”、“条件控制”、“数量或指标控制”等的设计以及纵横“接口关系”的协调,以保证过程的输出或结果的优化。质量测量和评价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要素。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在学业或业绩考核、学生满意度测评、社会满意度评估、管理评审、项目评估、财务审计、自我评价等方面形成系列化、制度化的方法和要求,以推动和提升测量评价在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增值效应。“组织学习”和“持续改进”是建构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组织学习要求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加强院校的质量教育工作,注重院校成员关于质量建设的学习和培训,以形成院校成员关于质量建设及保障体系建构的高度认同及整体合力和整体智慧;持续改进是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构中强调可持续发展和追求“更好”的要求因素。为保证院校质量建设的持续改进,地方教师教育院校必须做好院校质量建设改进的计划、实施、评价、再改进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从而持续不断地提升院校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要注重上述要素的动态交互性,要促进其形成整体支持效应。
  除了上述构成要素及其优化,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及其研究还要关注其构建模式的研究,还要注重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其运行流程、动力机制及运作功效等的研究[6],还要重视地方教师教育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外部要件(诸如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政策法规、财力投入、社会监控等)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所有这些研究都应从地方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出发,都一定要着眼于社会及基础教育的变革发展需求和教师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J].教育学报,2005(2).
  [2]易红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优势、发展模式及质量保障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3).
  [3]王怀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师质量观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4]胡平凡,林必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评论,2004(4).
  [5]周倩.刍议构建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J].教育探索,2005(11).
  [6]范国睿.多元与融会: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7,291~29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