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日期: 2010-10-15 19:18:13 浏览: 3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郭奇 巴世光 潘书阁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导向;工学结合
  论文摘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师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标准的合理构建及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

    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质量形成系统的环境、学校的使命、特定学科的条件和标准。”教育质量形成系统的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办学条件(实验、实训、实习、师资)等,它们也构成了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起点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了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学海网
本文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师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标准的合理构建以及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
  1培养方案制订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1.1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专业独特的培养目标制定的重要的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改和执行必须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出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适应就业需求,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努力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即可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又可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使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做人有品德”。
  1.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程序
    (1)教务处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教务部门依据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指导原则,提出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经学校审议批准后,以文件形式发至各系。各系根据文件要求,组织专业建设负责人按专业培养目标拟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系组织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审议。专业建设小组不仅包括相关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还必须有企业界人士。专业建设小组对本部门拟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议、论证、修改,由系主任审定后报教务处。
    (3)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审议。教务处对各系递交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审核后,提交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或其委托的专家组进行审议。
    (4)教学校长审批。各系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委员会审议意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定稿后报教务处,教务处将人才培养方案报主管教学校长审批。
    (5)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各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大纲、教材及必要的教学条件,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据此进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和环节名称、学时、开课学期及课程编号等若需要变更,需要依据变更程序,经教务处同意后方可变更。
    2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职业院校的任务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为适应社会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及时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注意吸收国内外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2.1“三环联动”的教学改革模式
     “三环联动”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天津职业大学提出并成功实践的一种模式。所谓“三环联动”是指按照系统管理、系统分析的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开发和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三个环节实施互动。广泛调动教务处、教研室和教师的积极性,将改革切实落到实处的活动过程。
    在实施“三环联动”的过程中,要分清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教务处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针,提出总的要求,由教研室和任课教师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要给教师以更多的自主权。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来组织实施教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主动提高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实习和培训,以此来提升实践能力,及时把握行业、专业发展的前沿与动态,并将其反映到教学的活动中。
  2.2加大特色专业和试点专业的支持力度
    为支持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与发展,职业院校应给予各特色专业在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按照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凡是被批准为校级以上的各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依据本专业制定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学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专业教师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2)在教学及教学研究方面。在教学安排上,学校将教学水平高,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且效果好的教师优先安排承担各级特色专业有关课程的讲授工作。凡针对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立项课题,学校应优先批准立项并优先推荐市级或国家级课题立项,所需资金学校优先安排。
     (3)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以特色专业为基础,重点支持其申报省部级以上级别的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投资规划项目,学校应优先安排所需校内配套资金。同时,学校还将根据各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划拨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其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3多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求新引进的教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其他老教师也要安排定期培训,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时刻掌握社会需求的前沿信息和企业新技术。培训采取校内外培训结合的方式,既要到企业也要到校内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还可采取让新引进的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方式,以达到对教师培训的目的。在师资建设方面注重团队建设,努力打造结构合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的师资队伍。
学海网
    在对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要评估的属性不只一个,例如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等,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同时,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同行、专家,还包括领导等,所以该评价系统又是一个多主体的评价系统。在评价模型的应用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各权数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最终结论。因此,应结合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和要求,既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也可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综合考虑。例如,可以适度增加“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的指标权重,以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对教学的指导性。可以加强“以学生为本”的考核指标和教学指标的改革,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动手能力以及实习中、工作后在企业的实际表现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以下方式改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一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情况(包括当堂课的掌握情况、周掌握情况、月掌握情况、期中掌握情况、期末掌握情况等阶段)来考核教师的教学;二是贯彻落实教考分离;三是既加强对理论课的督导一也重视对实训课的督导;四是开展有效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分学科性的学科竞赛。
  4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既遵循了教育规律,也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以“弹性学制”或“学分制”为基础,“弹性学制”或“学分制”必然要求“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两者互为条件。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为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条件。通过与企业广泛合作,职业院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人才。
  4.1“工学结合”的形式
    “工学结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习来实现。实习形式主要有认识实习、阶段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不同于认识实习和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进人企业的生产线,贯彻“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工人,师傅即老师”的理念,从实训基地走出来的学生能直接进人生产一线工作。半工半读模式的主要做法应该是建立灵活学制,与社会需求对接。对于顶岗实习,三年制的学生是2+1形式,五年制的是4+1形式;对于教学实习,三年制的学生在二年级时抽1至2个月进人企业,五年制的学生在二年级时抽1至2个月进人企业,五年制的学生在4年级时,抽一个学期进人企业。同时,针对企业拟招聘的学生可以进行1至6个月中短期培训等。
  4.2学生管理的形式
    在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的学生管理,主要分为两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中,学生管理以学校的常规管理为主。在校外实习的学生管理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委派实习专职班主任或让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带队实习,这样既加强了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又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企业实践、培训的机会;二是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管理系统建设。这一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的自然情况和在企业的实习情况两个方面,记录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的成长信息,为学校和学生个人总结与反思提供依据。
  4.3对教学环节的要求
    在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时,要注意相关教学环节的配合和调整。例如,实习时间要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一致,要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天津职业大学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计划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和内容放人第五、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选题时可以结合具体的实习内容和工作,就某一流程或具体的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选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注意事项
    校企结合应紧密依靠行业办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争取企业支持,双方形成集合优势,互有所需、互相支持、共同发展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实习、实训企业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立足本地,同时兼顾相关行业的共性。工学结合在微观上涉及课程体系、教材、顶岗实习、德育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在宏观上涉及教育制度、产业制度、资金投人政策、税收政策的倾斜性引导等。因此,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实行综合的配套改革,在育人模式中形成新的特点。
学海网

返回顶部