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

日期: 2010-10-18 9:03:52 浏览: 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余向平

论文关健词:高职教育 就业导向 实施途径
  论文摘要:文章剖析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并结合高职教学管理的实践,从专业设里、课程改革、产学合作、教学管理、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探讨其实施途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为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实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劳动市场的需要为导向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其教学活动应该坚持以人才市场的客观需求为导向。这要求高职教育一要坚持以产业的调整为导向,瞄准产业的发展与调整的进程,对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二要坚持以劳动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客观要求为导向,使其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这种客观要求;三要坚持以市场就业运行机制为导向,使毕业生具有市场就业运行机制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其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

学海网

    (二)坚持以市场需要的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为导向
    高职教育应当以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来培养学生,并把握“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诚信素质为就业价值导向。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应体现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导向,应加大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体现作为市场对人才诚信素质的要求。二是坚持以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为就业价值导向。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诚信素质的同时,应加大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素质,通过精选专业课,加大专业核心课群的建设与改革,及时增设行业发展的前沿课程来实现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三是坚持以培养创新素质为就业价值导向。高职教育虽然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在人才创新素质要求上尽管与培养从事高精尖学科研究人才创新素质的要求不同,但也必须具有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这是竞争时代对人才必备素质的要求。
  (三)坚持以市场需要的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为导向
    当前人才市场十分注重对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科学地设计培养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教学体系。一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就业价值导向,加大设置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二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为就业价值导向。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竞争,使得每一个就业者不可能一生固定在一个职业岗位上,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三是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应结合第三产业就业多样化的特点,增设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课程。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施途径
    (一)优化专业设里,体现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在考虑专业设置时,应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现状的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并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开办专业的选择上,要与高职教育的特性和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为劳动者提供切实提高其就业素质和技能的专业环境。除了要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增减专业外,还有必要着眼长远,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专业。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1.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身订制”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2.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高等教育共性目标的要求,而且要有非常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课程目标定位瞄准某种职业,具体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的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3.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使高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色,缩短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同时由于其职业能力的内涵宽泛,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明确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这要求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次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另外把职业资格标准引人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
    4.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以就业为导向主张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其思路是:对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的组合构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和能体现专业特征的,而就业性课程则是灵活多变和体现就业方向特征的。
学海网
   5.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开放性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各种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同时,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是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限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职业岗位的一线人员对学生的评价。
    (三)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积极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整,适应职业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进人角色,适应职业环境。

    (四)推行“双证书”制,仙臼注培养模式的创新
    “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应在锁定“两高”(比本科生动手能力高、比中专生知识层次高)的基础上推行“双证制”。学生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同时还可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人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二要与劳动等部门积极合作,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到鉴定标准的制定中去,用证书考试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五)探索弹性学制教学管理
    实行弹性学制是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和学生多种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弹性学制的要点是:放宽招生与人学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形成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可能。实行学分制是建立弹性学制的前提与基础,在学年制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课、辅修课、双专业课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六)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从事某项事业或商务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受教育者“愿创”、“敢创”、“会创。”。即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育,并补充怎样选择、怎样建立、怎样管理企业的知识。创业教育的立足点是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他们的择业方向,努力培养他们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高职教育展望未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七)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不限于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而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有序的教育过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彻“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原则开展。全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人学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课程化就是把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并纳人学校的整个教学计划当中;个性化就是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志趣、发展潜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开展就业咨询的方式来进行;网络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